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意义世界,是支撑人在现实世界中安身立命、生活实践的价值理念系统,是一个超越性的形而上的世界。大学生意义世界的构建就是其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建。本文论述了构建大学生意义世界的重要性,分析了大学生意义世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学生意义世界构建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依法有效保护在押罪犯的合法权益是现代监狱制度的必然要求。有效保护罪犯合法权益不仅有利于监狱改造秩序的稳定,有利于调动罪犯改造的积极性,而且是监狱工作法制化、刑罚制度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3.
作为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不仅数量可观,更以其丰富各异而又新颖独创的研究内容、科学实证而又多维独特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拓展了元杂剧的内在文学美学蕴涵及外在的文化艺术张力;作为全新的他者,其必将会进一步拓展中国国内元杂剧研究的视域、为其生成更多的学术思维与理论资源。以此而论,英语世界的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无疑具有独特的学术意义与价值。系统梳理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归结其研究特征与方法,并在中西比较寻求差异的基础之上探究其意义与价值,对于新时期的中外元杂剧研究达到有效的互识、互证与互补,进而迎来一个多元、互通、繁荣发展的广袤空间,无疑具有极大的学术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生活世界”中的心理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真正的“人”的心理学需要在心理学研究中树立“生活世界”的理念,从自然科学的主导态度转向生活世界的视域。生活世界是人们对现实的直接在场,是实现人的现实意义及价值的最根本的世界。生活世界的心理学价值在于强调忠实于心理现象的重要性,将研究对象定位为真正是对人的研究,把人真正当作“人”;研究在现实生活中真实体验和活动着的人的心理并进行纯粹的描述和意义理解。  相似文献   

5.
现代西方心理学在经过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的描写后,正在接受一种新的描述方式."第二次认知革命"有可能使心理学向心理学是有关个体或者群体中的积极人的研究这一传统的、常识性观念回归.认知革命明确了一个真理,心理学应该成为对意义的心理研究.然而,在方法论上传承了行为主义的认知心理学,片面地将"意义制造"理解为"信息加工",追求心灵——"自然之镜"——中的"心理表象".话语观念的导入,使得处在语用平台上心理学家认为,语境、社会-语言的约定以及社会交换的模式,是构成意义的唯一决定因素.在这三描述方式中,对意义的理解和建构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话语在心理现象中占有中心地位.这使我们认为,心灵是个动态的观点,植根于历史、政治、文化、社会和人际的语境之中.  相似文献   

6.
杨成铭 《中国法律》2007,(2):26-28,87-91
人类带着光荣与梦想也伴随痛苦和磨难进入了21世纪,尽管联合国的成立避免或推迟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但是,传统安全问题有增无减,非传统安全因素层出不迭。在世界和平和安全面临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因素及单边主义的严重挑战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并在建立国际关系中践行了这一理念。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为国际社会解决安全问题和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行动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赞誉。  相似文献   

7.
徐贵权 《金陵法律评论》2002,42(3):20-24,38
由人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和价值取向的特点决定,人的价值取向具有建构功能,它既是人的自我建构又是人的社会建构,是人的自我建构与社会建构的统一。人的价值取向的合理化,不只是对民族、国家、社会的责任,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自我关怀。  相似文献   

8.
本文剖析了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哲学思想内涵,并且阐述了它在哲学、美学方面和人文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人格本体与自然本体同一的宇宙本体论哲学是李白道家化人格的思想基础。它对原始道家哲学本体论的超越在于:使主体在和宇宙的同一性关系上占据了主导地位。李白道家化人格的宇界表明主体渴望摆脱庸常的生活模式,升华到一个新的人性水平。儒道生命价值观的矛盾表面在:儒家以精神不朽来消解死亡带给现世人生的消极意义。而道家认为只要顺应自然的循环变化,就无所谓生死,更无须被死亡所困扰。驱动儒家以进取精神介入现实人生的是对生命悲凉无奈的体验,促使道家以超然姿态淡出功名利禄的却是他对死亡乐观平和和领悟。儒家矛盾的生命价值观在李白对艺术精神境界的追求中获得了对立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麦家 《政府法制》2011,(32):16-16
家有良田,可能要被水淹掉;家有宫殿,可能要被火烧掉;肚子里有文化,水淹不掉,火烧不掉,谁都拿不走。这句话是我父亲说的。父亲是个农民,只读过一年私塾,是个没文化的人。  相似文献   

11.
试论走向生活世界的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向生活世界回归是当代哲学的基本走向,它所倡导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的转变对教学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理性的转向在关系维度上表现为从实体性思维走向关系性思维,关系性思维的确立,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解决当代教学论研究中的一些难题,并树立科学的现代教学过程观.理性的转向在价值维度上表现为从工具理性逐步走向价值理性,价值理性的确立,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和评价师生关系,实现传统教学研究范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世界 4是指继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和客观知识世界之后 ,借助电脑网络、电子通讯、虚拟技术及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将光、电、色、能、数字与信息集于一体 ,将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日常生活缩合为一 ,构建的一个美妙神奇的新天地。它是对塞博空间、虚拟现实、网络世界和信息社会等“新实体”的综合。其实在性主要体现为有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信息和网络 ;有其存在形式———塞博空间和塞博时间 ;有其存在的认识论和本体论根据。它与世界 3具有质的区别 ,突出地展示了人的主体性、想象性、虚构性、模拟性和自由意志  相似文献   

13.
姜敬红 《行政与法》2005,(1):117-119,123
以立法的方式对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加以保护,是尊重人类文明的体现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国际社会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以立法的方式对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加以保护。我国在此方面作了大量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乃原则性规范保护中国世界遗产难以起到实效。而中国仅有的两个保护世界遗产的专门法:《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和《福建省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均为地方性法规,仅能在所属区域内发生法律效力,且地方立法不可能有全国立法应有的全局意识。因此通过立法制定全国性的、具体的、可操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世界遗产保护法》来对中国的世界遗产加以保护势在必行。笔者构想,《中华人民共和国世界遗产保护法》拟分为:一、总则;二、规划与管理;三、文化遗产保护;四、自然遗产保护;五、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六、法律责任等六个部分。  相似文献   

14.
在立法层面,犯罪构成是立法者所作的价值判断;在司法层面,犯罪构成符合性判断是司法者所作的价值判断;在我国与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之比较层面,我国的犯罪构成符合性判断也应是价值判断。因而,价值判断当属我国犯罪构成符合性判断的灵魂,进而应是整个刑法问题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论宪法学的学科品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刚志 《时代法学》2005,3(2):76-80
科学研究的相对独立性是其学术性、科学性的前提条件,一门真正的社会科学学科必须拥有一种完整、独立的科学精神与学科品格。宪法学的学科品格是近现代宪法理论与宪法精神在宪法学学科上的固化,是宪法学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及其价值取向的综合体现,也是宪法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所在。宪法学的学科品格主要体现在:宪法学是人权保障之学,是权力理性之学,也是依法治国之学与政治文明之学。  相似文献   

16.
论宪法精神的概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范毅 《现代法学》2004,26(2):62-66
宪政离不开宪法的实施 ,但并非所有宪法的实施都必定达到宪政 ,因为有时成文宪法典中规定的内容与宪法精神所追求的理念之间存在矛盾。而宪法精神是一个重要的宪法学概念 ,它是国家权力体制人本化的价值追求在宪法中的反映 ,它统率宪法的基本内容 ,贯穿宪法的始终 ,并通过宪法原则、规范和规定集中表现出来 ,是宪法的真正本质和核心。  相似文献   

17.
宪法作为国家的最高法规范,不仅拘束国家公权力,而且随着国家功能的变迁以及现代宪政理念的发展,已经超越传统领域,对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发挥法律效力。由于宪法是由不同特性、不同形态的具体规范所组成,每一具体宪法规范法效力的实现在方式和程度都并不尽相同,需要根据具体规范的性质和表现形式予以判断。  相似文献   

18.
宁清华 《政法学刊》2004,21(5):49-51
在司法改革中,各级司法机关各自为阵,推出了一系列司法改革举措,出现了司法改革中主体越位、内容违完、违法的问题。这种违宪、违法的改革,破坏了宪政的价值基础,损害了宪法的至上权威,使宪法成为纸上的宪法。司法机关推出改革措施应有一定的限度,应在现行的宪法框架内推进司法改革。  相似文献   

19.
我国公共行政文化变革的意义及其现实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公共行政文化的研究是当前行政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实现公共行政文化变革,无论是对于推动行政理论的完善,还是对于指导行政体制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公共行政文化创新以及行政道德和行政价值等方面的分析,对公共行政文化变革的现实走向进行了初步探悉。  相似文献   

20.
宪法解释的功能、原则及其中国图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苗连营 《法律科学》2004,22(6):34-42
作为一种实践智慧,宪法解释是宪政理想现实化的必由之路,其核心功能就在于宪法的适用,由此而产生的其他方面的功能只能是第二位的、派生的。历史解释原则和共时解释原则皆有其存在的合理空间,但它们在我国目前所能发挥的功能都是非常有限的,且难以得到实证支持。"宪法该由谁来解释"这样的问题只有在宪法得以真正适用之后,才能够顺理成章地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