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刘磐修 《民主》2011,(9):44-46
徐州,是汉高祖刘邦和他的开国功臣们的桑梓故乡、大汉皇朝的龙飞之地。秦末大地,风起云涌,雷霆激荡,布衣刘邦提三尺长剑,聚集萧何、曹参、樊哙、周勃等一批同乡英豪,起兵丰沛,西向入关,诛灭暴秦。  相似文献   

2.
吴世祥 《各界》2012,(12):57-59
刘邦与项羽逐鹿中原并最终取胜,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萧何据守关中,不断为前线输送兵员和粮草。因此,刘邦登上皇帝宝座后论功行赏时,把萧何评为第一功臣。不料,历史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的后代子孙刘秀重新争夺天下时,上天垂顾,居然也给了他一个萧何似的人物,协助他击败各路豪强,开了东汉近两百年的基业。刘秀身边这位萧何似的人物,就是一代名臣寇恂。  相似文献   

3.
大到一个国家,小至一个地区,为了安定、发展的目的而注重政策的连续性,当然无可非议;但若是借口强调政策的连续性而墨守陈规,容不得半点改革,恐怕就不足为训了。汉朝开国贤相萧何死后,曹参继相位。《资治通鉴》中说:“参代何为相,举事无所变更,一遵何约束。”为保证萧何“既定方针”的贯彻,曹参有意选用老实忠厚、不善文辞的守成者为地方官员,对  相似文献   

4.
刘邦与萧何     
公元前二○○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在平城,用陈平秘计侥幸脱围。回到长安!见萧何为他修建的未央官已经落成,气势豪华,极尽壮丽。可能因为这次出征狼狈而归,心气不佳,刘邦直冲萧何发起火来:“天下粗定,边境尚不安宁,劳苦征战,成败未可知,为什么急着把它段修得这等堂皇?!”萧何赶忙解释:正因为天下未定,才需要有个地方好落脚。况且天子以四海为家,宫般不壮观就无以重威仪。当然我们告诫后代千万注意节俭,不要超过这种规模就行了。刘邦听完这番话,一下子转怒为喜,高高兴兴地住进了未央宫,并且从此正式定都长安。事见资…  相似文献   

5.
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关键因素在于人的能动性 ,在于人力资源的有效使用。因此 ,一个组织或一个管理者是否会合理有效地甄选和使用人才 ,是其事业成败的关键。1 .坚持任人唯贤 ,避免任人唯亲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无不推崇、重用贤能 ,所谓“治世之本 ,唯在得人”,就是这个道理。比如楚汉之争 ,弱者刘邦战胜强者项羽 ,就是刘邦重用人才的原因。他说 :“夫运筹于惟幄之中 ,决胜于千里之外 ,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 ,抚百姓 ,给饷馈 ,不绝粮道 ,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 ,战必胜 ,攻必取 ,吾不如韩信 ;三人者 ,皆人…  相似文献   

6.
《民主》2015,(5)
<正>从喧闹的都市,踏上丰县春意盎然的大地,仿佛船靠了岸,有一种水手喜洋洋满载而归的感觉。只是期望能将大自然装满心怀,将泥土的气息和春天的花香吸纳入肺腑。史载,刘邦出生在沛郡丰邑中阳里,即今天的丰县;起兵于沛,即今天的沛县,历史上称刘邦为沛公。西汉名相萧何、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清代名臣兵部尚书李卫,均出生在丰县。来到丰县,不得不看的是  相似文献   

7.
一个人能否有成就,与业余时间的利用有很大关系。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业余时间生产着人才,也生产着懒汉、酒鬼、牌迷、赌徒。不但使工作业绩有区别,也区分出高低优劣的人生境界。”古往今来,大凡事业有成的伟人、专家、学者、先进模范,他们的成才无不与业余时间密切相关,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伟人毛泽东,为了多读书,把一切可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把点滴时间称为“零头布”,他利用两年多的“零头布”写出了16万字的名著《仿射微分几何》。因此,业余时间可以使一个人成才,也可以使一个人沦丧,它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双刃剑”,一个人每每成也在业余时间败也在业余时间,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相似文献   

8.
60年代初,中国有个伟人在论述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时,曾借用了“霸王别姬”的历史故事,把项羽和刘邦进行对比,他说:“从前有个项羽,叫做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他那里有个范增,给他出过些主意,可是项羽不听范增的话。另外一个人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这位伟人批评没有民主作风的人“连封建时代的刘邦都不如,倒有点像项羽。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后要垮台的。不是有一出戏叫‘霸王别姬’吗?这  相似文献   

9.
郭灿金 《各界》2010,(4):75-79
鸿门宴向来被认为充满杀机和变数,其实,在当事人看来,鸿门宴却是波澜不惊的一场会晤,为什么?因为刘邦的背后站着项羽的叔父项伯。鸿门宴前,项伯为什么会向刘邦通风报信?鸿门宴中,项伯为什么又会挺身而出保护刘邦?项伯为什么要保护自己侄子项羽的政治对手?他这样做到底出于何种用心?  相似文献   

10.
《求知》2004,(4):4-5,8
我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叫“楚汉相争”。说的是力量比较弱小的刘邦经过艰苦的征战,最终打败了力量强大的项羽,建立起西汉王朝。胜利后的刘邦,在总结经验教训时曾说过一段发人深思的话: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筹集粮草、保证运输畅通,我不  相似文献   

11.
陈鲁民 《各界》2011,(12):3-3
刘邦他爹在史书上是没名字的,就叫“太公”,即大叔的意思。年轻时的刘邦不读书,不挣钱,不养家,只知道喝酒泡妞,所以整天都要受到父亲的痛斥,刘大叔后来干脆就叫刘帮“无赖”。  相似文献   

12.
读书拾到两个事例,相映成趣。 一个是汉高祖刘邦与他父亲太上皇的故事:刘邦取得天下,大兴土木。一日,未央宫成,群臣庆贺,置酒未央前殿。席间,刘邦几杯酒下肚,得意非凡,起身为太上皇敬酒说:“过去你总数落我老三(刘邦在兄弟中行三)游手好闲,不  相似文献   

13.
刘邦去秦宫     
刘邦率兵破咸阳,入秦宫,见宫室帷帐,富丽堂皇,美女珍宝,不计其数,意欲留住宫中。樊哙气冲冲地赶来责问:“沛公是想得天下,还是想当富家翁?此宫中所有,皆秦所以亡天下也。愿沛公急还霸上,勿留宫中。”刘邦大为反感,不听。这时张良又对刘邦说:“只因秦王贪暴,不得人心,您才取得了今天的胜利。我们既然为天下除去暴君,理应以俭朴为本。现在刚进咸阳,若又象秦王一样享乐,岂不等于‘助桀为虐’?况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愿您听从樊哙的话。”刘邦听了,幡然醒悟,当即退出秦宫,还军霸上,揭开了楚汉争战的序幕。刘邦率先破秦入关,正志得意满之时,虚荣心,享乐心膨胀,显然是难于听进逆耳之言的。而追随刘邦起身草莽的樊哙,当此之时,自然有自己的语言,说起话来决不会那么温文尔雅的。一句反诘,直杠杠,硬梆梆,不无讽刺意味,正在兴头上的刘邦听了便感到不  相似文献   

14.
汉高祖刘邦宠爱妃子戚夫人,打算废除吕后之子刘盈的太子之位,而改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群臣竭力劝阻,刘邦都不听。吕后只好派人找晋侯张良出主意。张良说:“此事难以凭嘴相争。现在有四位很为皇上看重而皇上又得不到的人。他们德高望重,淡泊名利,因为不满皇上的怠慢,而长期隐居商山。如果派一个能说会道的人拿着太子的信,恳请他们出山,来了以后奉为上宾,并请他们随太子入朝,使皇上看到他们,这对太子是很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15.
两谏高祖     
樊哙是汉高祖刘邦手下一员大将,以勇猛善战著称。然而,他又不单单是一介武夫,而是智勇双全,曾两次进谏刘邦,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刚刚带兵攻下泰朝都城咸阳时,在众将陪同下,来到豪华的阿房宫。他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帷帐,璀璨的珠宝,绝色的美女,心不禁飘飘然,就想在宫殿里好好享受一下,不再离开。此时,樊哙闯了进来,对刘邦直言道:“沛公(指刘邦)是要打天下,还是要当个富翁呀?这些奢侈华丽的东西,使秦朝亡了国,您要它们干什么?还是赶快回军营吧!”在谋臣张良的共同劝说下,  相似文献   

16.
秦朝在秦二世胡亥的暴政下走向了灭亡,秦末农民起义烽烟四起,刘邦与项羽一成一败这样的结果值得我们后来深思。楚汉烽烟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但是作为同时代的两位人物,刘邦和项羽一成一败,其根本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和客观原因出发,对两人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宴会,刘邦通过巧妙的周旋与众人的帮助,逃回了军营,为日后争夺天下奠定了基础,可以说,鸿门宴是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一次宴会.直到今天,鸿门宴的故事依旧为人们津津乐道.然而,人们长期探索却又迷惑不解的一件事情是:项羽为什么没有诛杀刘邦? 对于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世人多认为是项羽缺乏雄才大略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金钟 《各界》2011,(6):70-71
翻阅中国历史,发现历史上的中国人信奉“胜利哲学”,秦汉以后的中国历史其实是一部胜利者编导的谎言。 中国人对“胜利”的热情远远大于“正义”。但胜利者未必就是正义者。这方面最生动的例子是项羽和刘邦。  相似文献   

19.
谌旭彬 《各界》2010,(8):64-68
刘邦以一种典型的游侠方式建立了汉帝国。这种建国方式,直接决定了汉帝国不得不在权力分配上实行“三权分立”,以皇帝为代表的汉朝宫廷,以刘氏诸侯王为代表的地方势力,以及由军功人士所把持的汉朝朝廷,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20.
韩信之死     
薛仁明 《各界》2014,(12):70-73
蜀后主建兴五年,诸葛亮屯兵汉中,尔后七载,数度北伐,欲取关中,可不管怎么努力,却终告失败。然而,就在那四百年之前,同样从汉中取关中,刘邦一出兵,才数月,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轻易底定全局。任谁都知道,诸葛亮乃不世出的“天下奇才”(对手司马懿的评语);如此“天下奇才”,用尽七年的漫长岁月,都完成不了这桩事,可那无赖刘邦,却一下子忽地就搞定了,你说,这怪不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