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进入中等收入国謇行列后,极易出现社会问题突出、经济停滞不前的窘境,从而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而拉美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则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2010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600美元,出现了诸如: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科技创新难度增大,外需拉动作用减弱,资.源环境硬约束强化,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现象,我们同样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各种挑战。本文总结和吸取了国际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分析中国了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提出了一系列如: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有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等规避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2.
拉美国家“中等收入陷阱”及对我国的警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拉美国家在经历了20世纪50至80年代的快速经济增长进入中等收入国家阶段之后,受到经济增速滞缓、贫富差距拉大、外资依存度过大等一系列问题的缠扰,而未能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由此人们称这些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我国在历经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在2010年人均GDP已超过3800美元,  相似文献   

3.
从世界范围来看大部分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然而从历史经验来看,能够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只占少数。目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并于2009年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正如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在发展进程中可能会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中等收入陷阱"的特征表明,贫富收入差距与"中等收入陷阱"密不可分。对于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来说,要解决持续发展的问题,核心是致力于缩小贫富收入差距。因此,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缩小收入差距成为了重中之重。对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中国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过程中汲取和总结经验。  相似文献   

4.
李克强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从世界上看,已经实现现代化的高收入国家都是工业化国家,城镇化率很高,同时农业现代化也达到相当水平,因此,现代化的过程必然也是工业化、城  相似文献   

5.
2011年,中国人均GDP大约为5400美元,跻身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我们会不会重蹈那些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覆辙?这颇值得思考和探讨。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新兴市场国家在突破人均GDPl000美元的“贫困陷阱”之后,很快会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但到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快速发展中所积聚的矛盾会集中爆发出来,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点,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的冲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  相似文献   

6.
李克强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从世界上看,已经实现现代化的高收入国家都是工业化国家,城镇化率很高,同时农业现代化也达到相当水平,因此,现代化的过程必然也是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发展中阶段,而且作为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会面临许多难题和挑战。需要立足国情,借鉴经验,探索前进,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7.
观点     
《人事天地》2011,(11):6
中国一定要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提出:中国一定要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因为从中等收入国家进入高收入国家不是必然的,这取决于在经济层面,中国能否成功进行收入分配改革,把扩大消费作为  相似文献   

8.
最近,政府官员、产业界和学术界有一个普遍的共识,“十Z-五”规划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但是,对于什么是中国面临的经济新格局,我们应当如何去应对这种新格局,大家却有不同的理解。有的研究者认为,新格局指中国从一个低中等收入国家,快速提升到中等收入国家,甚至高中等收入国家。  相似文献   

9.
中国也曾在很长时间里未能摆脱低收入陷阱。所以,如果低收入陷阱并非不能改变,同样,中等收入就不见得一定是陷阱。其实,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从低收入进入到中等收入,并且再从中等收入进入高收入,这个过程在两代人不到的时间里就完成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已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但困扰众多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也逐渐凸显。通过借鉴各国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失败教训或成功之道,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指出唯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迈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应着重把握三个方面:加快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缩小贫富差距。  相似文献   

11.
中等收入群体,是社会经济建设的推手,是释放消费红利的主体,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中坚力量。文章指出,只有正确认识中等收入群体的结构特点与社会作用、处世态度与价值取向、发展趋势与扩大方略,才能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在全体劳动者中的比重,不断增强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产业蓝皮书》指出,中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成功地从低中等收入国家迈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而从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看,在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过程中,如果积累的矛盾无法解决,将陷入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的“中等收入陷阱”。只要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一定能顺利迈过“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13.
中等收入者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目前中等收入者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力量,十六大也明确提出了“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这是我党第一次将“中等收入者报告,表明扩大中等收入比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苏海南 《人事天地》2016,(11):20-23
2016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其中列一个专题研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学习总书记关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指示精神,领会'扩中'的重大意义。这既是每位党员干部的职责。  相似文献   

15.
中等收入阶段教育供求关系变化及其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已进入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这一时期,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结构逐步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转变,以教育服务消费为主的家庭消费不断上升。中等收入阶层对于高层次、高水平和高质量的教育需要成为新热点,我们需要从国际经济和未来发展层面分析、研究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发展的宏观政策,并力求能为人力资源投入和人力资源水平提升.为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全球经济发展史表明,中等收入国家并不都能顺利成长为高收入国家;相反,这一时期很容易出现经济增长停滞乃至下滑等状况。这些国家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十一五结束时,中国人均GDP将达到4000美元,处在中低收入向中高收入迈进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面临诸多特有的矛盾。但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看,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还很大,不会出现徘徊或停滞的局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7.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它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热情和创造活力,为国家富强提供不竭动力,是凝聚十三亿人民之力实现国家富强的力量源泉。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补偿机制,能够有效地实现国民财富共享,让人民群众离自己所期盼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个属于自己的“中国梦”越来越近。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当前只有全面深化改革包括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8.
按照世界银行公布的最新划分标准,我国已经正式步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但也面临着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贫富差距过大、公共服务短缺、腐败现象严重等"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这与政府主导下的经济增长方式密切相关,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是要转变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同时,推进政府转型与改革。  相似文献   

19.
李克强总理在和出席2013财富全球论坛和全球首席执行官委员会的企业家代表举行座谈时指出: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如何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这一论断引起众多学者和经济学家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再度热议。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的中国梦需要我们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能帮助我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广东省居民的入户调查数据,以收入为基本维度、对广东当前发展阶段的中等收入者区间以及中等收入者的规模进行测算、并对其社会态度进行实证分析可知,目前广东中等收入者区间的家庭比重达到53.38%,且随着居民家庭总收入水平的增加,对目前社会现状满意度和政府信赖度也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