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3年6月22日,在柬埔寨金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红河哈尼梯田通过21个委员国代表的审议表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使云南拥有5处世界遗产,其中丽江古城、红河哈尼梯田属世界文化遗产,三江并流、石林和澄江帽天山古生物化石群属世界自然遗产,云南成为中国的世界遗产大省。红河哈尼梯田在世界范围内展现了云南各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精神,反映了云南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体现了彩云之南的壮美景色和美丽家园,凸显了云南天人合一、社会和谐的文化理念,宣传了云南的高原情怀和大山品质,极大地扩张了云南在中国、在世界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元阳县是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区,境内气势磅礴的19万亩哈尼梯田构建了人文、森林、水系、梯田、村庄“五素同构”以及以耕作梯田为主的独特地缘文化。世居元阳县境内的哈尼、彝、苗、瑶、傣、壮、汉等7种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各自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其中仅哈尼文化就包括以森林为标志的生态文化,以梯田为标志的农耕文化,以长街宴为特色的饮食文化,以蘑菇房为标志的建筑文化。以服饰刺绣为主的服饰文化,以“石乞扎扎”节为标志的人神共娱的节日文化,以“龙头”和以人为本为主的礼俗文化,以棕扇舞、木雀舞为标志的歌圩文化,以图腾、手刺绣为代表的艺术文化。以贝玛为标志的宗教文化,以哈尼医学为主体的医学文化,以锥锣为标志的锥鼓文化,以丧葬为标志的礼仪文化。元阳县2005年实现文化产业总产值5353.6万元。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241.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06.78%和146.85%。  相似文献   

3.
世界文化遗产、著名道教胜地—武当山面积312平方公里,距丹江口城区70余公里东接千古名城襄樊,西靠车城十堰,南依原始森林神农架,北临高峡平湖丹江口水库。它所拥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形成了无与伦比的自然美,冠以“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之誉。1994年12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武当山古建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4.
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合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关系民族文化血脉的传承,关系民族文化根基的稳固,关系先进文化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云南丽江自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以来,探索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创造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旅游产业发展双赢的“丽江模式”,走出了一条以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为主要手段,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丽江模式”不仅为困惑许多地方的古城保护事业探索了新路,也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如何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提供了借鉴和示范。它为人们提供了这样的启示: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使二者相辅相成,这样,历史文化遗产就可以转变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因素。  相似文献   

5.
历史文化遗产是文脉延续的载体、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举措,推进城市发展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以北京中轴线和云南翁丁古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反案例做对比,思考如何有效化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统筹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之路必须遵循的原则,从而更好地统筹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6.
南京高淳的水陆画被当地人称作“斗牌”,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不仅是宗教学、艺术学、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也是探究生命伦理的重要资料。作为宗教绘画,它与水陆法会的仪式联系在一起,其基本功能在表达人伦追求和寄托生死情结。高淳水陆画以五色重彩对乡人的精神世界加以想象的描绘,已成为不可多得的非文字资料和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文化遗产管理是为了保持文化遗产资产的文化价值以满足当代和未来人类的享受需要而进行的系统化保护。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由政府主导进行管理.存在忽视之间力量的问题。而事实上,遗产管理涉及到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式管理以参与式发展的核心理念为其管理思路,强调“以人为本”、“文化优先”、全员参与、自下而上。  相似文献   

8.
最近,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通知》指出: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其保护已经刻不容缓。政府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需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河南省政府在保护中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制定地方法规条例,多渠道获得资金支持;积极引导,发动民间合力;加强宣传,防止“保护性破坏”等措施的实现,能够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长效发展。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被西方学界提出以来,遗产政治已经发展成为政治学沟通文化学、社会学、考古学等友邻学科研究的重要交流平台。正是借助这一研究范式,相关研究得以揭示当下西方主导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中“西方中心主义”思想所造成的影响。虽然针对这一问题,西方学界与国际社会分别试图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加以修正,提出了批判遗产理论并推进了对世界遗产保护体系的改革,但相关努力仍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这一问题。为回应人类社会发展赋予文化遗产事业的时代任务,应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理念,推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向着更加包容、开放、平等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保护文化遗产是近年来倍受人们关注的话题。本文运用公共管理学的相关知识,指出保护文化遗产是政府的重要职能。首先介绍了文化遗产的含义,然后重点论述政府在保护文化遗产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无可替代的作用,具体阐述了原因: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其价值被认识的漫长性、房地产企业的唯利是图和文保事业的艰巨性,最后指出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制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制定政策法规、资金筹集、宣传教育和组织协调。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质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行动其理论准备严重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民族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之根,它自身包含着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要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重要的是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在民间文化中蕴含着或洋溢着强烈的“生生不息”和“自强不息”的意识,这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3.
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作为历史和文明的载体,它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兴衰荣辱,积淀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承载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是确定民族个性的重要标志。保护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就是保护历史和文化、保护自己的根。  相似文献   

14.
哈尼梯田保护利用,要始终秉承绿色发展理念,遵循绿色发展路子,抓住绿色发展要素,打牢绿色发展基础,构建绿色发展产业,才能实现绿色发展跨越,让更多的游客、更多的各族群众享受与梯田和谐共融的绿色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新一轮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立法的浪潮中,应当注重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准确地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科学分类。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立法既要注意与国家立法的协调,也要加强自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任涛 《社会主义论坛》2005,(6):i001-i001
开远市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旗彝族自治州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现代工商业城市。1981年撒县建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已成为云南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建材基地,商贸物资集散中心。在昆河经济带和个开蒙城市群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7.
始建于宋末元初的丽江古城,于1997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5年来,作为依法保护和管理古城的职能部门转变作风、认真履职,坚持依法治城、以德管城、管城先管人的方略,贯彻遗产保护方针,为提高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保护管理水平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8.
山西四大梆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生存现状、发展问题及改革思路的提出和研究,为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我国戏曲艺术的繁荣和梆子腔剧种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产业化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保护的一种有效方式,它能实现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经济价值,调动项目传承人的积极性,将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有机结合,激发人民群众的保护热情,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发展,使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时代意义和新的历史价值。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过程中,一是应以效益最大化为目的,而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二要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三要要始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20.
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是海洋法领域的一个新课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类的研究和开发空间越来越广阔,但这些活动同时引发了很多弊端,对水下文化遗产的严重破坏便是其中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11月2日通过的《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于2009年1月初正式生效,该公约是迄今为止国际社会最为全面、系统地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的专门公约,其对于水下文化遗产的明确和科学界定、对于水下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机制以及其关于争端解决的多样化规定等都极具开拓性,为更好地规范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全面、科学的法律依据,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