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林海峰 《法制与社会》2011,(21):232-233
儒家理想人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儒家理想人格“尚中贵和”,内含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内心等方面的文化育人内容。对儒家理想人格的育人文化资源进行批判继承,积极培育公民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批判意识和竞争意识,对完善儒家理想人格的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其它主体均有重大的影响。价值取向的合理化是进步人类的信念。在当代中国,合理价值取向应体现个人生存发展价值与社会发展进步价值的统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物质与精神、功利与道义、现实关切与理想追求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艾红梅 《法制与社会》2011,(17):230-231
无论是儒家的古圣先贤,还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们一直在探寻理想人格的设计这一人生问题。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理想人格同样是时代的追求,当然也是高校德育应有之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大学生理想人格的时代纲领,指明构建大学生理想人格的根本取向、基本内容,增强高校人格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无讼"作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不仅是理论思想界崇尚的社会目标,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终极社会理想。这个伴随人类整个发展过程的理想目标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不仅如此,"无讼"中所蕴含的智慧和精神追求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即价值合理性。对"无讼"思想中的和谐理性追求这一问题的今昔探求,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本土的传统法律文化,有助于我们在关于法律本土化和法律移植这个问题上做出适合中国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儒家的伦理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法哲学是以儒家法哲学思想为主干和正统的,而儒家法哲学的基本特征就是伦理法,即以伦理关系来涵析法律关系,以道德准则来统率和引导法律,以伦理价值来作为法的价值,所以是以伦理道德为法的本源、本体和价值取向的法哲学;而这种伦理道德既是一种观念和理念,...  相似文献   

6.
人格本体与自然本体同一的宇宙本体论哲学是李白道家文化人格的思想基础。它对原始道家哲学本体论的超越在于 :使主体在和宇宙的同一性关系上占据了主导地位。李白道家文化人格的宇宙境界表明主体渴望摆脱庸常的生活模式 ,升华到一个新的人性水平。儒道生命价值观的矛盾表现在 :儒家以精神不朽来消解死亡带给现世人生的消极意义。而道家认为只要顺应自然的循环变化 ,就无所谓生死 ,更无须被死亡所困扰。驱动儒家以进取精神介入现实人生的是对生命悲凉无奈的体验 ,促使道家以超然姿态淡出功名利禄的却是他对死亡乐观平和的领悟。儒道矛盾的生命价值观在李白对艺术精神境界的追求中获得了对立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刑罚适用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罚适用的价值取向虽然在根本上与刑罚立法的价值取向一致,但在内容上存在巨大差异,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对刑罚立法价值取向的实现及整个刑事司法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重点讨论了我国刑罚适用的价值目标和刑罚适用主体对价值的选择。关于刑罚适用的价值目标,本文认为不应当将研究停留在“正义、秩序、效率”等涵盖面极大的概念上,而应放在刑罚适用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才具有实践意义。在正义、秩序与安全、效益(率)、人道这四个基本价值取向中,公正是基础价值目标,其基本内核是罪刑等价、均衡。秩序与安全、效益和人道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追求罪刑均衡的正义基础之上的。罪刑相适应原则是刑罚适用价值取向实现的核心。本文认为,刑罚适用的价值目标能否真正成为我国刑罚适用的价值取向,关键还在于刑罚适用的主体(即法院和法官)审判个案决定刑罚时作何种选择。文章分析了影响、制约法官进行刑罚选择的四种因素,认为法官对刑罚的价值选择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大有作为,并提出改革法院现行管理体制,走法官职业化、精英化道路是法官确立现代化刑罚适用价值取向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8.
法权意义上的生态人格是指环境法上的权利和义务所归属的主体所具有的维护环境权益的尊严、价值取向和品格。这种人格的取向体现了对环境法的价值认同与对环境权的尊重;这种人格的确立不仅是我国环境保护法治社会形成的基础,更是实现公民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前提;这种人格的培育必须通过实行政府生态责任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环境立法,制定完善环境经济政策,推动绿色司法,加强环境法律教育,培养生态保护法律意识等路径来塑造。  相似文献   

9.
真正意义上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应仅仅是建立了若干项社会保障条例,而应是具有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的目标体系,这实际上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状况的主要标准。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选择取决于一个国家国民的大众文化心理。我国国民的社会文化心理在利益分配方面总的来说是传统思维的平均主义与现代思维的公平意识的结合。因而我国社会保障的目标选择应是围绕平均和公平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义和利是人类社会历史悠久的话题.本文主要阐述传统儒家义利现及其在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的历史价值启示,市场经济下,正确处理好义利关系是迫切需要解决问题,以传统儒家义利现为指导,吸取精华,对现代社会人们价值取向具有重大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庄子思想涉及许多普遍永恒的哲学问题,但它却是以一种审美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的.物我两忘、超越主客体的观照视角,非功利、非实用的价值取向,游玩、游戏的趣味和态度,都体现出庄子以审美的方式来化解哲学难题的特殊方式.庄子学说最终要引导人们进入"至美至乐"的境界,这使得其哲学具有不同于以追求真理为目标的西方哲学和以追求善为目标的儒家哲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取向是指在改革公共服务政府的过程中应当遵循和选择的动态价值目标,使服务型政府改革向既定的目标发展起导向作用。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是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改革最现实的选择。本文从社会公正正义的内涵、社会公正正义与公共服务改革的关系及推进我国公共服务改革的措施等作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3.
人格本体与自然本体同一的宇宙本体论哲学是李白道家化人格的思想基础。它对原始道家哲学本体论的超越在于:使主体在和宇宙的同一性关系上占据了主导地位。李白道家化人格的宇界表明主体渴望摆脱庸常的生活模式,升华到一个新的人性水平。儒道生命价值观的矛盾表面在:儒家以精神不朽来消解死亡带给现世人生的消极意义。而道家认为只要顺应自然的循环变化,就无所谓生死,更无须被死亡所困扰。驱动儒家以进取精神介入现实人生的是对生命悲凉无奈的体验,促使道家以超然姿态淡出功名利禄的却是他对死亡乐观平和和领悟。儒家矛盾的生命价值观在李白对艺术精神境界的追求中获得了对立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目标建构的依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目标指向,表达的是一种价值理想。其目标建构有着哲学人道主义的思想基础,也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同时还有着人类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具体地说,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目标建构的依据主要有三点:一是人类有关个人自由与尊严的思想的宝贵遗产,特别是个性教育、自由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二是现代教育,特别是我国目前道德教育所肩负的使命;三是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结构与特征  相似文献   

15.
试论当代中国的法律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主义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下.当代中国的法律价值系统集中表现为平等和效率两个价值目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合理解决。社会主义的本质、主要矛盾与根本任务、市场经济模式的选择构建、现代法律的人本主义精神以及效率价值本身所具有的某种优位性决定了效率是当代中国法律的首要价值目标。而由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过程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高社会价值理想所决定.平等则是当代中国法律不懈追求的极终价值目标。在当代中国,坚持效率优先,应控制在社会成员心理可承受的限度内.而兼顾平等则应保障效率最大化而又能保证社会稳定在最低极限上。  相似文献   

16.
《北方法学》2019,(4):56-66
法律人格的取得包含法律对对象的价值判断。现代法上自然人法律人格的赋予可追溯至康德的"人是目的"的价值判断理论,而团体法律人格的取得不在于其具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而在于其社会价值。当前的人工智能未发展出理性,不可取得类似于自然人的法律主体资格,为其拟制一个法律人格对社会问题的解决并无重大意义,赋予其法律人格理由不足。但是人工智能不同于一般的物,鉴于其智能上的"类人"属性,应将其界定为法律客体中的特殊物。在法律规制上应以人的行为为中心,确定以人为本的最高技术发展原则,以产品责任和相关具体侵权责任为责任认定的基础,辅之以责任认定的科技手段和责任分担的保险制度和赔偿基金制度,以满足人工智能科技发展和法律规制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类推制度应当废止1、类推的规定表明了立法者以刑法社会保护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刑法的社会保护和权利保障功能之间一定程度上的对立,贯穿于刑法运作的始终。这就要求立法者在对刑法进行某种规定时必须进行极为慎重的价值选择。而类推实际上体现了立法者价值取向上的社会保...  相似文献   

18.
著作权法存在诸多谜题,不仅体现在著作权是纯粹的财产权还是财产与人格一体权的逻辑困境上,更体现在相比作者而言,为何发明人缺乏独立完整的人格权,署名权可否转让,将法人视为作者的体系矛盾等等,且各国对作者人格权的保护态度和设权模式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引入事实问题与价值问题相区分的分析方法可以揭示:作者人格权与其他权利一样皆为功能性建构,服务于特定的公众需求、经济水平及社会目标,而论证其正当性的哲学观念仅仅发挥着隐藏某一价值取向说服他人接受的修辞作用,而非揭示事物本质或科学真理,这恰恰彰显了法学作为人文学科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9.
时颖 《法制与经济》2010,(13):99-100
现代高校普遍缺乏大学生理想观教育,注重大学生知识传授和灌输,缺乏人格发展指引,市场经济又引发了大学生理想的功利化、多元化和现实化,扭曲物化未来社会的精神价值,因此高校应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想,规范目标管理作为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一、当代刑罚的价值取向 公正、谦抑、人道,应当是现代刑法的三大价值目标。 公正,要求在制刑、量刑、行刑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对犯罪人和整个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谦抑,强调刑罚的不可替代性,要求尽量地少用刑罚,用最小的刑罚代价换取最大的刑罚效益,只有在没有其他措施替代的时候才能够用刑罚手段;人道,要求把犯罪人作为有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