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普遍选举权原则、平等选举权原则、等额、差额相结合、以差额选举为主的原则、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原则、秘密投票原则。中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国选举制度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通过递进式选举改革,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实现了由上级党组织提名候选人并采取多层次间接选举向党员、群众推荐并由党员直接选举转变。通过将基层群众自治的外在压力转化为基层党内选举改革的内在动力,实现了党内外和上下级之间的良性互动,改善了党对基层社会的领导。  相似文献   

3.
公推直选方式创新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的民主选举制度。无锡市行政村、社区的党组织全面实行公推直选书记和委员,变间接选举为直接选举,变等额选举为差额选举,变确认性选举为竞争性选举,变封闭式选举为开放式选举,使选举过程更加公开、公平、公正,有利于好中选优、优中选强,为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建设探索现实路径。今后的公推直选,需要继续提高党员的主体意识,加强候选人与党员群众的双向互动,简化和完善相关的操作程序,及时解决规制滞后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海南人大》2006,(8):62-63
陈桂林在2006年第6期《人大研究》上撰文指出,被誉为“世界最大规模的民选试验”的村委会选举全面铺开以来,我国农村基层选举实现了三个转变:由委任制到选举制的转变、从间接选举到直接选举的转变、从民主化程度较低到民主化程度较高的转变。然而,就是在这些转变过程中,潜藏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1,“寻租活动”诱发贿选.在选举中“金钱交易”、“物质交易”、“虚假承诺”便应运而生;2,被选举主体动机不纯引起报复;3.“利益集团”暗箱操作产生纷争;4.选举程序不合法导致混乱。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选举制度虽然有很多优点,但还需要改革,逐步走向完善合理.我国选举制度的发展趋向是:中国选举制度保证中国共产党是唯一的执政党;逐步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选举引入竞争机制;完善代表候选人的推举办法,借鉴外国经验,联名推举的人数适当增加;逐步做到"选民"登记无误;完善选举监督机制,完善选举法.  相似文献   

6.
党内民主选举制度是党内民主建设的核心内容,发展党内民主最重要的是实现党内选举的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党内选举制度需要健全和完善候选人提名方式,逐步扩大直接选举和差额选举,调整各级党代会代表所占比重,建立与选举制度相配套的监督机制。其核心是把公平竞争引入党内选举,促进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作为扩大基层民主的有效形式,已经成为全面推进城市基层民主的突破口,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选取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中的两个环节进行分析,梳理了社区选举过程中的程序规范及存在问题,以期进一步推进城市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的程序化、公平化。  相似文献   

8.
回顾党内选举制度,它受马列主义的影响,是在曲折中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与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有重大的关系。随着我国民主发展,党内民主也正在不断地前进,不断完善候选人提名制度,逐步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和层次,坚持完善差额选举制度,坚持完善党内选举程序,建立健全党内选举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9.
浅谈选举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行选举制度已经显现出不相适应的因素,在直接选举范围、选举组织机构、候选人提名、候选人介绍、选举诉讼制度等方面都有需要完善和改革的地方。选举制度改革的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的原则是发扬民主与坚持党的领导相结合、借鉴外国经验与总结国内经验相结合、慎重稳妥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委会直接选举是我国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一项伟大创造,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针对选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不断增强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采取切实措施减少贿选的发生,随着选举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选举程序。  相似文献   

11.
台湾基层“三合一”选举(县市长、县市议员和乡镇市长),在12月3日终于落幕了,蓝军特别是国民党取得重大胜利,绿军特别是民进党遭到惨败,这是台湾民众的主流民意,实际上从去年12月的“立委”选举就已经显现。这也是我对台方针政策赢得岛内民众的理解、肯定和支持的结果。这次选举国民党和民进党都输不起,全力以赴,动员群众,使出招数,互攻互守,一个是“势在必得”,一个是“抢救危机”,为了赢得选举,不择手段,贿选、揭弊、造谣、“抹黑”、“抹红”、“抹黄”满天飞,被称为“政治流感”在台湾发烧。这种恶质化选举,是对台湾“民主”政治的讽刺…  相似文献   

12.
Since 2001, ten governments in Canada have passed fixed election date legislation. The typical assumption in the literature is that governments did so as a way to address public concerns about the undemocratic nature of calling and timing elections. This argument, however, does not explain the timing (that is, when the legislation was passed by each jurisdiction) of this policy change. We approach this puzzle deductively by applying the theoretical insights of multiple streams theory to the Canadian experience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although all three streams were important, the political stream is crucial for explaining the timing of the legislation.  相似文献   

13.
我国选举体制存在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举的重要性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日渐突出。我国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主的选举体制取得了很大成功 ,但仍存在着选举范围窄、流于形式等问题。要考虑实行人大代表专职化和人大会议常设化 ,以充分发挥人大在国家政治运行中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民主是人类社会普遍追求的价值目标,民主政治是人类社会共有的文明成果,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使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有机结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民主选举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和保障,现实中破坏选举的行为层出不穷。而破坏选举罪适用范围上过于狭窄,致使不少严重危害行为置于刑法的射程之外。因此,应将破坏选举罪适用范围扩展到相当范围的政治性选举活动,具体到我国,应包涵基层群众自治组织选举、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各级人大代表法律议案表决活动等国家政治生活中重要的选举。  相似文献   

16.
"贿选"行为是当前选举活动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严重破坏,也是破坏选举罪重点打击的行为。实践中,"贿选"行为手段日益多样化和隐蔽化,"贿选"行为在其范围、对象、类型等方面都存在不少疑难,需要予以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一、不稳定因素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宗族、房头形成的小范围、小势力之间的矛盾纠纷处于这种小范围、小势力内的选民,以维系家庭权威、姓氏地位、利益归属为目的,拉帮结派,明争暗斗,分庭对抗,你选你的推举者,我  相似文献   

18.
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的治本之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江苏省各级党组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开拓创新,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本文回顾了江苏省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基本历程,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社区功能的完善、地位的提升,为新时期共青团组织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和依托载体.在此基础上,为发挥社区的基层自治和民主参与功能,调动广大团员投身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上海团市委推出了居民区团组织直选这一创新项目.自2001年在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试点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已在全市各区(县)推广.居民区团组织直选,在社区发扬了基层民主,增强了团员青年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了社区团建的参与率和知晓度,夯实了社区团组织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re is an ongoing debate in western industrialized democracies about the genesis of government policy capacity.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is under‐explored issue by looking at the election campaign commitments made by political parties. The author reviews the election policy manifestos of the parties that governed in Canada from 1984 to 2008, some of the proposed policy changes advanced during election campaigns, and the actions taken by governing parties to fulfil those commitments. This research demonstrates that parties were relatively unconstrained in advancing detailed election platforms to the electorate and that they were able to fulfil, or partially fulfil, those commitments at fairly significant levels – particularly incumbent governments, who could draw on their governing experience and the policy advice given by the public service. The author contends that governing parties in Canada possess a high degree of policy‐making capacity and that they have the ability both to advance and implement fairly detailed plans for governing. These findings confirm that political parties ar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policy‐making capacity and that such capacity is enhanced by public‐service inpu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