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炳权 《党建研究》2011,(10):60-60
1845年9月至1846年初,马克思、恩格斯一起写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是他们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深刻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相似文献   

2.
韩媛 《理论月刊》2004,(7):26-27
本文通过读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着眼于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说明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并对此前提和出发点进行分析,从而说明“现实的个人”被确立为唯物史观的首要前提和出发点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物质经济关系出发,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不公正现象及其经济根源,并首次较为系统地阐发了其社会公正的基本思想: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社会公正的物质基础;共产主义公有制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制度保障;每个人在经济领域的真正平等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核心内容;按需分配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4.
朱虹  吴楠 《前沿》2008,(1):41-43
通过追溯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理论来源,揭示了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革命性。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本质是经济关系、市民社会的结构要素是社会组织、市民社会应建立在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高度发达基础之上的观点,对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分工理论阐述最为集中和完整的一篇著作。马克思从分工的起源入手,论述了“真正的分工”产生于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分离,剖析了分工与所有制和生产力发展的关系,阐释了由于分工所导致的私有制、国家和“异化”的产生。马克思分工理论对于建设美好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胡元志  陈双凤 《传承》2008,(10):40-41
《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地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其中通过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论述了分工的有关思想。具体来说,包括分工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分工的社会性质及产生的结果,分工的消失等。本文通过这些思想的解读,进一步加深对分工的理解,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地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其中通过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论述了分工的有关思想.具体来说,包括分工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分工的社会性质及产生的结果,分工的消失等.本文通过这些思想的解读,进一步加深对分工的理解,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自由是马克思毕生追问的理想和目标.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第一次将人的自由置于实践本体论的基础之上,论证了人的自由实现的现实基础;人的自由实现的根本途径;人的自由实现的根本标志等重要思想,在哲学史上第一次为人的自由的实现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相似文献   

9.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以现实的个人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前提,以生产力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力量源泉,论证了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形态,进而指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演进逻辑,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的基本方略和时代判断,在实践中坚持与发展了唯物史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0.
文娟  刘虹 《传承》2011,(30):30-31
交往理论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物质实践的角度出发对交往理论作出了系统的阐释,揭示了交往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当今社会全球化进程加快,人与人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变得越来越频繁,交往方式也呈现出多样性以及交往内容也变得更加的丰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交往理论所做的深刻解读,无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意识形态开始成为真正的哲学命题和科学的理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意识形态思想理论,这些思想理论具有不为岁月所湮灭的真理光芒和时代价值。在当今时代,意识形态不但没有终结反而更加活跃和复杂。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新的重要机遇和严峻挑战。深入研究、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思想理论,把握精神,探寻规律,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和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当时的一切意识形态学家将精神交往神圣化、功利化的理论和精神交往意识形态化的现实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主要表现为对青年黑格尔派肆意放大精神交往社会历史功能的唯心主义的批判、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精神交往意识形态化的批判、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精神交往动机功利化的批判。研究马克思的精神交往批判思想,对于回应西方交往理论和扬弃异化的精神交往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价值思想嬗变历程中,《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形态》虽没有专门论述价值问题,但却蕴涵着十分丰富的价值思想。价值本质、价值创生、价值评价、自由而全面发展等思想在《形态》中都有所研究,且构成其价值思想的基本维度。梳理和发掘《形态》价值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的需要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关注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分析把握马恩关于需要范畴的多重意蕴,是正确理解人的需要和建立完善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基础工作.从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这篇从唯物史观角度系统阐述人的需要问题的文献出发,探索马恩需要范畴的多重意蕴,即生存需要是一切人类历史的基本条件,发展需要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持续展现,最高需要是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对深入精准地理解马恩需要范畴的丰富内容和建立完善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研究与理解,是基于人类历史发展的线索,以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思维方式把意识形态理解为历史性的存在,在历史过程中理解和把握意识形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作为意识形态发端的意识对于人生成为"人"的历史作用,考察了社会意识上升为意识形态的历史条件,洞见了意识形态还原为社会意识的历史结局,并以此为基础,认为意识形态不仅应合理地反映人类历史,而且把意识形态看作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方面,从而形成了异于西方传统哲学的意识形态观。  相似文献   

16.
历史存在的前提是人的生命存在,然而,离开实践活动来理解人以及人的历史,我们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历史,实践是历史的根基。实践是人的活动,离开历史来谈实践,实践就是空洞、抽象的。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我们看到马克思对历史的认识植根于实践,同时也指明了实践的历史本性。  相似文献   

17.
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交往”范畴的多义性,交往形式的多样性,表征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科学内涵的丰富性。本文主要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理论的源泉、内涵以及其深层话语对马克思交往理论进行了尝试性解读。  相似文献   

18.
《德意志意识形态》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学思想,折射出马克思主义的美好生活观。马克思对人之本质的深度解蔽,确证了现实的个人作为美好生活主体的价值担当;对共同体的深入考察,阐明了真正的共同体作为美好生活现实场域的本真意蕴;对多重生活向度的深刻观照,揭示了美好生活的展开图式即个体生活与公共生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交往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探讨的重要范畴,其核心内容是基于物质生产实践的人的交往关系。物质交往包括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核心内容的生产关系、生产过程中分工与协作关系和以交换为特征的商品生产。协作可被看作为生产方式的技术形式,商品生产则相应为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由此,《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探讨的交往范畴实际上内含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后来研究中形成的较为成熟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概念,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总和。  相似文献   

20.
庞辉霞 《传承》2008,(4):28-29
《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确立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前提,即"现实的个人",并对此前提和出发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市民社会与上层建筑等一系列基本原理,构造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