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起事不到一年,便打进了北京城。眼看大功告成,江山垂手可得,李自成却在关乎成败之际松了劲,数万义军无视山海关外清兵虎视眈眈的隐患,沉迷京城大肆享乐天天过年。假意归顺的吴三桂趁他们失去警惕之机投降了清军。在吴三桂和清军的联合进攻下,李自成措手  相似文献   

2.
距今350年的1644年,是农历甲申年;距今半个世纪的1944年,也是农历甲申年。两者间隔,整整300年。前一个甲申年,李自成指挥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摧枯拉朽,胜利攻进明朝都城北京,末代皇帝崇祯惊慌失措,在煤山的一株古槐上自缢而死,结束了明王朝的统治;时隔43天,革命农民在刀光剑影中创建的大顺政权功败垂成,京师得而复失,李自成在武英殿匆匆举行了登基大典之后,又忍痛率领南征北战的将士们撤出最后定鼎的北京。后一个甲申  相似文献   

3.
1644年4月25日(农历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今景山),明王朝覆灭。大顺政权在北京只存在了43天,李自成功败垂成,留下千古遗恨。  相似文献   

4.
值得铭记的历史启示──纪念《甲申三百年祭》发表50周年闻立树,王连夫今年3月19日,是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农民军攻占北京,推翻明王朝统治的350周年,又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郭沫若的著名史论《甲申三百年祭》发表50周年。岁月荏苒,半个世纪后的今天...  相似文献   

5.
<正>在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之际,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组织党员干部集体参观了山海关甲申史鉴馆,重温延安整风运动重要文献《甲申三百年祭》。通过汲取李自成兵败山海关的历史教训,更加坚定了始终坚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信念。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顺势而兴、抚民而盛、骄奢而腐、逆道而亡",和历朝历代统治者一样,最终没能跳出"其兴也勃焉、  相似文献   

6.
霞飞 《党史博采》2011,(3):10-14
“李自成是代表农民利益的” 毛泽东知道李自成,是他少年时代在韶山上私塾时,那时毛泽东在“正课”之外,喜欢看“杂书”。在毛泽东爱看的“杂书”里,就有关于李白成的书籍。及至年纪稍大些,毛泽东接触的关于李自成的书籍就更多了。  相似文献   

7.
是什么原因导致明末农民起义功败垂成?其中有哪些重要的历史教训应该记取?这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有哪些借鉴意义?回顾李自成的历史,重温郭沫若的文章,我感觉最强烈的一点是要防止胜利时的骄傲情绪。在骄傲情绪的影响下,李自成的农民革命队伍尤其是高层领导产生了严重的懈怠和腐化。李自成本人也走向了反面,他在空前胜利面前没能经受住考验,把握不住急剧变化的形势。这是农民革命功亏一篑的许多原因中最重要的原因。李自成是在明末农民革命运动长期斗争中成长起来的统帅和领袖。艰苦卓绝的斗争经历使他养成许多优秀的品质和素养,这…  相似文献   

8.
《理论与实践》2001,(4):24-24
350多年前那个甲申年,明王朝被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推翻了;然而不久,大顺军也从胜利的高峰跌下来,很快失败了。57年前,郭沫若写了《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明朝灭亡和李自成失败的教训。1944年3月18、19日的延安《解放日报》转载了郭沫若的文章,并加了编者按。为了鉴戒历史的教训,我们重新刊登《解放日报》的编者按,并建议重读一下《甲申三百年祭》。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特别是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有过高度的评价.在他的著作中,曾多次提到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1938年在一次关于保卫工作的讲话中,他谈起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说我们历来的造反领袖,后来都腐化了,做了皇帝都不好了;但李自成本人始终都是好的,老百姓都称赞他,因为他代表农民利益向地主阶级造反.毛泽东认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对创作反映  相似文献   

10.
张邱峰 《实践》2005,(4):47-48
360年前的农历3月19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建立大顺政权。然而,由于农民军政权的自身腐败, 仅仅40余天后,李自成便仓惶逃离北京,新生政权不复存在,起义惨遭失败。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重温这段历史,把中国共产党进驻北京比喻为进京“赶考”,告诫全党要成功地通过“考试”,成为“考试”的合格者。今天,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但是,我们党仍然面临着执政为民的历史考验。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树立“赶考”意识,要“谨慎”做人、“谨慎”为官、“谨慎”处事,做到“慎欲”、“慎微”、“慎独”。  相似文献   

11.
李自成(1606—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他“马踏幽燕、定鼎京城”.领导起义军摧毁了腐朽的明王朝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农民起义政权“大顺朝”。但是山海关一战,李白成败给了吴三桂和清军联军,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后败亡。在毛泽东的心中.李自成是一个英雄人物,更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照着他成长.照着他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12.
又见黄河     
又见黄河老陈去年岁末,我作为省纪委扶贫工作队队员来到柳林县军渡乡。这是柳林县最西边的一个乡,与陕西吴堡县隔黄河相望。据说,当年李自成退出北京,转战河南,后又率军从这里渡河入陕,军渡由此得名。迎着凛冽寒风,伫立于黄河大桥上。望着滚滚黄河水一泻千里,连接...  相似文献   

13.
《党的建设》2010,(12):53-53
明清之际,甘肃战乱不断。先是李自成部将贺锦率农民起义军攻占甘肃各地。不久,清军又攻占甘肃。紧接着,张掖一带又爆发农民起义。康熙初年,兰州、平凉等地又被吴三桂势力所据,清军和吴三桂的叛军在甘肃展开了拉锯战。  相似文献   

14.
于远东 《前线》2014,(3):119-119
闯王李自成进京,政权到手之际败亡,令人扼腕长叹,也值得人们警醒。李自成是个平民英雄,领导农民起义军由星星之火迅速发展到百万之师,建立了大顺政权。随后又指挥百万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大半个中国,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确实让人惊叹。令人痛心的是,他攻人北京城后,仅支撑了一个多月即迅速败亡,由大胜转为大败。这种夺得了天下却又迅速失去政权的结局,在历史上极为罕见。  相似文献   

15.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等带领中共中央机关,从革命时期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出发,前往北平,筹建新中国。同行的人们都激动地谈论着对新中国的想象。毛泽东却想起一个人。公元1644年3月19日,“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进北京城,推翻明王朝,建立了大顺朝政权。  相似文献   

16.
博采之窗     
毛泽东支持姚雪垠写《李自成》姚雪垠以他的长篇小说《李自成》而闻名于世。小说问世后,深受读者喜爱,《李自成》第二卷还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但有谁知道,如果没有毛泽东的支持,也许《李自成》就不会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7.
甲申之年,历史的往事再次成为热门话题。360年前,腐朽的明王朝土崩瓦解,崇祯皇帝跑到景山吊死在一棵槐树上。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占了北京,但胜利的果实在四十几天后便得而复失。60年前,郭沫若写下《甲申三百年祭》,这篇著名文章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整风学习文件,而且为共产党赢得革命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引为鉴戒的生动教材。古人有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其中便道出了以历史为鉴戒的重要作用。当年,中国共产党从《甲申三百年祭》的字里行间,看到了胜利时骄傲的危险,并以李自成的教…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与《李自成》汤胜利精通历史,善于汲取历史教训的毛泽东,曾经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的教训给以极大关注,他谆谆告诫全党革命胜利后,坚决克服骄傲和腐败,"决不做李自成第二"。毛泽东虽然对李自成的革命方式和胜利后的骄傲不以为然,但是,他对李自成个人的人品...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明末农民领袖李自成率起义军打进北京而后迅速退出北京350周年,也是郭沫若就此历史教训写出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的50周年。毛泽东曾于50年前的延安整风中号召全党学习郭老这篇文章,这至今对我们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四历史是值得回味的。公元1644年正月,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国号大顺、年号永昌的政权,3月19日攻克北京,推翻了统治中国277年的明王朝。然而,起义军进京后好景不长,仅仅40天便被迫撤离,败走西安,李自成本人后来也跑到湖南夹山寺当了和尚,落得个孤灯伴日,匿迹山林的下场,造成千古遗恨。导致…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发表60周年,也是明王朝灭亡和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在北京失败360周年。历史的风烟虽已远去,而史学宏论却常读常新。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研究历史的兴衰,探索执政规律是党史工作的根本任务,而《甲申三百年祭》正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本刊特发表几位专家的纪念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