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云南精神的内涵和实质是高原情怀和大山品质,高原情怀就是高远、开放、包容,大山品质就是坚定、担当、务实。云南精神的提出与加快建设“两强一堡”战略的确定并非是时间上的巧合,而是历史性的机遇和选择,是云南省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需要和必然。  相似文献   

2.
当前,以“高原情怀、大山品质”为核心的云南精神在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中形成了共识。云南精神的核心内涵是:“高原情怀:高远、开放、包容;大山品质:坚定、担当、务实”。宣传云南精神,理解云南精神,实践云南精神,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贯彻落实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过程中,我们应饱含高原情怀,秉持大山精神,心存高远,脚踏实地,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  相似文献   

4.
百余万年来(从元谋人算起),云南人生在高原、耕耘呵护高原,敬畏保护大山,赋予了高原和大山人文情怀,创造了悠久瑰丽的民族文化;高原和大山对云南人形成共同的心理特征、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因而,高原情怀、大山品质,构成了云南精神的两大内核。阐释归纳出云南精神被广大干部群众普遍认同的特质,追求民族精神与时代特征、理想与现实的和谐统一,既是对历史的总结升华,也是对未来发展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了奋力推进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今年5月3日召开的云南省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秦光荣要求全省青年在云南蓄势而发、乘势而上、推动跨越的关键时期,“认清历史使命,勇担时代重任,大力弘扬高原情怀、大山品质,在推动‘三个发展’、加快桥头堡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弘扬高原情怀、大山品质,所要求的实际就是要增强促进云南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曾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真正财富,不仅在于有形的物质财富,更在于拥有无形的文化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地域也有一个地域的精神,这种精神往往源于千百年来人们的历史传统、价值目标、精神追求。云南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广阔的云贵高原、茫茫的座座群山,给予云南各族儿女的是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以及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品质。这种高原情怀与大山品质就是云南精神。它既是历史,也是现实,更是未来。它既内化于民众之心灵,又外显于民众之行为。它支撑云南人民从古及今、从当下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7.
苍苍莽莽的大山,赋予云南雄奇瑰丽的自然风光,赐给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热土上的各族儿女,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培育了高原般高远、开放、包容的情怀,传承着大山般坚定、担当、务实的品质,实践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生存智慧。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深刻阐述了云南精神的高原情怀和大山品质,  相似文献   

8.
当前,云南又一次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以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和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品质为核心内涵的云南精神,概括出云南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风貌,得到云南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同。本期“特别关注”推出的就是一组研究如何弘扬云南精神的文章。  相似文献   

9.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一句民间俗语。它阐释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精神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云南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红土高原,在那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他们辛勤劳作,繁衍生息,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情怀和品质。精神是引领社会前进的旗帜。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是我党推进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成为时代主旋律的今天,应当将“树立高原情怀,倡导大山品质”当作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0.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巍巍高原、茫茫群山,是其基本的地形特征。百余万年来(从古代元谋人算起),云南人生在高原,耕耘呵护高原;长在大山,敬畏保护大山,赋予了高原和大山人文情怀,创造了悠久瑰丽的民族文化;高原和大山,也向云南人奉献了琼浆宝藏和无限风光,并对云南人形成共同的心理特征、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因而,高原情怀、大山品质,  相似文献   

11.
云南各族人民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和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品质,就是云南精神的主要内容。在实践中,我们要注重思想观念的转变、思维方式的更新和精神状态的提升,坚持云南精神与历史文化、与时代特征、与现实环境的“三个统一”,善于用高远的眼光和坚定的信念、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甚至不同的族群,因其历史演变、文化积淀、民族风俗、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兴衰变迁等诸多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地处祖国西南边疆、红土高原的云南,群山耸立,沟壑纵横,民族众多,由于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特色,长期以来,形成了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品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云南精神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精神力量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没有精神领域的追求,人类社会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我们研讨云南精神,就是要确立一种精神的追求,确定我们的前进方向,凝聚我们的发展动力。我们把高原情怀作为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14.
建设“绿色锌都、创业兰坪”是中共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委审时度势,针对兰坪发展机遇和挑战提出的战略举措,是对以高原情怀、大山品质为内涵的云南精神的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是兰坪搞活县域经济,谋求跨越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相似文献   

15.
美丽云南靠云南人建设。建设美丽云南,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支撑、来驱动,这种精神力量最集中的体现,就是云南精神——高原情怀、大山品质。近年来,涌现出以杨善洲等为代表的一批感动中国的云南人,他们是实践云南精神的典范,是建设美丽云南的带头人。建设美丽云南,应学习、继承、弘扬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宝贵精神,把这些精神转化为建设美丽云南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16.
高原情怀、大山品质作为对云南精神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引领着云南省各族人民创造辉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征程中,大力提倡云南精神,必须着力强化全省各族人民对于云南精神的认同。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云南精神的认同感,有利于增强云南各族人民的团结与凝聚力。  相似文献   

17.
云南精神既是对云南人存在方式的自觉和反映,也是对云南人存在方式的反思和超越。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更应当被理解为云南人对自己的精神品格、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批判性自省。体会以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品质”,我们有理由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它的确是世代云南人生存方式和生活样态在总体上的真实写照;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有一种危机感和愧疚感,因为具体到个体的人来说,我们离这样的精神其实还差得很远。因此,从反思和超越现实存在状态的意义上看待和理解云南精神,有利于我们自觉到精神和存在的差距,本质和现象的区别。这也是我们树立和培育云南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论坛》2010,(5):F0002-F0002,I0001
云南省地质调查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省地质找矿工作会议和省国土资源会议、云南省地质调查局年度党政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导下,按照“夯实基础、强化找矿、服务社会、和谐发展”的总体要求,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全力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各类任务,提高云南省基础地质工作程度,实现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继续为云南省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19.
云南迪庆矿业是位于云南省最北端德钦县羊拉乡的一家国有矿产公司。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公司全体党员和职工,聚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于一身,融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品质于一体,不畏艰苦,勇于奉献,在藏区默默践行云南精神,铸就了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山川秀美、资源丰饶而地处极边,耿直纯朴、粗旷豪爽而保守狭隘是云南给外界的直观、简单的印象;民族众多,美丽却落后,神奇而又封闭则是国人对云南固有的认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潮涌动之下,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提出“以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和“以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品质”为核心的云南精神,是云南千百年来人们融自然与社会形成的精神文化内核,更是未来云南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