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无论是内地,还是港澳台,甚至是海外,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凡是接触过小说的人,不要问有多少人知道金庸,要问有谁不知道金庸。如今已经八十三岁的金庸看上去还是那么神采奕奕,没有一点暮年之气,这不仅让人想起他在十七岁写的一篇文章《一事能狂便少年》,六十六年的岁月,时光已旧,却精神依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传奇。而在中国文学史上,金庸也创造了一个武侠文学的传奇。  相似文献   

2.
早就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这句话也许有点夸张,但金庸的名气之大却是不言而喻的。不过,大部分人可能只熟悉金庸的小说,却不了解金庸其人——  相似文献   

3.
金庸与读者对金庸小说的影视改编基本予以否定,其原因在于:文学向影视的转换本身有难度;武侠小说的传奇性转换成具体、确定的画面有难度;影视创作者的再创作要让熟悉原作的读者接受有难度。金庸小说的改编拍摄却始终不曾终止,这主要是源于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关于“侠”的文化心理,源于影视创作者对金庸小说丰厚文化内涵的认同与宣扬。  相似文献   

4.
金庸先生曾说:武侠小说就是成人世界里的童话。可是武侠、江湖毕竟是小说中的虚拟世界,现实生活中难描难画。有一位西北姑娘,却开了一家“金庸侠客岛”酒吧,以金庸小说中的江湖和大侠作为酒吧的主题,让正在做着童话梦的成年人圆了梦想!  相似文献   

5.
严峻 《前沿》2013,(14):132-133
爱看武侠小说的读者对于金庸以及他的部部经典作品都是非常熟悉的。金庸的每部小说中都有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本文从金庸笔下各种典型女性人物入手,通过其对爱情的表达,对爱情的追求来获知当代女性对爱情婚姻的新理念,即做自己爱情世界里的统治者。  相似文献   

6.
孙天明 《创造》2008,(12):54-54
在中国作家里,金庸拥有最多的读者。凡有井水处皆有金庸小说。然而,金庸的伟大不只是因为他是平民文学的大师。也不只是因为他是香港《明报》的创办人,更关键在于,当古典中国的“庙堂”背弃了“历史正义”时。金庸通过他的小说创造了一个“江湖”,在那里。“侠”的精神就是“不服从的精神”,这既是寻找“历史正义”的一个通道,也是迈向公民社会的一个精神接榫。  相似文献   

7.
吴俊逸 《传承》2009,(13):57-59
倪匡在《我看金庸小说》中说:"金庸小说中的武功描写部分当然精妙绝伦,但比起其他精彩部分来,似乎不必专门提出来详细讨论了。"而我这篇文章恰恰要专门讨论金庸笔下的武器和武功。梁羽生认为,武侠小说可以没有武,但不能没有  相似文献   

8.
在武侠小说里,金庸先生对"天下"更多地注入了一种伦理的、历史文化的元素。金庸武侠小说的地理历史文化政治语境,使小说有了成为一种新认识的文化的可能性。武侠不是一种情绪,它是一种文化,它最撼动人心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电视传媒对金庸武侠小说的传播和诠释,意味着一个文本被夸大时代的到来,同时也意味着作者与读者第一互动的文学意义的结束。  相似文献   

9.
继《天龙八部》部分章节被选入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后,北京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新版高中语文课本(教师版),又以金庸的《雪山飞狐》替换了鲁迅的《阿Q正传》。虽然我从来不认为金庸小说审美价值有多高,但其强烈的娱乐性是不可否认的。以前的教材过度重视教化功能,常让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失去阅读兴趣,现在金庸小说  相似文献   

10.
罗屿 《小康》2013,(2):58-61
城市深处究竟有多少政商名流私密聚集地?它们又有怎样的运行法则?财富圈中的名流聚于会所,又上演了哪些风生水起的传奇?会所,按字面解释,英文为"Club",直译是"俱乐部",指同行业或有共同志趣的人进行聚会的场所。但关于会所,更能阐释其含义的,还是坊间流传的种种"传奇"。金庸小说《侠客行》中有"玄铁令"一说。摩天居士谢烟客武功高强,将三枚玄铁令分赠三位当年有恩于他的朋友,谢烟客重言诺,只须持此令来,便可令他做一件事,哪怕自尽或自断一臂也无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读过金庸武侠小说的人,无不被其磅礴的气势所感染。文如其人,这恐怕与金庸先生一生正气,几经挫折而不计怨嫌的大度胸怀分不开。"一个人肚皮要大一点"金庸原名查良镛,金庸是他写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时所取的笔名。查良镛小时就读龙山学堂,是班里的作文、演讲能手...  相似文献   

12.
闲话孤独     
在金庸一系列的武侠小说中,有一位神龙不见首尾的重量级人物——独孤求败.单单从名字上,我们便可以猜出,一个人的剑术高超到欲求一败而不能的程度,连相互切磋,寻求破绽的对手都没有,这种人生该是多么孤独.可惜金庸吝惜笔墨,只略微假借他人之口,对独孤求败进行了简单几笔侧面的描写,但是独孤求败的传奇人生却振聋发聩,令许多人膜拜景仰.  相似文献   

13.
天下的孩子都是父母的杰作,汪语嫣尤是。2003年1月3日,天寒地冻,妻待产,我以为要生儿子,便早备好以故乡“桐城”命其名,未曾想生出的却是女儿,只好改名为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  相似文献   

14.
金庸三题     
武侠小说和侦探小说,为高雅人士所不屑。我却小时候大读还珠楼主、柯南道尔,中年以后大读金庸、阿加莎,所以不能成器。金庸小说吸引我的是它的世故人情,那些匪夷所思的武功倒在其次。  相似文献   

15.
去年11月9日,香港著名作家、《明报》创办人查良镛(金庸)先生偕夫人林乐恰、儿子查传倜来到阔别了半个世纪的故乡浙江嘉兴市访问。在四天时间里,他们游览南、北湖,观赏钱塘江潮,投资办企业,忙个不停,获得了乡亲们的赞誉。东山再起金庸先生于1993年3月退休。他辞去《明报》董事局主席,将艰辛经营32年的《明报》出售给于品海为首的智才集团。尔后,他却依依不舍这心爱的“江山”,准备东山再起。去年72岁的金庸老当益壮,一次在杭州香格里拉酒店对记者说:“人生总是无常的,生命也不知道哪一天结束,任何事情是没有永远的。”金庸先…  相似文献   

16.
1972年9月11日,武侠名著《鹿鼎记》在香港报章刊完最后一节,其作者金庸终于封刀。金庸于50年代中期开始在《新晚报》试写连载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此后一发不可收拾,15年写了14部武侠小说,几乎部部引起轰动,在台港澳和东南亚华人圈造就了一大批“武侠迷”和“金庸迷”。作者将14部小说的书名各取一字,成为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相似文献   

17.
陈夫龙  庄爱华 《前沿》2009,(3):166-168
崇高作为主题意蕴和美学形态,是文学追求的至高境界。金庸在殖民地文化语境中高扬人文精神的大旗,把崇高作为自己的精神坚守和小说创作的美学追求,在文学精神上实现了超越与飞升,体现出崇高的精神价值和美学风范。探讨金庸小说与崇高的关系,对于二十一世纪我国的文化重建和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弘 《小康》2008,(10):80-83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也是金庸在内地从进入到接受,到炙手可热的30年。尽管对于金庸作品的价值、意义,及其在文学史、文化史上的地位做出结论为时尚早。但是,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金庸现象无疑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去年 5月 ,吴桐林任河北省承德市公安局局长、党委书记后 ,便和局党委一班人把抓后勤解决干警实际困难当作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硬任务来抓。首先是千方百计筹集资金盖了三栋 1 50套住宅楼 ,解决了许多干警每年的住房困难。其次是借租了一辆通勤车 ,解决了“上班难”的问题。三是用 3个月时间建了 370平方米的养鸡场 ,从去年 1 2月开始 ,每月保持每位干警 5斤鸡蛋。后勤跟得上 ,一线干劲添。去年这个市局有 650人次荣立一、二、三等功 ,有 3个县公安局在全市万民评行风中名列前 3名 ,一个单位被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单位 ,一个县局被评为全国优秀…  相似文献   

20.
最早对香港小说有兴趣始于看徐吁的《鬼恋》,书里神秘绝色的女子,来自埃及的女士雪茄香烟,黑色帷幕的屋子,给我印象极深。上世纪90年代是个台港小说泛滥的时期,看惯了早期那些革命小说和国外名著,突然看见这些随心见性的文字,年轻一代基本都痴迷进去。少年时期的我,架上就满满是金庸武侠,和一排倪匡的卫斯理系列,还有倪匡妹妹亦舒等其他女作家的女性爱情小说。当时金庸和倪家兄妹被称为香港文坛的三大奇迹,在号称文化沙漠的香港,靠文字写作获得财富和地位而跻身香港的上流社会,确实令人敬服称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