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维护国家主权统一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基石。海峡两岸的不统一,是一种特殊的主权分离现象。应从台湾问题实际出发,以国家主权统一为立足点,打破僵局,促进和平统一。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构想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意蕴它既尊重历史,又照顾现实;既允许一个国家存在两种制度,又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主体地位;既坚持国家主权的完整统一,又照顾到了港澳台的独立性;在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强调立足和平统一,又不放弃使用武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梦反映了当代中华民族的生存利益和发展利益诉求,是中华民族"整体梦"、各民族"集体梦"和每一中华儿女"个人梦"的统一,是科学的梦、踏实的梦,得到中华儿女的广泛认同。中国梦之中华民族认同进一步提升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四方面:激励民族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统一;协调民族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展示民族魅力、彰显国家实力。  相似文献   

4.
"一国两制"构想是根据两岸的历史和现实情况作出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式.这一制度可以有效地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促进两岸经济进一步发展,保障民众安居乐业,共同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力,促使国家和台湾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是当代国际法的一个基本规范,是两岸统一的法律基础。两岸统一属于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基础上的国家治权统一范畴,与两德统一的国际合并性质完全不同。两岸统一模式的设计应做到在中国主权和台湾高度自治之间的平衡。"一国两制"是解决一国内存在两个实行不同社会制度并各自治理的区域的国家治权统一问题的最佳模式。它理论上体现了现代国际法秩序下的国家主权的本性,在实践上既坚持了原则性,又兼顾了灵活性,是国家治权统一理论和实践的划时代创新。众多非"一国两制"模式,要么是分裂中国主权的模式,要么没有充分考虑两岸分治的实际情形,因而都不适合于解决两岸统一问题。  相似文献   

6.
《反分裂国家法》于2005年3月14号由全国人大通过并于当日公布实施。它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制定的依据充分;二是立法宗旨和范围明确;三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点明确;四是和平统一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最大诚意;五是"非和平方式"是附条件的迫不得已的无奈的选择。它的制定和实施体现了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它是一部促进两岸关系统一的法律;是一部促进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法律;是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法律。  相似文献   

7.
为了准确把握和正确应对国际贸易法"生态化"对国家主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主权原则所形成的新挑战,本文采用比较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厘清了国际贸易法中环境援助制度、贸易的环保限制、环保的国际合作等"生态化"机制在立法、司法、行政等方面对国家主权的制约和限制,结果表明了国际贸易法"生态化"、国际环境保护和国家主权三者之间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及其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影响,并得出发展中国家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基础上维护国家主权,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合作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统一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主权和领土完整基础上的国家治权的统一。两德统一与两岸统一在国际法上有本质区别,两德统一实质上是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的合并,而两岸统一是在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基础上国家治权的统一。两德统一虽然在性质上与两岸统一有本质区别,但联邦德国推进统一的某些策略和经验值得中国借鉴和反思。  相似文献   

9.
唐连凤 《理论前沿》2006,482(17):31-32
邓小平国家主权思想内容可概括为:在领土主权上坚持国家主权原则中质的规定性不变;国家主权高于人权;经济先行是国家主权独立的基础,中国国家主权平等集中表现为中国立足于第三世界,不结盟,不称霸。  相似文献   

10.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一个国家的最高利益.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当局的"台独"分裂活动严重威胁着两岸关系;尽快实现"三通"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以经促统"是两岸共同发展的现实与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1.
文彬  建林 《外交评论》2001,(4):39-44
近年来西方某些国家炮制了一种所谓"新干涉主义"理论,并在国际关系中执意加以推行.这一论调的症结在于歪曲了人权与主权的关系,“人权高于主权”不仅与“新干涉主义”相表里,而且是它的核心.文章分析了“新干涉主义”及其“人权高于主权”理论出笼的背景、内涵和实质,指出它标志着霸权主义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前台岛内"台独"势力十分猖獗,已对我国的战略安全、经济安全、领土与主权完整、民族尊严、政治安定构成巨大威胁.坚决制止和遏制"台独",是我们目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3.
辛平 《外交评论》2006,(1):56-62
跨国公司对国家主权的影响不是单一的。除被普遍关注和强调的侵蚀性影响外,跨国公司对国家主权还具有增强、转化方面的影响。在国际社会的双重竞争结构中,即无政府的国家间竞争和世界市场的跨国公司间竞争,两类国际行为体间利益的分歧与重合,是跨国公司与主权关系多重性的原因所在。在当代,跨国公司对国家主权的侵蚀只能是有限的。跨国公司与国家主权关系的多重性,表明了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国家影响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执法为民的逻辑基础是主权在民。法治的内涵,其根本点是"法律至上",也就是人民的意志至上。林肯把民主国家概括为六个字:"民有、民治、民享"。主权在民显然是民有,人民当家做主是民治,执法为民、执政为民是民享。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要是将现代性价值中的"平等"与中国近代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其内容涵括民生主义--"贫富均等"个人人权的表述;民权主义--民众公权与精英治权相平衡的构思;民族主义--国家主权平等的文化追求.三民主义对中国近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它又蕴含着无可规避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黄金祺 《外交评论》2005,(3):100-104
《世界外交大辞典》“外交”条目提供了外交新定义,是在外交学中国化方面所作的尝试。新定义有如下理论特色:1.以中国的立场和观点来研究和表述一般外交学的普遍学理;2.突出主权和外交的关系;3.把“维护本国利益”和“实现对外政策”并列为外交的两大使命;4.把外交采用的方式限定为和平方式;5.兼容“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下的外交;此外还列举了不同含义外交所具有的共同特性。  相似文献   

17.
“公意”是卢梭政治思想的核心概念,也是人民主权观产生的逻辑前提。由“公意”概念含混引起的争论与分歧,以及卢梭人民主权理论自身的矛盾和缺陷,使得人民主权有导向专制民主的可能与危险。专制民主的实质是政治权威凌驾于法律之上,国家权力不受限制和约束,以人治代替法治。历史的教训给我们以启示:成熟的法治是民主健康运行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8.
斯坦福大学《学生司法宪章》在校园司法工作中,一方面始终将受指控学生的诉讼权利保护置于首位,另一方面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诉讼参与权。《学生司法宪章》不仅为受指控学生制定了十方面共二十二项诉讼权利,也为司法过程中的其他诉讼参加人规定了七个方面共十四项诉讼权利,而且这些权利设定都以美国宪法《权利法案》为基础,通过这些逻辑严密的诉讼程序充分保障亍学生的诉讼权利,也体现了权利平等、正当程序、人民主权的宪政思想。  相似文献   

19.
在国际私法中,适用直接适用的法和公共秩序保留制度都可以达到排除外国法,从而维护本国的主权和利益的效果,其中"直接适用的法"作为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理论学说,反映了随着国家职能的加强,国家要求进一步加强对政治、经济、生活干预的要求.而传统国际私法中的公共保留制度在近来也发生了变化.作为能够达到同样目的的两种手段,两者之间关系如何?是否具有互换性?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分析阐述,并对公共秩序保留制度中间接限制模式的存在提出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政府责任是人类社会政治法律思想和社会制度发展史上间接民主阶段的历史产物,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物,是"主权在民"原则的自然要求。近代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先驱卢梭,在其代表作《社会契约论》中零散地表达着"政府责任"的思想,探讨了政府的行为责任以及监督约束政府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