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生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从民生问题入手开始发生思想转变,从而形成了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以民生作为基础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民生"是唯物史观在揭示社会基本矛盾和标志社会进步中的核心内容。唯物史观中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原理的根本要求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正>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它亦称唯物史观,与唯物辩证法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1921年1月21日,毛泽东给正在法国勤工俭学的蔡和森的复信中说,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  相似文献   

3.
4.
王伟光 《求是》2014,(7):15-17
<正>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在运用和发展唯物史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指明了前进方向。只有牢固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深化对中国梦的历史条件和现实依据、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的认识,才能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相似文献   

5.
6.
经济全球化是随着国际分工和科技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的提高而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它所涉及的是经济活动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了不少国家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出发,从本质规定性上对虚拟经济进行研究,从逻辑起点上探索和分析虚拟资本扩张的理论根源与现实发展。  相似文献   

8.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核心要求和关键环节,根本宗旨是为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意识和能力。因此需要创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和运用并乐于参与创新的“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9.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科学发展观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成 《求实》2006,3(9):38-41
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审视、解读科学发展观,可以使我们更全面更清醒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这一发展观理论的本质、内涵。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以全面协调发展为基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统一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具有普世性的关于发展的根本理念。同时,它也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历史潮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的新视野、实践的新主题以及发展的新维度,在全球化不断纵深发展的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目标不能再局限于中国的发展语境,也不能只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顺应全球化的世界潮流,而应该有更远大的追求和更广阔的视野,应该竭力探求如何在可操作的伦理规范下,通过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生态等全方位、多层次融合到全球化的的进程中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模式引领世界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潮流,这不是一种霸权主义,而是一种国际责任。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历史潮流,是当代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全球化背景下,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在意识形态认同、意识形态管理、意识形态传播以及意识形态安全等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执政党应该进一步探索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科学建构自身的意识形态系统,优化意识形态管理,加强意识形态宣传,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不断提高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
利益原理与联想原理是功利主义的核心原则。利益原理在把利益看作是人的行动的根本动力的同时,强调组织健全与法制完备的政府必须以增进普遍的人的利益为目的;联想原理也就是斯密所说的同情心,即个体在交往中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增进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他人利益。就唯物史观的生成来讲,利益原理关涉的问题就是对个体交往社会的原则、个体交往社会对政治国家(法)的基础性地位、社会历史冲突的根源以及世界历史进程中共产主义在解决资本与劳动之间利益冲突中制度性变革作用等的深入思考;联想原理指向的是对无产阶级生存困境的同情与忧虑。马克思通过对国民经济学所宣扬的所有权与自由、平等“三位一体”的批判,着眼于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所造成的所有权与劳动的分离来寻求无产阶级的劳动解放,以实现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基础上的个体利益与普遍利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经济特别是世界市场的一体化趋势,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最重要的内容和结果。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也是当今国际关系的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来说,尽管在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是,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在加强,这是不争的事实。造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动力之一,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由于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客观要求生产要素在世界各国之问大规模流动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建立全球统一的市场体系;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和通讯工具的现代化,又为实现这种要求提供了条件和客观可能性;资本主义现代化大生产的扩张性,特别是跨国公司出于追逐最大利润的需要,利用自己的实力和优势在世界各地从事投资活动,成为推动经  相似文献   

14.
何谓全球化?人们从不同角度作了解释。(1)有的从生产力尤其是科学技术和全球交往活动方面来理解,认为全球化是人类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克服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进行信息的自由传递。有的认为全球化还包括人类利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冲破自然空间和时间的阻隔、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自由交往活动。(2)有的从经济角度来理解,认为全球化是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依赖,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对"全球化"研究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但往往着眼于"全球化"一词的出现乃至"全球化"概念形成以后的现实.(1)而一个半世纪以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已经形成了"全球化"的思想,并且明确指出全球化既涵盖物质生产的层面,也涵盖精神生产的层面,而不像当下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全球化仅仅是"经济全球化".(2)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化光纤网络和卫星通信技术革命,突破了传统的时空局限,开启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纪元,全球化已成为一个时代趋势。世界的全球化发展无疑会给每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客观上要求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观必须具有全球化视野,自觉将自身的社会发展观置于全球思维框架中来重新思考和定位。  七、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呈现出强有力的发展态势,恰与世界全球化突飞猛进的到来同步,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基于邓小平对世界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准确预测和中国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王锐生 《新视野》2000,1(5):39-41
一、全球化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迄今为止,在学术界对全球化的研究中,文化方面的问题受到的关注较少,在这方面有不少混乱的观念。  首先是所谓“全球化文化”的问题。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观点,似乎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到来,民族文化将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与民族文化无关的(非民族的)全球化文化。但事实上,这样的全球同质的文化是不存在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的文化特征就是文化同化趋势的出现。据说,文化趋同是现代化社会的特征。有人引证美国圣地亚哥大学教授墨子刻的话:“正在现代化的社会与已经现代化的社会,不仅在追…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社会发展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坚持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这一辨证关系所得出的科学结论.在当代中国,这一思想不断调整着改革开放的方向与目标.  相似文献   

19.
《求是》2015,(9)
<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承上启下的一个关键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论断,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科学揭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认识的新概括、新飞跃。这一重要思想,必将指引我们以更科学的态度、更开阔的思维视野和更坚定的奋进精神,扎实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社会发展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坚持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这一辨证关系所得出的科学结论。在当代中国,这一思想不断调整着改革开放的方向与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