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韩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的文化联系源远流长。历史上,儒学文化对双方都有重要影响,传统文化中的佛教也是相互渗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同文(汉字)的书写方式在双方的交流中起到特殊的作用。中韩文化交流史是两国对外文化交流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掘与整理中韩文化交流史史料是中韩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前提,也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重要任务。相对而言,在中国关于中韩文化交流史史料的发掘与整理工作刚刚起步。成果甚微,需要从头做起。  相似文献   

2.
方国根 《当代韩国》2009,(1):99-100
中韩两国自1992年建交以来,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入,甚至兴起了一股“韩流”,这与中韩两国同属“儒教文化圈”的文化认同不无关联。但是,我们要了解当下韩国社会,就必须深入探究韩国的深层文化——儒学。就学术研究而言,从东亚视域来考察和探讨中国儒学或韩国儒学,是当今学界众多学者颇为关注的热点领域和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江户时代儒学汉文著作的完成自然离不开中国典籍的滋养。探究域外儒学汉籍与中国典籍之间的关联,不仅是中日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内容,更是研究江户时期儒学者思想的基础。山鹿素行作为批判宋明理学的古学派代表人物,其古学汉文著作也脱胎于宋明理学典籍。具体而言,《山鹿语类·圣学篇》是以明修《性理大全》作为批判参考底本,《四书句读大全》则是山鹿素行对《四书大全》进行的古学式改造。  相似文献   

4.
正由浙江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办,浙江大学韩国研究所、台州学院和合文化研究院、浙江省中韩经济文化交流研究会承办,浙江省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分论坛"中国浙江地区与韩国友好交流国际学术会议暨崔溥漂海登陆530周年纪念会"2018年5月17~20日在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杭州市举行。本次会议以中韩海洋文化与交流为主要议题,以维护中韩两国友好和平环境、促进民间交  相似文献   

5.
中韩文化交流的现状及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是中韩建交15周年,也是"中韩交流年".两国建交以来,由于两国政府和领导人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以及两国在文化上的相似性、历史上的纽带性、地理上的相邻性、经济上的互补性,以及两国民众的文化需求和时代的特点等原因,中韩文化交流发展快速、顺利、良好.但文化交流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双方增进了解.  相似文献   

6.
中韩自从1992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后,两国关系发展迅速,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交流不断扩大,高层领导往来日益频繁,经贸合作更加密切,科技文化交流持续不断。中韩两国人民十分重视这一友好合作关系,并希望全面推进中韩关系,将一个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带入对世纪。中韩文化胄景相近历在纽带悠长中国和韩国隔海相望,比邻而居,同属东方文化圈。韩国文化在历史上曾深受中国儒家学说的影响。儒家的伦理学说和哲学经典被传入古代朝鲜后,就广泛扎根于社会之中,深深影响着朝鲜人的伦理观念和处世哲学,并在韩国经济发展中起…  相似文献   

7.
试论中国与东亚国家文化交流的特点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地区文化发展史,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各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传播、碰撞、融合和不断创新的历史.东亚文化发展与交流的主旋律是相互交汇和融合.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东亚地区必然出现一个文化建设崛起与文化交流发展的高潮,而当代东亚地区的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迅速发展,已成为促进东亚各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动力.文化交流是各国人民友谊日益增长的基础,和平交流与双向互动是中国与东亚文化交流发展的重要特点.当代中国与东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呈现多渠道、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和机制化的新局面和新特点,其发展前景是无限广阔的.  相似文献   

8.
中韩文化交流的多才使者──成元庆教授朱靖华韩国建国大学过去我没有到过,但她的声誉和业绩却早已植根在我的脑海中,因为建国大学拥有像成元庆教授这样一批一流的专家学者和“文化使者”,他们的名声和影响,早已飘扬海外、延及中国了。一、自觉推动中韩文化交流的多才...  相似文献   

9.
中韩文化交流的快速升温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韩两国同属东方文明古国 ,都具有悠久的历史 ,两国在建造东方文化的过程中 ,都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中韩两国的文化互相借鉴 ,优势互补 ,共同谱写了灿烂的文化篇章。中韩两国人民在长期的友好交往和交流中 ,彼此都有某种亲近感和认同感 ,尽管在冷战时期曾中断往来 ,但随着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发展 ,在中国和韩国相继出现了“韩流”与中国热。中韩建交后 ,两国的文化交流很快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恢复和发展 ,两国在文学、艺术、教育、社会科学、体育、卫生保健、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等…  相似文献   

10.
文正九教授谈中韩合资中存在的问题本刊编委之一、韩国建国大学教授文正九在1994年11月初中国太平洋学会举行的“中韩海洋文化交流研讨会”上提出中韩经贸关系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两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合作应在对双方的国民经济都有利的前提下进行。他认为有些企...  相似文献   

11.
一、中日哲学思想交流之历史回顾人类学家把全球文化按其文化、历史、地理等因素分为若干区域。中国和日本因为具有相近的文字,相似的信仰等而同属东亚文化圈。可以说,文字在中日思想交流过程中的桥梁和沟通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正是由于日本人最初使用汉字学习中国文化才是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时期成为中日思想文化交流的真正开端。在此阶段中,两国思想文化交流的内容以儒家思想文化为中心。  相似文献   

12.
中韩学术文化交流的回顾和展望文正九今天,中韩两国迎来了建交5周年。5年来,两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交流异常活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发展。然而就学术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言,这一领域的交流,至今还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与其它方面的交流相比,还相当...  相似文献   

13.
编者的话     
《当代韩国》2014,(1):1-1
正《当代韩国》满心喜悦地迎来了20岁生日。20年来,作为中国唯一一本专门研究韩国的刊物,《当代韩国》已经发行了79期,完整地记录了中韩建交21年来学术研究的全貌,是中韩两国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为加强中韩学术和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为了庆祝《当代韩国》创刊20周年,2013年12月7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韩国研究中心和韩国现代中国研究会主办,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协办的"《当代韩国》创刊20周年,中韩人文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  相似文献   

14.
刘霓 《当代韩国》2002,(4):37-40
中韩建交之后,两国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中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发展迅速,这种合作无论对中韩两国各自的社会经济发展,还是对东北亚地区的繁荣与稳定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如果仅有政治与经济的合作,而缺乏文化的交流,中韩两国的友好关系就缺少了重要的发展基础。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近年来,中韩两国政府与民间各种团体和机构作出了巨大努力,发起并促成文化领域中各种交流活动的开  相似文献   

15.
中韩两国出版文化交流的新篇章●吴道弘韩国是我国隔海相望、一衣带水的近邻,在几千年的历史上,双方有着悠久的联系。朝鲜半岛本来是中、日、韩文化交流的桥梁,文化关系源远流长。中、韩的文化传统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既有中国文化发生影响的一面,也有朝鲜古文化对中国...  相似文献   

16.
中央民族大学李岩教授撰写的《中韩文学关系史论》一书于2003年7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以8章33节、30.7万字的篇幅,在丰富而又具有确证性的文献基础上,展现了中国、朝鲜自古以来文学交流的画面。其中,第一章阐述了上古时代的中朝文化关系;第二章对中朝文化交流和汉文学东传朝鲜半岛进行了  相似文献   

17.
韩国国际交流财团是韩国负责国际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最重要的机构之一。2007年是中韩交流年,为了全面了解中韩两国间的学术文化交流情况与2007年的交流计划,《当代韩国》韩方编委洪广烨教授采访了韩国国际交流财团新任理事长林成俊先生。林成俊理事长接受《当代韩国》韩方编委采访  相似文献   

18.
“基督教与中韩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在中韩两国建交即将五周年之际,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社科国际学术文化交流服务中心和韩国大韩耶稣教长老会共同主办的“基督教与中韩文化”学术研讨会,于1997年8月13日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  相似文献   

19.
中韩建交以来,双方之间在政治、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发展迅速,相互认识与理解更加深入。在纪念中韩建交十周年之际,我们认真回顾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历史上的友好往来,总结过去在政治、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关系,对于双方在新的世纪里进一步增进相互认识与理解,消除相互间的隔阂,建立更加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中央民族大学韩国文化研究所与韩国暻园大学亚细亚文化研究所合作研究项目之一的明人吴明济所编《朝鲜诗选》,经祁庆富教授校注,已于1999年整理出版。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使学界普遍认定已失传的中国明朝与朝鲜文化交流之结晶——《朝鲜诗选》重放光彩。《朝鲜诗选》的出版不啻为韩国文学史研究的一件大事,而且是中韩文化交流史研究的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