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茜 《学理论》2013,(24):179-180
《牡丹亭》是以理想的"情"与现实的"理"的矛盾冲突为主线,通过女主人公杜丽娘,一个生活在封建大家庭的富家千金,自幼耳濡目染,受到了来自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努力做一个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怎奈却敌不过青春的骚动、及对美好爱情和自由生活的追求,不惧礼教,不畏世俗,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和想要的生活,因"情"而死,为"情"重生,通过自己对爱情的主动追求和大胆地与封建礼教相抗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相似文献   

2.
马榕蔚 《学理论》2013,(21):215-216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2013年中国大陆青春爱情校园题材的电影,改编自辛夷坞的同名小说,讲述的是奔驰的岁月里那些关于成长、关于爱情、关于梦想的事。那些往事看起来平淡寻常,却在这熟悉鲜活的生活印记里有你有我有她的影子,一寸一寸地打开了读者共同的记忆,对其心灵产生了强大的冲决力量。该影片自上映以来在观众中取得了广泛的影响,与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就该影片的表现手法、叙述方式和青春主题三个方面解读该影片取得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说到陈永贵,马烽说:"社会上对陈永贵一直有不同看法,有褒的也有贬的,一会儿画成个红脸,一会儿画成个黑脸,成了川剧中的变脸……我无意对陈永贵进行评说.只不过我和孙谦因为写大寨,和陈永贵有过一些交往,打过几次交道."本文讲述了马烽与陈永贵的三次喝酒.马烽以一个作家的视角,通过喝酒的三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或者说是意识流地,描绘了陈永贵由蓦然辉煌到倏忽熄灭的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27)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伟大的作品里,莎士比亚以天才真诚的诗人激情,携带着时代的烙印,坚持文艺"反映自然"的现实主义艺术精神,使得主人公性格鲜明,感情自然流露,悲剧中的必然因素与偶然因素自然对接,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悲剧情节的发展进程。他以青春的力量,美丽的爱情批判中世纪野蛮而腐朽的道德伦理,揭示封建势力顽固、保守、落后的本性,从伟大、美丽、真挚、纯洁的爱情与残酷、丑恶、流血的私仇之间势不两立的冲突中,赞美了爱情、自由和幸福。  相似文献   

5.
开国上将杨成武向以能征善战,战功卓著而闻名于世,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智取天险腊子口、太行山上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创造了一个个令对手丧胆、令战友佩服的经典战例.其爱情经历也非同凡响,仅凭一封情书,就博得了爱人的芳心,美满的婚姻.  相似文献   

6.
史学家师余英时先生通读最近出版的<顾颉刚日记>有个意外的发现,顾颉刚对谭慕愚女士称得上是"缠绵悱恻"的爱情,前后绵延了半个世纪以上,委实动人.本文回顾了顾颉刚先生的婚姻生活与感情世界.  相似文献   

7.
徐四  张文婧 《学理论》2015,(6):113-114
陈永贵带领大寨社员艰苦奋斗、战天斗地、自力更生的事迹经挖掘报道,在中央的支持发动下,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浪潮。然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学大寨运动黯然落幕。陈永贵与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兴起、推进、异化和沉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农业学大寨以历史性悲剧收尾,这也不能简单地归咎于陈永贵个人。在历史性框架下分析陈永贵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起到的双重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人是无法选择时代的,正如种子无法选择土地与季节。青春大抵是青·春——这么来理解"青春",来理解人在"青春"阶段与时代的关系,有利于人在"青春"路途上走得清醒一些,更清醒一些。依我看来,古今中外,只有"青春"的时代烙印不同,  相似文献   

9.
实话实说。三中全会开过后,人家别的农村都在包产到户,搞责任田,轰轰烈烈,俺大寨却是按兵不动,冷冷清清。当时,俺们大寨人心里憋着几股气。 头一股气是怨气。一夜之间,大寨好象变成了批判对象,干部群众心里想不  相似文献   

10.
正提起青春,人们会想到初升的太阳,想到含苞待放的花蕾。是的,青春是美好而难忘的,她是杜甫诗中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辛弃疾词中的"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是毛泽东笔下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之路是一帆风顺的,青春的底色永远离不开"奋斗"二字,正如习近平总书  相似文献   

11.
余平 《侨园》2009,(5):62
3月12日是中国的植树节.其实不光中国有植树节,据统计世界上50多个国家都有本国的植树节.每逢植树节我都会想起从前在日本栽的那棵"爱情树".……  相似文献   

12.
严军 《学理论》2012,(9):73-74
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的张爱玲是20世纪四十年代文学的另类"传奇"。她以女性特有细腻和自我生活经历观照社会,书写世俗婚姻爱情,写"物化"的婚姻、扭曲变态的爱情和无望夭折的爱情,以自己的悲剧意识构建了一个世俗而又深刻的婚恋世界,形成独特的庸俗化、去理想化的爱情婚姻书写模式。  相似文献   

13.
爱玛是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好短暂的一生是在不断追求理想爱情的过程中度过的.可她所追求的理想爱情一再破灭,最后在走投无路中死去.文章试图通过对爱玛与三个男人的爱情悲剧及原因的分析,使人们认识到爱玛的爱情悲剧主要是由社会、环境以及她自身的因素造成的,希望能给人一点新的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这里所说的知名人物,就是大寨那个负责人。这是一说大家就知道的。 “大寨那个代表人物在十二大代表选举中落选了”。这是山西许多干部和群众议论的一个话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别从<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意淫"、爱情观、女儿观、生死观等情感世界的几个层面进行剖析,提示了贾宝玉对人生精神价值的最高追求是"情","情"显示了贾宝玉对真善美理想的追求,而他的广博而又彻骨的感情体验,实际上是一种真人生真感情真体验.曹雪芹苦心塑造的贾宝玉这个艺术典型,不仅深广地开拓了"儿女真情"的境界,还远远超越了男女爱情的狭小天地,显示了以情待人的人道主义的浓郁的理想色彩.  相似文献   

16.
苏联青年的恋爱基础是什么?怎样谈恋爱。本文仅就以下几个方面简略地谈一下这个问题。 1.恋爱动机多数的苏联青年虽然对爱情是什么有不同理解,但是,他们谈恋爱主要是为寻找爱情,或者主要考虑爱情兼顾其它因素。然而更多的人谈恋爱是出自于其它考虑,而不是出于爱情,它已引起苏联社会的注意,苏联学者在这方面作了许多调查,得出了很能说明问题的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17.
<正>在平凡的岗位上,青春的身影如白驹过隙匆匆前行。在平淡的生活中,青春的光辉因昂扬奋进成就永恒。曾经的我是一名军事新闻工作者,在光影中寻找军营中最美的瞬间是我的职责和使命。追忆曾经的过往,三个年轻的军人,三种青春的色彩至今留在脑中,能用镜头留下他们青春最美好的色彩也成了我8年军旅奋斗历程中的独有骄傲。  相似文献   

18.
重访昔阳人     
在相当一个时期里曾经赫赫有名的山西省昔阳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这些年中情况怎样?这是许多人颇为关切的。 这种关切是有道理的。一九六四年,昔阳县是“四清”大会战县,十多个县的干部集中在这里搞“阶级斗争,。农村基层干部被整下去了一大批,大寨大队的干部也被触及。“文革”中,原先在“四清”中的受害者平了反,绝大多数被打下台的干部又重新上台,担任领导工作。这以后,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指导下,又有一大批人被指控为“反大寨,,七斗八斗,伤害了更多的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大寨原来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4,(32)
什克洛夫斯基是俄国著名的形式主义文论家,但也是一位卓越的散文作家。在20世纪初他提出了陌生化理论,同时也创作了一系列陌生化散文小说。他的作品创作与理论研究始终是相互渗透、相互对应的,在小说的体裁、结构、叙述角度,人物形象等方面体现了诸如"加密"、"解密"、"偏离"、"讽拟"、"位移"等大量的陌生化手法。以什氏陌生化理论为切入点,以他20年代创作的《动物园,或不谈爱情的信札,或第三个爱洛伊丝》为例,分析和阐述什氏散文小说中的陌生化手法。  相似文献   

20.
艾丽丝·门罗是加拿大著名作家,作品早已蜚声世界文坛,获奖无数。《逃离》是门罗在中国最知名的作品集,由八个短篇小说组成,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一群女人为自己的感情而烦恼,被爱情所困惑,为激情而一时冲动。她们同样渴望爱情,寻觅真爱,但同时又不知所措,面对自我否定的命运选择了"逃离"。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了《逃离》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