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高校素质教育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是高校的主要任务。分析我国当前高校素质教育中出现的"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重言传轻身教"、"重刚性轻柔性"的现象,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确定素质教育的重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行人本化素质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大学专业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在大学生德育方面具有情感优势、认知优势和实践优势.但“二元化”的教育体系、忽视德育工作的教师评价制度、不健全的师生交往制度、缺位的科研与社会服务育人制度以及“重知识、轻精神”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等制度性因素却使得专业教师的德育责任日益弱化,所具有的德育优势也无法彰显.为此建议,从确立“人本位”的制度设计理念、构建以育人为核心的教师评价制度、健全以学术探究为媒介的师生交往制度、完善以学生成长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激发大学专业教师的德育积极性与主动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以"道德"为基本思想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德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重要资源,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养成学生的道德习惯、识别道德伦理等。本文即探讨以"道德"为核心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德育中的践行理念、方式与途径,以期两者在实践中更好的融合,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德育水平。  相似文献   

4.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学校德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概括起来为"三重三轻"、"三个不适应"和"四个不能"."三重三轻"即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三个不适应"即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成人化倾向;不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缺少针对性;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四个不能"即不能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展工作;不能根据国内外形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不能很好地将课堂教学、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校外教育紧密结合;不能很好地将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紧密结合起来.德育工作者应该研究这些问题,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模式,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大学公共音乐教育"是一种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的情感教育,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着特殊的效力,研究如何在大学音乐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而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学校德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概括起来为“三重三轻”、“三个不适应”和“四个不能”。“三重三轻”即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三个不适应”即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成人化倾向;不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缺少针对性;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四个不能”即不能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展工作;不能根  相似文献   

7.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直接关系大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的适应性转变,影响大学生成才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影响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更直接影响高校教育的远期效果。因此,高校辅导员要切实加强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特别是注重后期持续教育引导,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在学习上指导学生,在生活上帮助学生,使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相似文献   

8.
德育与生活世界存在着密切联系,然而,现实的青少年德育中存在着疏远生活世界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在理念上,重科学,轻人学;在内容上,重理想性,轻现实性;在方法上,重教导性,轻交往性。为此,需要构建具有基于过一种好生活、重视个体人生境遇和强调主体间的交往性的特点的青少年德育生活化教育模式,通过构建生命叙事德育模式,引领和助力青少年追求可能生活和将德育融入日常生活来促进其实现。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的法学教育由注重理论教育向注重实践教育的转变,模拟法庭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实践性教学方式,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法学教学中。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能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构建新知,发展能力。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存在重"表演",轻实务训练;重形式,轻内容;重程序,轻实体;重知识传授,轻职业角色的技能和技巧训练等不足,使模拟法庭训练往往流于形式,表面热闹,实际"内功"严重不足,脱离实际;等等。  相似文献   

10.
大学德育的基础是责任教育,所谓责任教育,是指以培养大学生的内心责任感和责任认识水平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责任教育的成败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倾向,它对大学生的职业行为、人际交往、创造财富等行为选择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深化当代大学生责任教育,必须构建大学责任教育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主动参与的机会,并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责任认识水平;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逐步推进责任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