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习导报》2011,(7):23-25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现阶段创新社会管理,首先要科学理解和准确把握好这三个“最大限度”。  相似文献   

2.
“秩序问题”、“发展问题”及“非均衡协调发展问题”事实上构成了江泽民和谐社会思想的核心内涵。而“秩序问题”在实质上就是实现差异和谐化,也就是实现“社会整合”的过程;“发展问题”在实质上就是实现和谐差异化,也就是实现社会进步的过程;“非均衡协调发展问题”在实质上就是实现差异和谐化与和谐差异化的逻辑互动。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告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今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这就是说,必须围绕这三个“最...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不和谐点”的持续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不和谐点”完全化解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就实现了。毋庸讳言,现在社会“不和谐点”不少。山东省桓台县唐山镇薛庙村党支部书记张希祯在接受采访时,细说了当前农村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不和谐点”:一是教育消费压得农民喘不过气来。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费用减轻了,但“很多农民即便一家人节衣缩食,也没有实力让孩子读高中上大学,很多家长为孩子读书背上了沉重的负担,甚至要用一辈子来还债”。二是农村合作医疗问题多多。张希祯说,他们那里的农民…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摒弃原子式的个人主义,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构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注重对内“自我”诉求,实现自我主体价值,构建人自身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6.
张静 《理论文萃》2006,(4):17-22
社会和谐是人类普遍追求的最高理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最基本的理念。中国古代就有“致中和”的“中庸”思想、主张“普遍和谐”的“太和”观念、以“天下为公”的“大道”维系群体建立和谐社会的“大同之世”等等,无不奏鸣出和谐之音。“和谐”也一直是西方哲学的核心论题之一。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社会公正与社会和谐到柏拉图的理想国,从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政治到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从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从亚当·斯密的经济和谐到格林的政治和谐再到罗尔斯的正义论,以及后来以美国学者马斯洛为代表的社会均衡论和帕森斯为代表的协和社会论、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亨廷顿为代表的现代化理论等等,西方思想家或多或少都涉及到比较宽泛意义上的社会和谐问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建构和谐社会理论及其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7.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以后,理论界对和谐社会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我想就其中一些理论问题谈点看法。一、只有在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才能形成和谐关系,所以,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实现社会和谐、建设和谐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国历史上就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从古代社会的孔子、墨子、孟子等提出的“和为贵”、“兼相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到近代太平天国洪…  相似文献   

8.
党内和谐:社会和谐的引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书林 《学习论坛》2007,23(1):22-2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崭新命题,深入理解这一命题,必须将党内和谐置于社会和谐的“引擎”的高度,弄清党内和谐的内涵、党内不和谐的肇因、党内和谐构建的路径选择、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机理、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路径选择等相关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9.
斗争与和谐的关系问题,是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从哲学上看,和谐状态包含斗争而斗争是和谐状态向更高层次转化的动力;从认识——实践角度看,“斗争哲学”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和谐哲学”的践行也面临难题;从利益冲突的角度看,社会和谐是利益主体斗争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政府治理与促进社会和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戚攻 《理论学刊》2005,(1):84-87
政府把促进与实现社会和谐作为行政取向与目标 ,既是基本的职责 ,也是不断增强其合法性的应然需要。从“统治”到“治理”是政府促进社会和谐的前提 ,从“治理”到“共同治理”是政府促进社会和谐的路向 ,实现共同治理与促进社会和谐 ,需要正确认识促进社会和谐关系的关联性、分层问题及其长期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经过28年的努力,我国的经济不断跃升,各方面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认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不和谐因素的主要表现1.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当今我国GDP总量已超过1万亿美元,是世界  相似文献   

12.
邸乘光 《学习论坛》2010,26(8):14-18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党的十七大重申的一个重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但历史上的和谐社会思想并不就是社会和谐的现实。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体现和结果;“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前提,集中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和谐的内在根据和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谐的社会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社会和谐,是构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3.
刘宏伟 《世纪桥》2008,(5):99-100
孔子的和谐理念内涵了“和”、“仁”、“礼”、“中庸”等范畴,这些理念能够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和”规范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方式:“仁”帮助个人达到内心的和谐与高尚;“礼”从外在形式上规范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中庸”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上恰到好处避免极端。这对于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所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全党实现高度的团结统一、和谐一致,对于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尤为重要。对此,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对新时期党的建设提出的具体要求。社会和谐首先要党内和  相似文献   

16.
和谐的行政文化理念是政府实现社会和谐管理的思想基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构想.要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有一个在文化理念上注重对社会进行和谐管理的政府.因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施加于社会的公共政策、公共制度、公共服务的和谐度.而做为社会公共政策、公共制度的主要制订者、实施者及公共服务提供者的政府,只有在相应的文化理念的推动引导促进下,才会制订相应的和谐的公共政策、公共制度并为社会提供和谐的服务.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政府对社会的和谐管理,不仅取决于政府正在进行或将要进行的管理方式,更取决于政府正在进行和将要进行的管理理念或者说管理文化.所以,政府管理理念管理文化的和谐是政府实现和谐管理的思想精神基础以及进一步实现社会和谐的思想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理想。”构建和谐机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而且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机关的和谐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机关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8.
张忠良 《学习导报》2011,(24):20-22
近年来,胡锦涛主席在重大国际会议上多次倡导“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中国强调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本身就具有包容性增长的涵义”。包容性发展成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新视域,  相似文献   

19.
关于党内和谐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和谐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社会和谐主要体现于人际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实践证明,只有人际和谐,才能使全体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充分地激发创造力,形成凝聚力,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使天人友好,共生共荣,让大自然永续造福人类,为社会不断进步留下空间。从历史上来看,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但我们今天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不是传统文化所想象的“大同”社会,也不是马克思当年论述的“未来社会”,更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普遍贫穷的社会,而是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劳动关系不和谐,不仅不利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那么,怎样才能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呢?我认为,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首先要解决一个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即:社会主义的劳动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的劳动关系时曾经指出,资本主义的劳动关系是雇佣关系。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是剥削者、压迫者,工人则是被剥削者、被压迫者,劳资双方的利益是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