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继政务微博之后,政务微信成为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力量。选取"上海发布"政务微信作为研究案例,从公共服务内容主题建构、多媒体元素融合的运用、信息发布节奏的设定及回应机制等视角,分析了"上海发布"的内容特征和治理结构;论述了政务微信在社会对话机制、社会信任机制、社会动员机制层面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实践情况的考察,深入分析和探讨在项目制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所呈现出的诸面。研究发现,在接受型项目制实践中,资源密集性的输入导致了基层治理的困境,村民参与程度不足、村庄民主形式化成为项目制实践中的主要特点。弱势村民阻工、强势村民争夺资源、政府直接干预项目客观运作等现象导致了项目制运作的异化。只有将"政府主导"向"多元协同"的建设模式转变,以"内生"模式为路径来激活公共参与、强化组织建设、完善项目监督机制,美丽乡村建设才可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争议调解案件随之不断增多,案件情况复杂、劳资矛盾加深,对建设和谐的社会关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社区治理的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社区作为第三方进行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将矛盾化解在基层阶段,及时避免双方矛盾的进一步加深,对社会发展、社区治理、群众服务有着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广东省中山市永宁社区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建设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对当前社区劳动争议调解机制的发展提出一些见解与建议,希望为推动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提供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4.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实现自治、德治、法治、智治四治融合的重要推手。四川省崇州市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创新和深化“文旅管家”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实现了文化聚民心、文化塑民风、文化动民力、文化兴民业。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化+”模式助力社区文化治理的深化路径,以促进和带动地方特色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城郊村等具有大量利益流动的村庄,村庄内生规范失效导致一些边缘力量起来争取利益,引致村庄社会失序。传统治理方式因其治理资源、治理手段根植于村庄社会结构与社会规范,无法应对新的治理形势。乡村两级在公权力不足的情况下,通过精英替代、制度创新以及私人治理来维系村庄社会的基本秩序,但这种秩序的达成是以公共权力、公共规则的消解为前提的,是一种去公共化的乡村治理。乡村治理的去公共化,将导致乡村社会治理危机,重回政治是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6.
金辉 《桂海论丛》2022,(6):77-83
社会治理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基础上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治理话语,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体现。社会治理共同体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因此,在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有效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以及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协调配合,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当今社会中各类公共危机事件频发,较之以往,当代危机的传播速度更快、危害范围更广、破坏性更强,单一部门的治理模式有着适应性不足的困境,协同治理逐渐成为公共危机治理的重要话题。而我国对于协同治理这一课题的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理应向国外发达国家学习借鉴一些成功的治理经验。日本是现代型发达国家,也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积累了很多危机治理的经验,建立了相当完善的公共危机治理体制。本文以"东日本大地震"为案例,仔细分析与研究了日本在公共危机下各方协同治理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并总结概括了对我国协同治理的一些启示,希望能对我国危机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完善农地"三权分置"制度为契机,以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以"活业、活人、活村"为路径。土地制度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制度,三权分置是搞活乡村经济的制度设计,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乡村振兴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是农民获取城市权利的障碍,土地"二元制度"是导致乡村失去发展权的根源,农村"宅基地制度"是制约农民发展权的瓶颈。乡村振兴制度建设的基本路径是: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规划安排,为乡村振兴用地提供制度支撑,为乡村振兴资金提供政府投入保障,为乡村振兴社会稳定提供安全秩序。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从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角色社会化、个性社会化等四个维度,通过对武汉地区四所重点高校的调查,描述了大学生社会化的现状及原因分析,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文化铸魂。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大力加强乡镇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本文以宜昌市夷陵区为例,总结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经验,梳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夷陵区以及其他地区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代凯 《岭南学刊》2020,(5):25-31
有效的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基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政策目标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以理念、管理和技术三个维度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分析框架,以广东省德庆县三信融合为案例,分析基层党组织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举措,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德庆县以信仰建设为根本、以信用建设为关键、以信息建设为支撑,设计出一种基层党组织引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制度化渠道,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探索出一条可能的路径。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必须筑牢利益生产和分配机制,让参与者具有切实获得感,从而实现共同体的巩固维持和拓展深化。  相似文献   

12.
<正>2019年,中共中央对加强新时代公安教育工作提出:“坚持战斗力标准,立足实战化要求,加强专业化训练,完善公安教育训练体系”,要求公安教育要贴近实战,注重实战、实用、实效。2021年,公安部要求强力推进部、省两级35所公安院校实战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健全校局协同育人机制,推进公安院校与同城公安机关深度共建、与警种部门“结对”共建。这些都为公安院校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3.
从宏观层面看,中国历史上缺乏公共治理传统,改革30年来公共治理取得了较大进展。从微观分析看,上海市某街道"党建共建"活动显示出公共治理的某些特征,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果。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着其在公共治理中的特殊地位。案例所展示的执政党与公共治理之间的关系,为中国特色公共治理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安徽农村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存在许多爆发公共危机的隐患。在公共治理理念的视角下,以安徽为例,从治理主体、治理进程和治理内容三个方面深入系统地分析了农村公共危机治理机制的构建,通过预警、应急、责任和激励等系列机制的理论阐述,力图为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消弭和化解农村公共危机在我国农村所造成的影响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5.
一、社区治理的困境与选择加强社会管理和提高公共服务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社会转型的核心内容,其根本目标是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区民主治理实现城乡管理体制的一体化,最终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服务。社区作为公民社会活动的共同体,既是居民实现社会生活的基本空间,也是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末端领域,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战略,是新时代我国社会治理工作的科学行动指南。作为一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为破解当前我国社会治理领域的问题挑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推进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必须发挥好党的领导这一最大制度优势,不断夯实我们党在基层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有效促进基层社会的有机整合和安定有序。党建与社会治理"两张皮"以及党组织"干"与群众"看"是当前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以珠海市A区"红色社区营造"为例,从社会治理主体、社会治理客体和社会治理动力机制等三个方面,探讨了一条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实践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18.
王克霞 《前沿》2011,(18):177-179
沂蒙妇女作为一个历史名词,特指战争年代活跃在山东省沂蒙红色区域积极参加革命活动的妇女群体。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沂蒙妇女生活变迁经历了"革命化"与"社会化"交互显现与抑制的历程。"革命化"是指沂蒙妇女走上革命道路,被时代赋予政治符号的含义,成为革命力量之一;"社会化"则指沂蒙妇女通过社会变迁,树立自主女性意识,直至获取个人解放。在这一过程中,展现了"革命化"与"社会化"统一与对立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概念及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明确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条件和形成机制,并对广东省的经济空间结构作了静态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赣南新妇女运动为基础,讨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在全国妇联发起的美丽家园建设中,家庭卫生如何成为私人事务和公共事务的连接点;在此过程中,妇女如何被动员起来,通过参与家庭卫生整治工作而进入村庄治理。本文认为,这一自上而下发起的新妇女运动为妇女的重新组织化提供了契机,一批妇女骨干被发掘出来,并通过参与家庭卫生整治进入村庄治理工作中。地方政府、村庄社会、村级组织都是妇女公共参与的机制性因素,它们为妇女提供了与国家联结的机会,重建了妇女的公共身份,也为妇女的公共参与实践提供了试错和探索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