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推动高校有组织科研发展的关键在于知识转移评价改革。在强调效率评价和线性创新的社会背景下,高校有组织科研知识转移评价逐渐异化为对经济绩效和功用的追求,面临评价方式单一化、评价方法效率化、评价指标经济化的现实困境,其背后体现的是以线性知识观为基础的知识内部生成观、知识单向线性转移观与知识工具化价值观。随着知识生成观从内生转向交互生成、知识转移观从单向线性转移转向互动过程转移、知识价值观从工具价值转向内在价值,以往的评价方式难以跨越现有的藩篱。重构高校有组织科研知识转移评价,要构建基于知识属性的分类评价模型、探索线性与互动性知识转移评价方法和开发促进社会贡献与价值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
科学、合理地评价高校科研团队绩效是科研团队管理的重要环节,以质量为导向构建科研团队机制,对促进高校与社会各类创新力量的协同创新,提高其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要创新科研团队组织模式,按质量标准确立绩效考评指标,创新科研团队人才管理机制,优化科研团队资源配置方式,构建科研团队的互动协同机制,实现高校科研团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科研评价作为激励原始创新的重要手段,要做到客观、公平和公正,必须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目前我国科研评价体系由于在评价主体、评价标准和评价目标等方面的不合理,致使科技界的不正之风泛滥、科研诚信缺失,成为制约国家科学创新能力提升的突出问题.要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必须加强科研评价制度建设,遵循科学创新的规律,使科研评价体系从内容到形式规范化、制度化,积极营造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高校科研组织创新与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科研组织创新与改革已成为提高大学科研成果质量、降低科研成本的重大研究课题,在分析与科研组织创新相关的基本理论问题及中国高校科研组织机制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建议:在构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时,高度重视整合高校与科研院所两部分资源,探索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分工协作机制;坚持高校学术自由和服务社会的原则,妥善处理学术自由与国家目标及区域发展的关系;牢记高校的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基本使命,妥善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深化并改革我国目前实行的高校科研拨款体制;坚持以提高科研绩效为目标,创建弹性的项目制人事管理体制;立足于高水平科研成果创新,改革高校科研激励机制,改革成果评价制度;建立科研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全国性高校科研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5.
大学科研管理理念经历着行政型、服务型和学术型的发展阶段。行政型理念是由传统大学中官僚体制机制所导致出现的科层特色型态;服务型理念是由现代大学社会职能拓展以后所导致出现的重要发展型态;学术型理念是由当代大学的传统回归和现代发展所导致出现的型态发展趋势。当代大学科研管理应确立集成型理念中的"三型合一"发展模式,以利于建立完善新时期大学科研管理的科学体系,促进大学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提升大学科研管理的质量水平,以及实现大学科研管理的社会职能,从而更为有效推进并实现大学的健康、科学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大学科研管理理念经历着行政型、服务型和学术型的发展阶段。行政型理念是由传统大学中官僚体制机制所导致出现的科层特色型态;服务型理念是由现代大学社会职能拓展以后所导致出现的重要发展型态;学术型理念是由当代大学的传统回归和现代发展所导致出现的型态发展趋势。当代大学科研管理应确立集成型理念中的三型合一发展模式,以利于建立完善新时期大学科研管理的科学体系,促进大学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提升大学科研管理的质量水平,以及实现大学科研管理的社会职能,从而更为有效推进并实现大学的健康、科学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科研组织模式创新是高校开展有组织科研的重要内容,当前高校有组织科研可以分为建设重大科研平台、设立科研特区、设立独立新型科研机构等九种组织模式。高校采用何种组织模式受到服务面向、经费来源、研究问题清晰程度、研究实力强弱等具体情境影响,高校主要以独立实体科研机构为组织载体,并建有专门的运行保障机制。我国高校开展有组织科研在科研战略规划、科研组织体系建设、科研组织协同、科研平台运行、科研评价激励等方面存在不足。新时期高校加强有组织科研,要加强有组织科研战略谋划,整合优化有组织科研载体,创新有组织科研运行机制,改革科研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8.
高校教师评价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评价的方法很难保证公正性与科学性。在明确高校教师评价内涵,综述高校教师评价类型基础上,针对中国高校教师评价机制、主体、标准与方法中的问题,应以胜任力理论、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为支撑,从科研评价分类化、组织层级扁平化、评价主体多元化、素质测评社会化四方面入手,使我国高校教师评价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9.
深化"双创"教育改革是高校实现创新驱动教育战略、推进高等学校综合改革、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合理地评价"双创"教育质量是提高高校就业创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双创"资源整合必不可少的环节.基于CIPP等理论的评价模型对"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双创"教育教学工作起着相当大的借鉴作用.同时,对于在教学质量的过程评价中应突出的教师素质、教学内容、教学准备、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授课表达、能力培养、教学组织、教学效果等起到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多样化需求和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期盼,笔者结合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要求,认真分析了现阶段大学生评价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究。目前应构建针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多元人才素质评价体系,以期对改革和创新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评价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1.
科学的公安工作评价能指导和促进公安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当前公安工作评价存在不少问题,有许多负面影响。公安工作的评价应遵循五个基本原则,使用两种评分方法,并构建系统、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2.
制度的伦理评价实质上就是制度的价值评价。而价值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物,它是一个关系范畴,是一个有主客体并在一个特定关系方面的质、方向和作用。单从评价主体来分析,个体评价主体是一个个体自由与平等为基本理念的公平合作体系。社会评价主体是指由社会主体对某种价值客体进行的评价,评价内容是社会群体所面对的一定客体的社会价值,反映一定价值客体对于社会本身的意义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多样化需求和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期盼,笔者结合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要求,认真分析了现阶段大学生评价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究。目前应构建针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多元人才素质评价体系,以期对改革和创新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评价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4.
科研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地整合集聚资源,激发研究潜力,引导协同创新,是高校提升人文社科研究水平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当前我国高校人文社科领域的科研管理仍存在着评价体系不健全、跨学科研究管理能力不足、信息化管理水平滞后、经费管理程序冗杂等问题.因此,必须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人文社科研究评价体系,创新学术组织模式,开展协同攻关,强化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调整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以解放科研生产力,从而更好地推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前,高校教学评价可采取的优化策略有: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坚持自评为主,他评为辅;教学评价主体与被评价者见面互动,防止隐性评价;教学评价信息要真实,坚守"客观性原则";教学评价要有科学的教育理论做指导,防止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教学评价要有利于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防止扼杀教师个性.  相似文献   

16.
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对象是科研的实现过程,对科研质量管理有效控制对于科技成果数量形成、科技成果质量提高、科技成果适应市场需求,服务社会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质量作用的日益重要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现象。应树立质量控制"预防为主"的观念,把握影响高校科研质量的主要因素,对科研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7.
公安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主体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评价主体在评价的关注点、优点和缺点等方面存在差异。在组织评价时,要根据存在差异,设定评价指标、选用评价方法、组织评价活动,以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  相似文献   

18.
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对象是科研的实现过程,对科研质量管理有效控制对于科技成果数量形成、科技成果质量提高、科技成果适应市场需求,服务社会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质量作用的日益重要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现象。应树立质量控制"预防为主"的观念,把握影响高校科研质量的主要因素,对科研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9.
SCI在我国高校科研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我国高校2000-2002年SCIE收录论文及引用篇次等数据,对收录论文及引用篇次在高校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探讨了少数重点大学集中了大多数论文的现象和在多科性大学中开展评价的有效性,并提出正确合理运用SCI评价作用,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科学的公安工作评价能指导和促进公安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当前公安工作评价存在不少问题,有许多负面影响,公安工作的评价应遵循五个基本原则,使用两种评分方法,并构建系统,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