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黑格尔美学主要是艺术史方面的内容。有的同志据此认为,黑格尔的美学与康德、席勒不同,主要成了一种艺术理论。这种看法似乎未把握黑格尔美学的实质。黑格尔美学并不是外在地描述和规定艺术——研究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政治等关系或艺术的创作方法,而是把艺术,艺术史作  相似文献   

2.
王坤 《思想战线》2001,27(2):82-85
西方古典美学的转折,体现为三大方向美作为"心灵之花"--心理学美学;美作为实践活动之果--马克思主义美学;艺术作为独立之物--克罗齐美学.克罗齐美学思想的基点,是针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古典美学中的艺术消亡论,从逻辑的角度,论证了艺术是可以不依赖于理智而独立存在的.古典美学的三大转折方向,从拓宽美学研究领域角度看,心理学美学思潮的影响更大;从美学史上的实质性突破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美学的意义与价值更大;从对现代美学发展的影响角度看,克罗齐艺术独立理论的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3.
从马克思主义和美学关系的一般看法,马克思未成系统化的理论并不需要体系的修饰。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对于美学和艺术的贡献在于,他批判了占据统治地位的黑格尔的美学观念,继承了古典文明的精华,对同时代的艺术现象做出了合理的评价,并最终预言了艺术的目的及其实现。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美学与西方现代派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西方现代派艺术对我国文艺的冲击是相当大的,人们对这个几乎席卷全球的艺术“怪物”已过做了相当深入的研究。但有一点似乎被人们忽视了,这就是现代派艺术与黑格尔美学的关系。一般,人们将现代派艺术的哲学渊源推到康德(1724—1804),然后越过黑格尔(1770—1831),到叔本华(1788—1860)、尼采(1844—1900)、柏  相似文献   

5.
依据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思维,黑格尔建立了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美学体系。本文认为,由于其逻辑起点"绝对理念"是一种独断论的精神产物。所以其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便带上了用逻辑切割历史的色彩。具体表现在:对"戏剧"这一艺术形式的划分并不符合艺术发展的逻辑,对舞蹈和某些东方艺术主观的忽略掉,并且依据其美学体系不能对新型艺术电影进行归类。  相似文献   

6.
孙炜炜 《理论月刊》2022,(8):147-153
近年来,强调公众参与的“社会介入性艺术”在国际当代艺术界方兴未艾,但其作品常表现为非物质性的社会活动,遭到了诸多质疑。现当代西方哲学、美学和艺术理论对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论证,为艺术的“介入性”提供了美学线索。在康德、黑格尔关于自律、他律的论述基础上,阿多诺、伯林特开辟了有关“介入”与“参与”的美学话题。博瑞奥德的“关系美学”和朗西埃的“岐感美学”则为介入性艺术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支撑。前者催生了凯斯特的“对话”和“协作”理念,后者使毕晓普建构了完整的“参与式艺术”理论体系。经过两个世纪的理论演变,艺术对社会的介入已获得了美学上的合理性,并成为21世纪的新浪潮。  相似文献   

7.
陈军 《求索》2011,(7):138-139,106
尼采将"存在"理解为求权力意志的虚无世界,基于此,在尼采的思想体系中,通过创造虚无,艺术(尤其是悲剧)成为把握"存在"的本源性方式。换言之,尼采颠覆了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经典戏剧美学思想,他不再把戏剧艺术作为模仿或显现理念的工具,而是把戏剧艺术理解为创造存在之意义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艺术终结"是20世纪美学的一个重要议题.通过对黑格尔和丹托的"艺术终结论"的分析,可以发现其理论并不能支持"艺术已经死亡"这个为大多数学者所理解的结论."艺术终结"之后,艺术将继续存在,条件是必需存在于哲学解释的"理论氛围"之中.与此相应,哲学必须借助艺术来达到它自身的目的.艺术与哲学的结盟,是双方的共同要求.  相似文献   

9.
王笑月 《人民论坛》2015,(5):178-180
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关于艺术哲学中艺术想象的发展与实践,对于理性思维的实践意义重大。黑格尔认识范畴实践内涵来源于艺术主体的意志立法,通过作为一个绝对理性的角色以艺术想象的方式实现。文章探究黑格尔的艺术认识范畴,研究其和艺术情感的关系,对黑格尔对艺术情感实践理性内涵所作出的强调进行进一步的揭示。  相似文献   

10.
葛旭东 《求索》2010,(9):133-134,143
美的本质问题在哲学美学中具有核心地位,通过对美的本质问题在西方哲学美学中的历史演进及其重要形态的逻辑梳理,特别是对柏拉图哲学美学、黑格尔哲学美学的认真考察,正确分析美的本质问题在西方当代美学中的意义,对于解决当前美学研究的困境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马克思接受黑格尔的学说是经过了一个复杂的过程的,从美学思想的发展来看,主要经历了从启蒙主义到浪漫主义再到黑格尔的转变过程,崇尚理性精神的现实需要,使马克思逐渐抛弃了自己过去推崇的理想原则,靠向了黑格尔。在《博士论文》、《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反映了马克思早期美学思想的文稿中,可以明显看出这一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任何卓有成就的作家,当其进行艺术创造的时候,都必然会在有意无意、若隐若显之间,将他的审美观点,融汇到自己作品的字里行间。这一艺术规律,在屈原的诗歌创作中,也毫无例外地体现出来。而在另一方面,一个作家的审美观点,又总是与其所处时代的思想氛围(亦包括所承袭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诚如黑格尔所说:“艺术是和整个时代与整个民族的一般世界观和宗教旨趣联系在一起的。”探讨屈原审美观点与先秦美学思想整体的  相似文献   

13.
高源 《求索》2007,(2):189-191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完形心理学美学和现代派绘画艺术之间的关系。完形心理学美学实际上是作为研究西方现代派艺术的理论依据而出现的。因此,如何评价完形心理学美学就同如何评价现代派绘画艺术联系在一起。本文把完形心理学美学的研究同西方现代派绘画艺术的发展史相联系,通过完形心理学美学来审视西方现代派绘画艺术的发展,以便在纷乱的艺术现象中,探讨西方现代派绘画艺术发展的一般性规律。  相似文献   

14.
<正> 西方当代美学在时间界限上主要指起自十九世纪后半期的西方现代哲学美学学向本世纪的延展。西方古典哲学与美学以黑格尔为丰碑,标志着这一时代的顶峰。却也以青年黑格尔派的分裂显示出其尽头的迹象。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了从左与右的两个方面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庞大体系的批判。左的方面以费尔巴哈为代表,沿着这条唯物主义路线形成了  相似文献   

15.
胡萧 《岭南学刊》2000,(5):67-70
一在谈到主体对于外界事物、客体世界的感知、印象、反映时 ,黑格尔认为被反映者与反映者之间的关系是球面与焦点的关系。“世界与个体仿佛是两间内容重复的画廊 ,其中一间是另外一间的映象 ;一间里陈设的纯粹是外在现实情况自身的规定性及其轮廓 ,另一间里则是这同一些东西在有意识的个体里的翻译 ;前者是球面 ,后者是焦点 ,焦点自身映现着球面。”(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上册 ,第203页 )把主体对于客观对象的反映当作“翻译”而不是模印 ,应当说 ,黑格尔的用语是十分准确而又独具理性的。翻译不是简单的复述 ,而是一种创造性的语义阐…  相似文献   

16.
艺术与科学的关联是数字艺术美学理论的基础性问题,它作用于认识论,同时也揭示着数字艺术的本性。关于"美"和"艺术"是数字艺术美学认识论的两个基本部分,"美"是知觉的,而"艺术"则是情感的,两者相互关联,互为唇齿。对于数字艺术美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探讨都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数字艺术的本性。  相似文献   

17.
西方现代艺术美学思想在上世纪初随着西方造型艺术的传入而涌入中国国门,一直以来西方艺术史学研究理论的发展形成影响着中国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开启了近百年的西方现代艺术美学语言的民族化转换历程。本文从传统审美哲学的引入、地域文化的渗透和语言技法的中国化三个方面,来论述西方现代艺术美学语言民族化转换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8.
艺术细节是文艺作品最细小的组成单位,是作用于欣赏者的最基本最实在的审美客体,是真切感人的美感效果的直接来源。曹雪芹以他天才艺术家出神入化的艺术功力,在《红楼梦》里描绘了大量洋溢着蓬勃的艺术生机、具有深刻美学意义的细节,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形象,凝聚成一幅幅精采绝艳的生动图画,使整部小说荡漾着令人陶醉的艺术魅力,产生了追魂夺魄的美感效果。  相似文献   

19.
罗时进 《前沿》2008,(10):F0003-F0003
李商隐作为诗史上一个有独到特色的大诗人,对其的接受研究进行梳理,是顺理成章而且深具文学史意义的。在李商隐的诗作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而“只有通过心灵而且由心灵的创造活动产生出来,艺术作品才成其为艺术作品。”([德国]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页49。)文学接受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心灵的接受过程。  相似文献   

20.
文艺复兴时期,在人文主义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双重影响下绘画艺术蓬勃发展,同时也促使了绘画理论的形成。文艺复兴时期,不仅复兴了科学,艺术也得到很大发展,特别是绘画艺术,本文就是对达芬奇的绘画艺术进行美学思想的分析,包括对其著名绘画的描述分析,对《绘画论》中的美学思想进行提炼,以及阐述了达芬奇的美学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