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德怀和刘细妹是一对苦水泡大的苦伢子。1922年农历三月初七,按照乡里的习俗,刘细妹坐着花轿来到彭德怀的家。此次,彭德怀还用的是原名彭得华。彭刘两人相差12岁,彭德怀十分爱护她。 一天晚上,彭德怀问细妹:“你的大名叫什么?” “我的名字就叫刘细妹!” “细妹子是你的小名,还要有个大名嘛!好比人家  相似文献   

2.
李大钊原名李曹华.1913年东渡日本时,他参照<方言>中的"钊,远也,燕之北部日钊",改名为李大钊,以表明自己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  相似文献   

3.
李大钊原名李耆华。1913年东渡日本时,他依《方言》中的“钊,远也,燕之北部曰钊”,改名为李大钊,以表明自己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瞿秋白原名瞿霜。因头顶上有两个发旋,其母给他取乳名为阿双,上学时取名瞿霜。因“霜乃秋天之物,且霜的洁白可比喻为高洁,又晋朝陆机《文赋》中有“不懔懔以怀霜,老眇眇而临云”之句,于是,他便改名为“秋白”。刘少奇原名刘渭璜。1918年夏天,正在中学读书的刘渭璜对同学张子珩说:“我要改名少奇,我感到应当少小就立奇志,即使抛头颅、洒热血,也要为国家、民族的振兴献出自己的一切。”从此,他改名为刘少奇。萧楚女…  相似文献   

4.
李大钊原名李耆华。1913年东渡日本时,他依《方言》中的“钊,远也,燕之北部曰钊”,改名为李大钊,以表明自己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瞿秋白原名瞿霜。因头顶上有两个发旋,其母给他取乳名为阿双,上学时取名瞿霜。因“霜”乃秋天之物,且霜的洁白可比喻为高洁,又晋朝陆机《文赋》中有“不懔懔以怀霜,老眇眇而临云”之句,于是,他便改名为“秋白”。刘少奇原名刘渭璜。1918年夏天,正在中学读书的刘渭璜对同学张子珩说:“我要改名少奇,我感到应当少小就立奇志,即使抛头颅、洒热血,也要为国家、民族的振兴献出自己的一切。”从此,他改名为刘少奇。曾任…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其光辉的一生中,经常以超常的睿智,渊博的才学和敏捷的反应,在不同的场合用姓名营造幽默的气氛,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趣事.现把所搜集到的数则毛泽东为他人改名的珍闻实录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彭德怀,乳名"真伢子",原名叫彭得华。彭得华曾给自己起了个号叫"石穿"。那是得华15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到湘阴县当堤工,途中遇暴雨,他躲进一个山洞,听见洞里有滴滴答答的响  相似文献   

7.
改名     
王影  高伟 《党建文汇》2002,(6):47-47
五年前,我帮阿华办成了一件事,在我不过是举手之劳,而阿华却对此感激万分,为表谢意,他给我送来了年货:一盒大蛋糕,几袋名牌奶粉。这使我很尴尬,因为我不喜欢占别人的便宜,帮人小忙收下这大礼于心不安。  相似文献   

8.
彭德怀     
彭德怀,原名得华,1898年10月24日出生在湘潭县乌石峰下彭家围子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时念过两年私塾,即因家贫而废学。为生活所迫,随祖母讨过米,做过煤窑的童工,饱受苦难与欺凌,但从小养成了倔强、反抗、刚直的性格。1913年,湘潭大旱,发生饥荒,他带头冲进地主家,打开粮仓救济饥民,而遭官府通缉。后逃到洞庭湖当堤工,沉重的担子压得他两肩宽阔而背微驼,性格更倔强而寡言。童年这段生活,在《彭德怀自述》里有过刻骨铭心的回忆。他说:“童少年时期这段贫困生活对我是有锻炼的,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常常回忆到幼年的遭遇,鞭策自己不要腐化,不要忘贫苦人民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刘志丹改名     
刘志丹原名刘景桂。他从小敬慕民族英雄文天祥。参加革命后,为了明志,取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之意,改名为“志丹”。他参加革命的事家里人并不知道,更不知道已经闻名的刘志丹就是刘景桂。直到1928年,刘志丹和谢子长领导的渭华暴动失败后,又回到陕北领导穷人闹革命,家里人才知道他就是刘景桂。刘志丹立志为民族解放而献身,在革命的道路上从不动摇。斗争中,他英勇善战,身先士卒。当王明机会主义分子在革命队伍内进行所谓“肃反”,给刘志丹戴上“反革命”帽子时,他出于对大局  相似文献   

10.
董必武改名     
张观怀 《湘潮》2012,(4):48-48
董必武,原名贤琮,1886年3月5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城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他是晚清的秀才,祖上原是做生意的,到了父辈便开始"咬文嚼字"起来。其父和四叔科举时都成了秀才。其名贤琮,便有子承父业从文之意。1904年,清政府举办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相似文献   

11.
聂耳改名     
聂耳,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五日生,云南玉溪人。一九三一年三月,他考入明月歌舞剧社。聂耳天生听力特别好,凡是从他耳朵里进去的各种音响,都能从他的嘴里跳出来。他能用山东话、苏北话和当地  相似文献   

12.
凌辉 《湘潮》2011,(6):50-50
在撰写大型电视文献纪实片《中国有个平江县》的过程中,笔者从平江县档案馆看到了彭德怀在1956年4月18日写给中共平江县委的一封亲笔信.为他心系百姓的情怀深深感动。信中说:  相似文献   

13.
彭德怀剃头     
《湘潮》1990,(6)
那是红军年代的事。一天,乡苏维埃主席告诉剃头师傅,要他去给红五军的将士剃头,他高兴极了。他一到营房,就对给他搬凳子的人说:“同志,请你们长官来剃头。”那人笑笑说:“我们红军没有长官。”“怎没有长官?请你去请彭军长剃吧!”那人还是和气地说:“么于军长不军长,大家都一样,么人头发长就么人先剃吧!”师傅心想:这人说话怎么没大没小!他仔细看了那人一眼,只见他穿了一身补丁衣,不高不矮,墩墩实实,蓄着平头。他心想:大概是  相似文献   

14.
彭德怀动怒     
彭德怀元帅是党内有名的忠勇耿直之士,他除了在著名的庐山会议上为民请命向毛泽东上“万言书”之外,早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人们就见识过一次——  相似文献   

15.
彭德怀赔礼     
这是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件事。一次,彭德怀司令员因一封电报的事错怪了洪学智将军。彭德怀心里过意不去,第二天吃早饭时见到洪学  相似文献   

16.
彭德怀戒烟     
《湘潮》1990,(11)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八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在全国开展「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的指示。当时正在朝鲜战场上指挥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对此十分赞成。一天晚上,他把两个警卫员叫到一起,三个人开起了「同志会」。他诚恳地要求警卫员指出他在哪些方面还存在浪费现象。  相似文献   

17.
彭德怀事件     
本文译自比尔·布鲁格著《中国:解放和改造,1942—1962年》一书第9章“彭德怀事件”部分。该书由美国巴恩斯·诺布尔书店1981年出版。比尔·布鲁格是澳大利亚弗林斯顿大学高级讲师,还著有《中国从激进主义到修正主义:1962—1979年》、《“四人帮”以后的中国》等书。  相似文献   

18.
革命先驱李大钊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的一生中,曾经改名换字,并使用了一些笔名和化名。那么,他的各字究竟是怎样修改的?在发表文章和从事革命活动时,启用的都是哪些笔名?又使用了什么化名,乃至代号呢?笔者就这一问题搜集了大量素材,并经过多方考证,特撰此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党史天地》2007,(8):14-14
毛泽东说,希望你在革命道路上永远胜利前进 黄永胜参加毛泽东指挥的红军第一个攻歼战 黄永胜原名黄叙钱,1910年出生于湖北省咸宁县高桥村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1927年7月在崇阳县城的县团防局当兵。当时县的民团团总、团防局长叶重开是一位秘密的中共党员,在叶重开领导下,民团成为共产党所掌握的武装力量。9月11日,黄叙钱随部队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鄂赣边界的秋收起义。  相似文献   

20.
彭德怀在中国革命的伟大斗争中,从一个普通农民,成长为党、国家和军队的杰出领导人。他从没有因自己的功劳、地位而凌驾于党和人民之上,搞特殊化,而是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艰苦朴素,清正廉洁,这在党的历史上是有名的。他虽然蒙受不白之冤含恨离世已经23年了,但他的克勤克俭、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至今仍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