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芮梅 《瞭望》1991,(21)
美国国务卿贝克两个月内四访中东,争取有关各方支持召开中东地区和平会议的倡议,取得了某些进展。但是,实质问题还有待突破。看来,要使中东问题获得公正和持久的解决,尚需有关各方在联合国决议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的努力。 这段期间,中东和平进程出现了以下一些值得注意的动向: 第一,苏联同意出面与美国共同主持拟议中的中东和金。苏联严正驳斥了以色列提出的苏联与会要以  相似文献   

2.
开罗专电3月1日,美国国务卿舒尔茨结束了对以色列、约旦、叙利亚和埃及的今年第一次访问。舒尔茨亲自到中东访问本来不太多,而这次却是明知“成功的机会很小”而不得不来,可见美国确有苦衷。舒尔茨中东之行,肇因于被占领土上巴勒斯坦人民从去年12月9日开始的反对以色列占领的斗争。这场斗争的深度、广度和持续时间都是1967年以色列占领后20多年间空前未有的。被占领区的巴勒斯坦人民,特别是在以色列占领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以石块对付以色列士兵的枪炮和大棒,手无寸铁的妇女、  相似文献   

3.
美国国务卿舒尔茨五月十日到十三日访问中东,分别同以色列总理佩雷斯、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和约旦国王侯赛因等,主要就目前中东出现的探索和谈的新势头以及美国如何在这一和平进程中发挥作用的问题举行了会谈。这是舒尔茨从一九八三年以来第一次涉足中东地区。在这之前,美国负责中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墨菲曾在中东七国之间往返穿梭达半月之久,进行了试探摸底。美国这种频繁的外交活动表明,  相似文献   

4.
安曼专电 约旦是舒尔茨穿梭访问的重点国家之一。舒尔茨最近两次赴伦敦,与正在那里访问的约旦国王侯赛因会谈,他还两次抵安曼,同约旦首相里法伊交换看法。侯赛因在与舒尔茨会谈时,重申约旦坚持召开由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及有关各方参加的中东和平国际会议的立场,反对任何部分、分阶段和单独解决的方案。他希望美国的方案再加以修改,以符合和平、公正和全面解决阿以冲突的需  相似文献   

5.
克林顿政府上台之际,正是令人捉摸不定的中东政治气候再次阴云密布之时。以色列于去年底驱逐了415名巴勒斯坦人,致使中东和平进程陷于停顿,原定于2月份在华盛顿召开第九轮阿以双边和谈的计划告吹。如何重新启动停滞不前的中东和平车轮,这是克林顿政府在中东所面临的第一个严峻的挑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开始了他上台后的第一次中东之行,同时也是他的第一次对外访问。克里斯托弗从2月18日至25日先后访问了埃及、约旦、叙利亚、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黎巴嫩和以色列。按他的话说,他此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情况”,表明美国准备为中东和平“尽力而为”,同时也为了“估价各方是否也准备尽力而为”。但各有  相似文献   

6.
最近,苏联围绕召开中东国际和平会议问题,积极在阿拉伯世界开展外交活动,引起美国的关注。美国国务卿舒尔茨九月中旬在同以色列总理佩雷斯会晤后声明,美国将继续拒绝苏联参加中东和平会议,除非苏联同以色列复交并放松对苏联犹太人离境的限制。 苏联加紧在阿拉伯世界活动,目的是同美国争地位,扩大自己在中东的影响,似乎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从一直在为谋求解决阿拉伯、以色列矛盾而努力  相似文献   

7.
中东和平进程多磨难,长期是只听车轮响,难见车前行。但最近的事态发展表明,这一进程出现了喜人的新势头。 这种新势头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在中东地区发生三件事:6月份以色列大选,以拉宾为首的工党获胜,作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姿态;面对以色列“新的外交攻势”,阿拉伯各方重新审视并协调自己的立场;美国国务卿贝克从7月19日至24日访问中东6国,努力将阿以双方重新拉到谈判桌上来。 中东和平进程近年出现过好势头,但一一夭折。这主要归咎于以色列当时执政的以沙米尔为首的利库德集团。这个集团奉行顽固僵硬的政策,拒不归还以色列在1967年战争中侵占的阿拉伯领土,拒不停止在  相似文献   

8.
美国总统克林顿5月中旬致信叙利亚总统阿萨德,重申美国的立场:美国认为叙利亚是中东地区的重要国家,在中东和平进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克林顿表示,美国作为中东和会的倡议国之一,决心发挥有效的“全面伙伴”作用,继续努力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为此,克林顿在不到一个月内两次派遣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到中东地区进行穿梭访问。这些表明,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签署加沙—杰里科自治原则的最后协议后,美国把缩小叙以分歧作为其外交的重点。但是,叙以之间的立场目前还相去甚远。 以色列总理拉宾通过克里斯托弗向叙利亚总统阿萨德提出了一揽子和平方案,以期解决戈兰高地问题。按照拉宾的方案,以色列将用5至8年时间分三个阶段撤出1967年占领的叙利亚领土戈兰高地,从撤军的第一阶段开始,以叙两国建立全面的外交关系,双方互设大使馆,开放边界,建立经济联系,双方边界建立非军事区,并在非军事区内驻扎美国军队,安装预警系统,以便保障两国边界安全。  相似文献   

9.
华盛顿专电 美国国务卿贝克3月8日至17日对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埃及、以色列、叙利亚以及苏联和土耳其进行了访问,重点是同这些国家的领导人磋商海湾战后中东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有关问题。但据《纽约时报》报道,贝克此行对解决中东问题“没有取得突破”,“海湾战争实际上并未给(解决)阿拉伯以色列问题带来多少新思想”。 随着海湾战争的结束,阿以问题突出了。在海湾危机期间,一些阿拉伯国家曾批评美国政府在对待以色列侵略和伊拉克侵略问题上奉行“双重标准”,而美国政府要员为了拉阿拉伯国家反对伊拉克也曾多次许诺:在解决了伊拉克问题之后,美国将竭尽全力解  相似文献   

10.
叙利亚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邻国,也是中东地区的军事强国,又是反对以色列最坚定的阿拉伯国家。它对巴以冲突与中东和平进程的立场及其应对中东局势恶化的策略对事态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色列国的创建人本·古里安曾经说过:“没有埃及,以色列不会面临战争;没有叙利亚,以色列不会实现和平。”可见,叙利亚在实现中东和平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郭铭 《瞭望》1996,(33)
内罗毕专电 目前,中东和平正处在新的转折关头。中东和平缔造者以色列前总理佩雷斯在大选中失利。作为中东和平另一位缔造者的阿拉法特,眼下在想些什么?面对以色列新政府的强硬立场,他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将采取何种对策?中东和平的火车头将开往何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这位巴勒斯坦国领导人。 7月8日,当以色列新总理内塔尼亚胡出访美国,在华盛顿发表新政府外交政策强硬讲话时,阿拉法特正在非洲中部喀麦隆首都雅温得的议会大厦对非洲统一组织第32届首脑会议发表演讲,争取非洲大陆对巴勒斯坦事业的同情和声援。记者当时正在雅温得采访非统会议,亲眼目睹了这位巴勒斯坦英雄受到黑非洲欢迎的盛况。阿拉法特一走进会议大  相似文献   

12.
9月12日,日本首相村山富市抵达沙特吉达开始了为期8天的访问沙特、埃及、叙利亚、以色列、约旦和巴勒斯坦自治地区中东之行.这也是日本内阁总理大臣首次出访叙利亚、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自治区.舆论认为,村山此行具有双重目的:一为加强同沙特等中东产油国的经贸合作,巩固石油供给线,确保本国能源安全;二为介入中东和平进程,加深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加快跻身政治大同行列.  相似文献   

13.
从马德里始发的中东和平号列车经过近5年的历程后,目前驶入一处危险境地,原因是,几个月以来,以色列总理本杰明·内塔尼亚胡从台下到台上,从耶路撒冷到华盛顿不厌其烦地推销他的“安全换和平”新概念,强调阿拉伯国家只有先保证以色列的安全,才能指望实现中东和平。同时,他顽固坚持所谓“三不”施政纲领:不许巴勒斯坦独立,不放弃东耶路撒冷,不放弃叙利亚的戈兰高地,把包括以色列历届政府在内的中东冲突各方所认可的土地换和平原则抛弃一边。 安全换和平,此说新则新矣,却十分不合逻辑与情理:其一,安全是小天气,和平为大气候;安全是末,和平乃本。因此,一个国家、一个群体真正安全,必先营造真正和平。 其二,土地换和平,类似对等的易货贸易:以色列归还阿拉伯国家的领土,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作出和平承诺,也即持久、全面和大范围的安全保证,这是阿以对打几十年才达成的一种妥协。而依内塔尼亚胡的  相似文献   

14.
于当前中东严峻逼人的形势和有关各方的共同推动,2000年12月19日至23日,以色列外长本·阿米和巴勒斯坦首席谈判代表埃雷卡特,分别代表以巴双方在美国华盛顿的博林空军基地,进行了和谈恢复后的首轮会谈,尽管谈判没有达成任何书面协议,但双方尤其以色列在会谈中,从5个月前的戴维营谈判的基础上相互进一步有所让步。鉴于巴以根本分歧严重、以色列国内剧烈动荡的政局、时间紧迫、美国总统交接班、巴以冲突仍在进行及巴方面临的本国和阿拉伯方面的巨大压力等不利因素,预计巴以和谈前景依然是严峻的,对巴以和谈近期出现突破不应过于乐观…  相似文献   

15.
华盛顿专电 一向毫无保留地支持和呼应以色列对外政策的美国犹太人,最近对以色列当局的现行中东政策的态度发生了微妙却是明显的变化。作为以色列在美国“代理人”的美国犹太人的向背,对美国和以色列的中东决策,乃至整个中东和平进程,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一事态发展,引起中东问题观察家的极大兴趣。 美国犹太人是从上个世纪中叶开始,随着欧洲人  相似文献   

16.
刘顺 《瞭望》2002,(13)
美国副总统切尼3月20日离开土耳其,为他历时9天的中东11国之行划上了并不圆满的句号。切尼此行肩负两项使命:一是说服中东国家特别是阿拉伯国家支持美国用武力推翻萨达姆政权;二是加大外交斡旋力度,促成巴以停火。从目前公布的访问结果来看,切尼在对伊动武问题上并没有同绝大多数所访国家达成共识,在解决巴以冲突问题上也是  相似文献   

17.
许昌 《瞭望》1989,(12)
科威特专电 三月六日晚,巴解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在百忙中接受记者的采访,就中东局势等回答了记者提出的问题。 问:巴勒斯坦人民起义给以色列沉重打击,但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民的镇压并未收敛。以色列的这些行径说明了什么?巴解组织的对  相似文献   

18.
大马士革专电 美国中东和平进程协调员坦尼斯·罗斯最近新一轮中东穿梭访问未能促成叙以就恢复军事谈判日期达成共识。叙以双方都指控对方应对此负责。叙利亚拒绝在当前恢复军事谈判,其原因何在? 本来,自从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5月24日在华盛顿宣布叙以就以色列撤出戈兰高地后的“安全安排”达成“谅解框架”后,世人对中东和平进程,特别是对叙以和谈前景抱了较为乐观的看法。叙利亚总参谋长谢哈比与以色列总参谋长沙哈克按早先达成的协议于6月底在美国主持和参与下在华盛顿举行了为期三天的“严肃认真”的工作会谈,就安全安排问题进行了具体细致和深入的实质性讨论。会谈涉及了有关安全安排的三个主要问题:关于建立地面预警站问题;设立非军事区范围问题以及以色列军队撤出戈兰高地后派驻维护和平部队问题。由于双方在实质问题上立场相左,未能就上述任何问题达成协议。当前,叙以双方意见  相似文献   

19.
黄泳 《瞭望》1991,(18)
华盛顿专电 海湾战争结束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美国国务卿贝克已先后三次访问中东地区,探索解决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冲突的途径。本月27日早晨当贝克回到华盛顿时,美国舆论界认为,贝克的第三次中东之行仍然“几乎是空手而归”。  相似文献   

20.
剧烈而持续不断的巴勒斯坦人民反以抗暴斗争,打破了中东巴勒斯坦问题被搁置的局面。各种解决中东问题的方案纷呈,美国也提出新建议,到处试探。如何解决中东巴勒斯坦问题又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本刊就此组织了几篇文章,综述总的局势及阿拉伯有关各方的反应和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