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全国众多经济学家和理论工作者高度评价王建的国际大循环构想,反复论证赵紫阳同志提出的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也有部分学者提出一些问题:引起了人们冷静的思考。[华东师范大学经济系国际经济室]部分教师研究生:参与国际大循环要注意某些发达国家加强轻纺产品“本国化”的动向。我国经济在多大程度上卷入国际大循环尚需要进行周密的科学论证。当前更为重要和迫切的是改善中国经济本体。  相似文献   

2.
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交换和竞争,越来越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一、两个发展战略十三大提出今后新的发展战略是依靠科技进步,走集约经营为主的路子。目前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强调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游炜认为,山西要跟上全国的发展步伐,走“大循环”的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等沿海进入国际市场后,填补沿海的市场,实现山西经济的新起飞;李霆对此提出质疑,根据我省的资源和技术装备实力,提出以海南开放特区为支点“一头在外”,直接加入国际大循环的战略模式;丁民提出对此要开展一场大讨论,并提出“三原则”。  相似文献   

4.
改革是历史的迫切要求,一切不适应加入国际大循环的都必须破除。世界市场的变化是我们制定政策的依据,畅通的国内循环是参予国际大循环的基础,我们要为沿海地区向外型经济发展战略创造一个良好的宏观“小气候”,要注意六个问题。[经济参考记者]陆亨俊庄凯勋朱羽:1986年世界出口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5.7%,我国为11.5%,低于世界水平,与亚洲“四小龙”比差距更大。1986年我国的出口贸易量比1980年增加了1.06倍,  相似文献   

5.
将中国劳动力流动问题置于工业化进程的一般背景下,梳理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劳动力的城乡流动格局及与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相关关系.改革开放前三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本质上是经济不景气阶段政府借助农村来缓解城市失业压力.从80年代农村劳动力就地安置到90年代初出现“民工潮”和“三农问题”愈演愈烈,内含着既得利益集团主导下的涉农政策方向转变.新世纪初“三农新政”和新农村建设战略,吸纳了大量过剩资金和劳动力,是中国能迅速走出2008年华尔街金融海啸所引致的全球经济萧条的重要的未雨绸缪之策.综上,农村因作为中国的资本和劳动力“蓄水池”而具有“无风险资产”的特征,对于维护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未来的国家战略应继续强化这一功能.  相似文献   

6.
田恃玮  李连瑞 《奋斗》2006,(7):40-43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破解“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自200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发展“打工经济”、实施“走一富二”战略以来,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动,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应根据新的发展形势,进一步完善思路、明确目标、加大工作力度,不失时机地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行战略升级。  相似文献   

7.
我国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已逐步从决策走向实施。沿海战略的实质内容是: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实现以产品为载体的劳务出口,从国际市场上换取外汇。而加工型密集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它必然在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首先得到发展。我国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人多地少的矛盾首先在沿海地区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造就了一大批乡镇企业,并已成为该地区国民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而这些乡镇企业的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基本特征,又决定了它必然会在沿海计划的实施中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其主要特点表现为追求“量”向“质”以及“单一”向“全面”的两个转变,其实现瓶颈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安全保障,还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选择。在深入剖析“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特点、实现瓶颈以及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实现“美好生活需要”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阐明新发展格局如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更高水平坚持国际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推动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国家计划委员会计划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建提出一个引人注目的战略构想:中国经济的发展应该走国际大循环的道路。这个经济构想的主要内容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换回外汇,为重工业发展取得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再用重工业发展后积累的资金返回来支援农业,从而通过国际市场的转换机制,沟通农业与重工业的循环关系。按照这个构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转移到国际市场上去,当然不是让他们出  相似文献   

10.
杨淑敏 《奋斗》2005,(5):33-34
加快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省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重要战略任务。近些年,我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与转移有了较快发展,但与我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面临一些难点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农村劳动力分配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毛泽东农村劳动力分配的战略原则,探究了这一思想的宗旨,解析了毛泽东对”农村劳动力不足”和”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的解决方式,提出了这一思想对当前解决农村劳动力问题的现实启迪。  相似文献   

12.
联系“二战”后国际产业结构第三次调整这一宏观环境,讨论了我国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认为只要处理好一些关系,发挥自身的优势,沿海地区是可以参加国际经济大循环的。  相似文献   

13.
于畅 《奋斗》2006,(11):51-52
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科学谋划下一步的发展思路,推动劳务经济战略升级,深刻分析劳务经济的发展趋势,研究部署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升级的主要任务,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4.
重大的选择     
工业结构高级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争夺资金的矛盾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有四种战略可选择。最优的是第四种战略,即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纳入国际大循环。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一方面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另方面为重工业的发展取的资金和技术。目前的世界经济形势又为第四种战略提供了机会。1月赵紫阳同志提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这个战略,并作为1988年要着力抓好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5.
冯倩 《当代贵州》2024,(11):8-9
<正>作为拥有“一纵两横三角”黄金点战略区位优势的省份,贵州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构建高效通达、功能完善的开放通道体系,更加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大通道建设迎来了乘势飞跃的“风口”。谋划大通道,要从国家战略出发。贵州作为拥有“一纵两横三角”黄金点战略区位优势的省份,一直都是国家各种战略交汇点。大通道建设已成为贵州谱写高水平对外开放新篇章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6.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作出的重要指示,是“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的重要构成。  相似文献   

17.
全球科技创新正悄然重塑着全球价值链中制造业的资源基础和竞争优势,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速应用不断推动价值链贸易突破原有制造业的分工极限。在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下,以“国际代工式”生产嵌入全球价值链是中国制造业基于资源及劳动力要素禀赋优势的被动选择,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了“未强先降”的“过早去工业化”现象,这有悖于全球价值链中我国制造业产业演进的应有路径。全球价值链是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统辖方式,资本的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使剩余价值生产与实现的矛盾愈发突出,而资本逻辑导向的金融化与空间化并未缓解危机,却加速了中国“过早去工业化”的形成。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无论是国内大循环还是国际大循环,都需要建立以国家治理为内生性保障的治理模式,应从内核驱动、战略布局、产业互融等多层面构建中国“过早去工业化”的防控路径。  相似文献   

18.
发挥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周济 《求是》2004,(11)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解决“三农”问题,关键要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科技素质,持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为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变化,仅仅掌握九年义务教育水平的文化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无论是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还是向城镇…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继中越关系正常化后广西所面临的又一次开放发展机遇,这为广西加快融入国际结构大循环提供了机遇,但也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广西必须制定正确的战略,实现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特别是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将发生历史性的转变。一是中国经济发展框架从二元经济向三元经济的转变。三元经济发展模型和框架的构建,包括劳动力的流动机制、资本的流动机制、市场的实现机制和制度基础四个方面。二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从“全面追赶”战略向“优势兴国”战略转变。三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经济发展来看,必须转向整合两个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和两个资源(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