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2016年,民间投资增速大幅度下降,其根本原因在于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太低。实践证明,国有投资固然有积极意义,但实体经济的活力来自于民间投资,如果民间投资低迷,整个经济就难以全面繁荣,甚至还会引发大范围"脱实向虚"的经济空心化倾向,导致经济下行。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实体经济运行成本过高的难题,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和转型升级,提高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以稳定和促进民间投资,全面激发实体经济活力。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是产业升级的载体。把互联网单纯当做产业发展而导致中国互联网经济空心化。互联网经济是以互联网为依托并依赖科技创新的经济形态及经济增长模式。互联网无法改变实体经济创造价值而虚拟经济分割利润的规则,互联网经济的本质是以价值创造满足所有社会公众的个性化与品质化需求,其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工业革命"的支持。"互联网+"包括互联网+工业制造、互联网+农业升级、互联网+服务业提升、互联网+城市基础设施与城乡空域安全。中国互联网经济实体化的发展定位,要求加大对工业互联网、农业物联网的投资,对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进行引导,依托互联网加快科技创新并以科技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创造价值能力的提高,加强"智能硬件"开发而不断提升中国互联网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之本,是我国的传统优势,是"稳中求进"的基础,是勤劳致富的正途。当前,成本高昂、利润微薄、运营的大环境有待提升,虚拟经济对于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在扩大是发展实体经济遇到的严峻挑战。因此,发展实体经济须"轻税薄费","破壁拆墙","脱胎换骨",消除虚拟经济的暴利,强化楼市调控。  相似文献   

4.
当前全国不少农村地区出现了经济意义上的"空心村"和地理意义上的"空心村"相互交织的"空心化"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围绕这一新形势下"空心村"现象,笔者以舒城县为调研对象,深入舒城县部分行政村,就"空心村"现象形成的原因、危害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并据此提出了几点应对之策,以期推动舒城县乃至安徽省农村的和谐发展,建设美好乡村。  相似文献   

5.
按照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危机原理,近年来希腊等欧盟国家所发生的主权债务危机从根本上来说是其"信用膨胀"所导致的结果。而危机向实体经济的扩散,则与《资本论》中强调的"相对生产过剩"有着紧密的联系。认识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现实,保障信用制度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平衡,以及推动产业升级是中国应当从欧债危机中所借鉴的。  相似文献   

6.
茶和奶相互间有很大的属性差异,但却因混合形成创新点,这与当代青年求变求异的创新意识有着共同之处。青年中的"奶茶化"文化主要是以个性混搭、主体意识、风格变换、柔化为主要特征。"奶茶化"文化的形成有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原因。我们应充分挖掘青年中"奶茶化"文化的蕴涵着的积极因素,也要注意甄别其中的"伪文化"。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地方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本文立足日照实际,从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加快培育发展"四新"增长极、加快推进市场主体增量提质、构建绿色低碳发展长效机制、营造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环境等方面探讨了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8.
虚拟经济的发展来源于实体经济的需求.并随经济全球化、金融创新而不断深化。虚拟经济是把双刃剑,对实体经济具有正负效应。面对世界虚拟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的趋势,我国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应当确立发展虚拟经济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9.
管理体制是否适合高新区自身实际对高新区和创新型园区的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国内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大体上有"一区一园"、"区园合一"、"一区多园"等几种类型。从国内高新区发展尤其是青岛的情况看,"一区多园"有其体制优势。要进一步发挥"一区多园"体制优势,需要创新管理方式与运行机制,集中力量建设创新基核,尽快形成引领科技创新的战略高地。  相似文献   

10.
虚拟经济的双重效应与我国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经济的发展来源于实体经济的需求.并随经济全球化、金融创新而不断深化.虚拟经济是把双刃剑,对实体经济具有正负效应.面对世界虚拟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的趋势,我国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应当确立发展虚拟经济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1.
政府应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农业产业化面临严峻挑战。要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利用财政、金融手段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2.
欧美日发达国家财政支农的经验值得借鉴,虽然国外与我国的国情不同,但他们的一些做法,比如,补贴政策、支持政策、立法支持、援助政策、公共政策等,可以为我国农村制度创新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了经济的不稳定性因素增加,进一步凸显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的困境。基于此,针对我国经济增长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依然明显、经济发展中产业及产业内部比例不尽合理、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为主等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观念、搞好发展的科学定位、实现从非科学经济发展方式到科学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秩序和金融的安全性。而我国自建国以来信用缺失现象严重,从人们的信用观念淡漠,到金融机构的不正当竞争,再到社会自律机制、信用监督机制、法律约束机制不健全,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很大的金融风险。因此,如何树立信用观念,加大产权制度改革的力度,规范金融机构的行为,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建设形成有效的信用约束机制,成为现阶段我国建立社会信用,防范金融风险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低碳经济是气候变化背景下人类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依据我国30个省区2001—2011年相关平均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从低碳环境、低碳产业、低碳效率和低碳创新四个层面对我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发现,我国整体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区域差异明显。长期以来,粗放型经济增长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在空间上,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中西部地区偏低。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提升森林面积和质量,改善能源和产业结构,发展节能减排技术。  相似文献   

16.
华尔街金融风暴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2007年美国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下跌和房贷的违约上升,引发了次级债金融危机并蔓延,逐渐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风暴。中国目前正处于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大幅上涨、信贷投放过度的经济运行环境之中,此轮风波对日益开放、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敲响了警钟。对美国次级债危机产生的背景、原因进行研究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对于保障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防范金融风险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经济帮助制度是我国离婚救济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原有经济帮助制度的有些方面开始逐渐和社会现实脱节,无法更好地保护离婚时的弱势一方。目前,离婚女性处于弱势地位的现象仍比较普遍,应在现有的经济帮助制度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女性在劳动就业和经济收入方面仍处于劣势地位的情况来完善我国的经济帮助制度。  相似文献   

18.
如何设计一个"功能互补、覆盖广泛、服务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对满足农村经济金融需求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在总结金融机构观指导下的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局限性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金融功能观的农村金融改革思路,并对农村金融体系重新进行了设计。最后,本文就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的路径选择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税费改革是我国农村一项重大制度创新。税费改革的出发点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税费改革是经济学基本理论在实践中的尝试与运用。改革的过程涉及经济学、法学等领域多方面的问题,应以经济学理论支撑改革的前行,以法治原则保障改革的稳定、巩固改革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Informal financing risk not onl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economy, but also endangers the stability of the society. It is urgent to study the causes and risk management mode of informal financing. In Williamson's discriminating alignment hypothesis, this paper constructed an informal financing discriminating alignment model to assess Chinese informal financing governance reason and mode. We perform a Wenzhou case study and conclude that the governance model and transaction characteristics do not match, which is the governance reason for financing risk. Establish the third-party governance is the best solvency for this problem. Conclusion of this article provided a policy reference for controlling the risk of informal financing so as to provide financial support for entity and achieve steady economic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