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学术界中国软实力研究现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初,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理论把文化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为各国制定国际战略提供了新理论依据,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关注。中国学者及时追踪并围绕中国软实力的研究路径、中国软实力的国际地位、中国软实力的构成要素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总体而言,中国的软实力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需要进一步拓宽和加深。  相似文献   

2.
文化软实力观是价值层面的提出,它是指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目标或目的。中国也有自己的文化软实力观。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存在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没有重视或意识到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观对软实力发展起到的作用。最后,贯彻文化软实力观的三个办法也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强调了培养文化自觉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文艺理论工作者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表现为对文化传承创新更深邃的理论思考,理解与把握中国文论的根和种子,加强对中国文论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范畴的研究,按现代的认知和需要来诠释中国文论经典的流变,探索其与当代中国文论建设的有机联系,为中国文论研究拓展新模式,开辟新道路。  相似文献   

4.
21世纪,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打造中国文化产业大国,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文化软实力的要求。建设文化软实力,首先要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其次要正确处理好大众与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学界对于软实力理论的探讨,应该面向中国问题,推进其中国化研究,进而聚焦中国软实力建构。传统文化是中国软实力建构的重要资源与理论优势。在中国软实力建构的视域中,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理清传统文化对中国软实力建构的双重效应,探寻发挥传统文化作用于中国软实力建构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国民素质是中国软实力的基本要素,而这些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题中之义。着眼于现实生成,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软实力的生发源泉和表现方式。着眼于未来,中国软实力的发展资源: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的普遍认同、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承弘扬、“礼仪之邦”国民形象的优化与塑造、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的追求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中国软实力进一步明确了向上流动空间。  相似文献   

7.
应采用“软实力”的概念和理论这一新的视角思考、研究公安工作、公安队伍建设、公安文化建设。深刻理解和认识西方软实力与中国公安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和价值观的区别,更好地把握中国公安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意义,探寻有效提升公安文化软实力的途径和方法,全面提高公安综合实力和公安民警综合素质。使公安部门的软实力和公安民警的软实力,成为公安工作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完成党和政府交给重大任务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从孔子学院的兴建看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在世界各地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的推动下,海外教育机构孔子学院应运而生。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孔子学院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但却褒贬不一。孔子学院规模的扩大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软实力的提升等方面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警惕“软实力威胁论”成为“中国威胁论”的新版本。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软实力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个新课题,提高硬实力相对容易,但是,提高“软实力”将不可避免地触及到许多复杂问题。文化资源丰富并不等于文化产业发达,面对这一课题,向来以旅游文化资源丰富而自豪的贵州有许多工作要做。本文在论述贵州文化资源概况、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提升贵州省文化软实力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外交评论》2015,(5):21-45
改革开放后,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进程加快,逐渐从旁观者、学习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建设者,同时也是国际体系的受益者。相对于中国参与国际政治与安全体系、国际经济体系而言,学界鲜少对中国参与国际社会文化体系进行研究,对中国参与全球的软治理重视不足,而这恰是提升中国软实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方面。本文对中国参与国际社会文化体系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社会文化关系是国际关系中继政治、经济之外的第三个维度,具有内容多样性、运作灵活性、影响外溢性等特点。中国对国际社会文化体系的参与经历了话语接轨、学习实践、遵约建制和内化创新等阶段,体现出参与立场与原则鲜明、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注重实用性、选择性渐进参与、创新性弱等特点。中国的参与对中国和国际社会文化体系而言是一个互构过程,对双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