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社会,网络文化随着网络的发展应运而生,日益成为一种新型文化,它具有开放性、高效性、虚拟性等特点。未成年人由于自身的特点,较易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只有对未成年人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了保证在新环境下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本文着重分析了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2008年,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驻女教所检察室的干警们在巡回检察未教所时发现,近期未成年人犯罪日趋增多,涉及的罪名多达11种,犯罪年龄也越来越低,其中最小的只有11岁。针对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原因进行思考,提出对策以期通过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及思想品德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杨陵区是国家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区所地在,全区人口约11万,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近3万人,是一个人文素质较高的农业文化区。1998年区检察院起诉26案56人,其中未成年人犯罪5案8人,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犯罪总人数的14%。1999年起诉25案35人,其中未成年人犯罪5案9人,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犯罪总人数的26%。2000年元月至6月底起诉21案35人,其中未成年人犯罪3案5人,  相似文献   

4.
汪陆平 《法制与社会》2011,(18):279-280
未成年人犯罪既有其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社会方面的原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从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办好家长学校、启动中小学校法律教师培训工程、成立未成年人犯罪研究学术团体、净化社区文化环境等做起。  相似文献   

5.
思想品德教育科学的研究是以人为根本对象的,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则是研究中的首要问题。本文从人的思想品德概念、结构及形成发展规律等方面着手,对现有的研究状况作一简要评述并阐释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看法,以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关于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6.
以未成年人交往状况为因变量的对数回归模型显示:家庭结构的完整性、父母的某些教养方式、父母的严重不良行为、学习兴趣、师生感情、校内侵害、校内帮派、老师的部分教育方式、抽烟喝酒、暴力资讯等变量对未成年人不良交往具有预测力;而父母的一般不良行为、父母情感状况、家庭气氛、学习成绩、学校一般性纪律管理、思想品德及法制教育、表面性网络行为、色情资讯、黑帮作品、涉性经历等变量对未成年人不良交往则没有预测力.这为设计未成年人不良交往的干预策略提供了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不同交往"等犯罪学理论欠缺实用性和操作性的缺陷.  相似文献   

7.
周展 《法制与社会》2011,(7):22-23,28
在日益强调关爱并保护未成年人的今天,面对日益严重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犯罪与刑罚之间似乎出现了矛盾或者不相适应。有些人形式地理解"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的内涵,并将其误解为通过减少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认定以及减轻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适用,就能达到保护未成年人并且预防犯罪的目的。然而,这种"过度轻刑罚化"的趋势是否契合根治未成年人犯罪的现实需要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四川藏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农牧区未成年人的发展权益保护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面临着信息获取权益、休息娱乐权益、享受和睦家庭及父母教育指导权益等保障不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农牧区未成年人的发展权益,应完善我国关于未成年人特别是民族地区未成年人发展权的法律制度,提高农牧区教师、家长及未成年人自己对未成年人发展权保护的意识,加强农牧区文化设施建设,整合“本土化”教材、教辅、图书及信息资源,对四川藏区的广播电视进行合理布局,发展藏汉双语的大众传媒.  相似文献   

9.
陈维环 《法制与社会》2011,(36):277-278
本文对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内涵、特点和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客观原因,并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净化文化领域等方面提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从而力促未成年人遵守法律、法规,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相似文献   

10.
构建未成年人法律体系与犯罪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未成年人法律体系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由于左右犯罪数量与性质的犯罪人主要是惯犯和累犯,而这部分人大多有早年犯罪史,因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就成为预防犯罪的关键。这种预防不能仅针对未成年人和局限于犯罪范围内,而应通过立法治理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同时,应以法律方式对未成年人的早期危害倾向进行干预;还应通过法律处罚给予未成年人特殊的教育与保护。  相似文献   

11.
优秀的未成年人检察文化品牌由识别度高的品牌名称、寓意深刻的品牌内涵、多种形式的品牌载体构成。打造未成年人检察文化品牌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有利于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升检察公信力,扩大未成年人保护“朋友圈”。目前未成年人检察文化品牌建设中存在缺乏稳定价值目标、创新不足、宣传形式单一的问题,要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在长期实践摸索中积蓄创新的动力源泉,形成全媒体视角的宣传格局,使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实践和检察文化相融相通。  相似文献   

12.
《检察风云》2012,(20):13
青浦区人民检察院的调研显示,2009年至2011年间,青浦区院未检科共计受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253件,涉罪未成年犯罪嫌疑人343人。其中,非本地户籍293人,占涉罪未成年人总数的85.4%;非本地户籍中208人系随迁子女,占涉罪未成年人总数的60.6%。农民工子女由于文化程度低,容易冲动,遇到问题不能正确解决,动辄施之暴力,为一些口角之争或者小摩擦就采取  相似文献   

13.
黄静 《律师世界》2001,(5):37-39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为了教育、引导和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我国先后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同时,我国的刑事立法和司法制度也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作出了特殊规定,以切实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本文拟就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立法内容、处罚原则和特殊司法制度作一粗浅的分析。   一、我国刑法关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规定   新刑法第 17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  相似文献   

14.
《北方法学》2021,(3):151-160
《刑法修正案(十一)》对《刑法》第17条的修订无疑开启了刑事责任年龄的新纪元,但就降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合理性以及"情节恶劣""专门矫治教育"等法律规范在实践层面的可操作性与适用性,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思考。未成年人犯罪构成具备固有特性,就目前争议最大的刑事责任年龄、专门矫治教育和情节恶劣认定标准问题进行审思探讨过程中,必须立足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借鉴域外相关法律制度,遵循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与社会多元文化价值需求,确立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政策作为贯穿于司法实践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科学性与操作性的建议,方可有望达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与促进未成年犯再社会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大社会问题,最大限度地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人一直是检察机关不懈追求的目标,帮教工作便是其中具有实践意义的有益探索。本文从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出发,结合检察机关从事未成年人帮教工作的特殊优势,重点论述了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未成年人检察帮教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16.
有数据显示,全国每年约有15万流浪未成年人,其中13~16岁的比较多,而这个年龄段的未成年人有83%存在轻微违法行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少年审判庭的庭长宋莹从2004年开始关注流浪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其中聋哑未成年人犯罪数量见增。以海淀法院为例,2004年聋哑未成年人犯罪占所有未成年人犯罪的7%,2005年增长到15%,2006年上半年已经增长到17%。宋莹说,聋哑未成年人很容易被人利用,对他们教育帮助胜过判刑。  相似文献   

17.
未成年人的抚养问题往往被认为是家庭事务,由家庭成员内部解决,除非出现严重的人身伤害甚至死亡事件,才会引起社会的关注及公权力的介入.这种事后介入对于单独的个体往往是于事无补的.现有的规定过于简单、抽象,目前我国并没有设立专门的权力机关来将未成年人的权益作为社会事务进行管理,整个社会及政府职能部门对待未成年人的抚养,仍然仅仅将其视为家庭成员的自我约束,使父母对未成年人的抚养过程缺乏必要的监督,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本文认为这对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是不利的,来成年人的监护人并不一定就是亲权人,亲权人在监护内容上也与一般限制行为能力人的监护有很大的区别,亲权人不仅要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也应当负有对未成年人教育、情感及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长的职责.以下从家庭抚养过程中存在的社会现象进行有关亲权的法律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金兰  魏丽 《河北法学》2004,22(9):75-78
未成年人犯罪对社会的危害性非常大 ,依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遵循独特的原则 ,如教育与保护原则、综合治理原则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还具有其特点 ,要采取不同于预防成年人犯罪的教育方法。鉴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原因 ,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的疏导与救治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正日益演变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对此类犯罪行为的研究日益加强。基于对未成年人特定的身心发展阶段的考量,及对未成年人实施刑罚可能给犯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重大影响,我国立法强化了对未成年犯罪人的保护。如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也相继出台相关司法解释。但在司法实践中,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仍然产生了"畸轻畸重"等争论。日前,本刊结合典型案例,与湖北省宜昌市人民检察院、宜都市人民检察院共同邀请专家,讨论了"未成年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能否适用缓刑"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遏制严峻的未成年人犯罪发展态势。学校教育的缺陷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有一定影响。如何全面改进学校教育,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无疑是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