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弓丽娜 《前沿》2009,(8):139-14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的一项重大现实任务,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的分化与整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和内在依据。而社会利益结构分化过程中新的社会利益结构整合所构建出的协调均衡的社会利益结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源。因此,社会利益整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在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各项改革的进程中,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结构不断分化、重组,各类利益群体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利益冲突和矛盾。文章通过分析当前我国社会利益矛盾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提出化解矛盾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各项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李春立  陈彦彦 《前沿》2011,(15):107-109
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呈合作、妥协、对抗的发展态势。其中,劳资双方紧张对抗时劳资关系的常态,即劳资矛盾与冲突。无论劳资矛盾与冲突最终通过消极内耗与罢工反抗的非正式途径,还是通过中介协调、集体谈判和契约规制的正式途径得以化解,均与劳资双方力量的对比、政府协调劳资关系的社会治理模式。以及社会公众的支持失度密不可分,各方在各自利益权衡的基础上选择最佳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由农村土地征收与拆迁引起的矛盾和冲突已成为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实际上,农村征地拆迁是政府、村委会和村民之间利益博弈的过程,只有有效解决各方面的利益冲突,才能够实现社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从本质上讲,农村的征地拆迁冲突是由于政府的行为错位、补偿标准的不统一、农民参与和决策权的丧失以及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因素造成的。建立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建立政府应对机制、缓解征地拆迁矛盾是优化国家治理体系、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5.
在调整利益结构中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在最本质的意义上表现为经济制度的变迁.经济制度的调整带来了利益结构变化,其中由利益关系变动而产生的利益矛盾冲突,构成了体制转型中的社会和谐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把握社会利益结构状况,把创设利益均衡制度作为其本质要求,真正实现不同利益群体的公共选择.  相似文献   

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有的人获得的多,有的人得到的少,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不可避免。这种矛盾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化解,就有可能激化,危及社会的安定。因此,研究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和利益矛盾的复杂性,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化解各种利益矛盾,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会冲突理论及其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长安 《桂海论丛》2006,22(6):11-13
社会冲突虽然导致了社会不和谐,但它也具有对社会的维持与整合的积极作用。一定程度的社会冲突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分析和研究社会冲突理论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秀冰 《前进》2005,(6):9-10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于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针对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从辩证思维的角度理解和谐与冲突,分析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一、“两会”热点,和谐社会在年初的“两会”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代表们最为关注的话题。各界代表的提案指出了当前社会存…  相似文献   

9.
社会结构的平衡态与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矛盾化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学龙 《长白学刊》2008,(6):101-103
社会结构的平衡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是打破低层次的社会结构平衡,使其提升到中层次的社会结构平衡态,加快发展是促进社会结构平衡态提升的关键。但在社会结构平衡态的提升过程中,会出现新的社会矛盾。因此,要积极化解社会结构平衡态提升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重点是解决好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之间利益差别过大的矛盾,努力创造公平发展的社会环境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0.
利益协调: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与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铁中 《求索》2007,(6):64-65
社会转型期由于利益分化所导致的利益冲突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如何协调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利益引导机制、利益约束机制、利益调节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协商民主的特点表明,协商民主是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我国按照协商民主的要求,建构和谐社会的利益表达机制,宜夯实民主运行基础、突出利益主体地位和健全政治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2.
社会总是充满着矛盾,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特别是执掌全国政权以后的历史,就是不断化解各类社会利益矛盾的历史。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一系列构建化解社会利益矛盾的重要历史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这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的伟大历程.使当前社会利益矛盾呈现出了主体多元化、成因复杂化、处理关联化与部分形态对抗化等新型特点。对此,中国共产党应该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新时期新阶段构建化解社会利益矛盾长效机制的新使命。为此,要努力构建化解社会利益矛盾的科学发展机制、改革动力机制、预警机制、引导机制、约束机制、诉求表达机制、调处机制、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陈蔚 《群众》2006,(9):47-48
马克思曾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从现实来说,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中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经济结构的调整,这实际是利益的驱动问题;一个就是经济利益关系的协调问题。经济利益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实际上就是构建一个有能力解决和化解利益冲突,并由此实现利益整体协调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形成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所有制结构、经济成分、分配方式的变化,形成了多种利益群体,利益关系发生…  相似文献   

14.
崔鹏  王晓琼 《青年论坛》2009,(3):99-104
情理与法律,既相对立,又相统一。情理是法律的基础,而法律是情理的升华与体系化。法官在适用法律解决纠纷中的重要使命,就是发现、阐明并应用蕴含于法律规则之中的“理”。这种理是法律的精神力量所在,也是司法权威的精神来源。法官在审理案件时,要在掌握法律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深刻领悟法律规则背后无形的法律精神。通过创造性的、合理的解释去弥补和完善法律存在的不足,能够平衡互相冲突的利益,实现法律与情理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田华 《桂海论丛》2000,(2):44-46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时新旧体制的转换,社会资源分配方式和利益格局的变更,阶级阶层的进一步分化,社会心态与价值观的多元化,社会各利益群体间的冲突和摩擦相应明显和突出。研究各利益群体冲突的表现、成因及调适,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陈发桂 《桂海论丛》2010,26(3):80-84
理论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目标有两个:一是从稳定生产关系的层面强化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二是从提高生产力的层面实现农村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但是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村集体、承包户以及其他集体成员之间在利益上存在矛盾;政策规定与农民意愿之间也存在差距;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有待加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矛盾,推动土地承包与流转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期是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利益矛盾是社会矛盾的根源,利益调整是解决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在利益调整过程中,应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发挥媒体的桥梁、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利益整合是政党的重要功能,但转型期的阶层分化和利益诉求多元化加大了共产党进行利益整合的难度。要在各种相分歧和相冲突的利益之间达成共识,形成一致的共同利益,中国共产党应该遵循民主政治的运作逻辑,允许多元文化并存,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寻求不同阶层的利益共同点,从而进行有效的利益整合。  相似文献   

19.
贾国凯  姜奇 《人民论坛》2010,(6):100-101
在一般人格权的法律保护中经常涉及到权利主体之间的权利冲突,即双方都在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但是却造成了权利损害的事实,因而法院在进行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的过程中,不再是以一种单一的法律适用的逻辑推理即可得出决断,必须进行利益衡量,根据个案进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20.
杨辉 《桂海论丛》2008,24(6):41-43
在我国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时期,利益诉求特别是弱势群体利益诉求问题,在建构和谐社会中已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环节。通过提高认识、转变政府职能、搭建制度平台、培育扶持民间组织等路径,协调好各阶层尤其保护、保障好弱势群体的利益,建立自由、平等的利益表达和诉求渠道与机制,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