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闲暇之时,翻阅《纲鉴易知录》,在卷三周纪中看到召公治陕时巡回办案的一段精彩记述,现抄录如下,供大家欣赏。“初,召公治西方,甚得民和。有司请召民,召民至庭听断。召公曰;‘不劳一身而劳百姓,非吾先君文王之志也’。乃巡行乡邑,听断于棠树之下。至是卒,人思其政,不忍伐其树,作甘棠之诗,歌咏之。”《诗经》过去粗略地读过,但对《国风》中《甘棠》一诗没甚印象,当读到这一段时,想到西周时还有人巡回办案,感到惊奇,而且还有诗为证,勾起了我这个从事政法工作的人极大好奇心。兴趣所致,便专门找出《诗经》一阅,诗是这样写…  相似文献   

2.
武树臣 《中外法学》1993,(5):24-29,10
<正> 循吏、酷吏是汉代中央集权官僚政体中风格迥异的两种官僚。他们各有不同的出身、经历和文化程度,并以其不同的施政方式来完成拱卫集权专制政体及其社会基础的政治使命。他们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可以从春秋战国的儒法对立和晋国文化鲁国文化的分野中找到原型。而这种差异的消弥和统一正反映了法家文化儒家文化融和过程的一个侧面。从历史渊源来看,循吏自春秋时便已初露端倪。《史记·循吏列传》所述孙叔敖、子产、公义休、石奢、李离五人大多为春秋时人。其主要特征是"施教导民"、"以患养民"、  相似文献   

3.
按照现代人的思维习惯,官吏常被分为清官和贪官,好官和坏官。然而,在司马迁和班固的史书里,他们则把官吏分为循吏与酷吏。循吏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官吏种群,从《史记》到《清史》均可见独立的循吏传记,故其地位非比寻常。本文以唐代诗人汪遵的七言绝句《密县诗句》为线索,来论述汉代循吏卓茂的施政理念和业绩,并以此总结和探究中国古代循吏的概念与基本特点,最后客观真实的评价循吏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苏力《送法下乡》与徐昕《论私力救济》对正处在研究方法转向中的中国法学而言意义重大。两书主题和内容各异,但表述方法却有一定程度的相似:都采取了以个案为切入的写作进路。然而在“小叙事”的获取方式上,两位作者却是迥异的。把两书中个案获取方式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论私力救济》与《送法下乡》中的一致与转变。这种以个案切入为写作思路的转换是目前中国法学研究典范更迭的一个表征。  相似文献   

5.
刘钢 《法制与社会》2011,(25):229-230
《送法下乡》出版十年后再版,该书针对基层司法所展示和分析的问题却并未过时。送法下乡的动机中暗含着国家权力对乡村进行渗透和改造的愿望,并非系乡村之主动要求。这导致了送下乡的法在乡村遇到规则之治与解决纠纷的矛盾,因此法在乡村不可避免要发生变异。解决此种矛盾除了需要法律的努力之外更需要乡村的环境和人的改变,这些改变功夫在法外。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夏、商、周三代,并没有诽谤罪。那时候,“诽谤”二字,原是个褒义词,意指民众对于国家政事的自由议论。《吕氏春秋》、《淮南子》等著作中,都曾说到,远古的帝尧、帝舜时期,曾经在皇宫门口,竖起一根“诽谤之木”,木头上钉有一块横板,专供百姓在上面书写对国家政事缺失的意见。据汉儒郑玄之说,诽谤之木亦即后来皇宫门前的华表,亦即今日天安门前的华表,所以华表上仍有一块横板。儒家经典《国语》一书中的《周厉王杀人止谤》一文,也明确地认为,百姓诽谤天子周厉王,即对周厉王的政事提出批评,是一种合法的权利,周厉王把诽谤自己的人杀掉,是…  相似文献   

7.
《汉书·刑法志》《晋书·刑法志》《魏书·刑罚志》《隋书·刑法志》既勾勒出秦汉直至隋代这一历史阶段法律发展的宏观景象,又记载了当时法律实践的诸多细节.秦尊法家、汉承秦制后,已经建立起形式法律观.西汉中期以降,儒家法律思想的主导地位逐渐确立,实质法律观逐渐形成.自汉末至晋隋时期,法律儒家化不断加深,由此建立起系统的儒家式君...  相似文献   

8.
《论语》杂志的思想资源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平社和《语丝》,该刊承载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政治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具有明显的政治维度。《论语》坚守知识分子的独立身份和政治上的中间立场,将政治批评和幽默话语结合起来,获得了较大的自由批评空间。同时,它充分发挥自身作为公共论坛在汇聚意见、形成舆论上的优势,鼓动公众对各种政治问题展开讨论。《论语》在政治批评上的诸种努力,促进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公共领域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正> 太史公在《史记》中特作循吏列传》,这对于研究司马迁的政治法律思想,具有莫大的价值。但是,这不是我们本文的题旨。什么是“循吏”呢?《史记》“索隐”释之云:“谓本法循理之吏也”。太史公在《循支列传》开篇有语略云:“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可见,执法之吏,对于国家之治乱,至为重要。一个国家的“法治”状况如何,不仅仅在乎其写在文本上的法律条文如何,更在于这种体现统治阶级“导民”意志与政策的法律条文是否在实际生活中被严格地遵循。虽  相似文献   

10.
张明 《政府法制》2014,(21):59-59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组《关于开展“十送”服务活动的通知》精神,充分发挥县城学校教育资源优势,推动城乡合作,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山西省应县教育局以“教育下乡送希望”为活动载体,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使基层学校受到实惠,使党员干部受到教育,使教育实践活动扎根基层,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1.
王涛 《法制与社会》2010,(24):288-288
孝是儒家伦理道德观的核心内容,汉代统治者提倡以"孝"为本,"以孝治天下",使得原本只是一种道德规范上升为国家法律和公共政策,"孝道"的推行逐渐形成了汉代独特的孝治文化。汉代的"孝道"贯穿于其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于家族法中的体现尤为明显和突出。本文主要依据《汉书》、《后汉书》等基本史料,以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汉代的孝与法律的融合过程、特点,汉代法制中的孝及其实施状况和后果作了一番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12.
提起诗人丁芒,广大读者也许并不陌生,他从五十年代初期就开始发表诗作。一九五七年出版第一个抒情诗集《欢乐的阳光》(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到一九八一年出版《怀念》(解放军文艺社),这期间,他发表了近万行各类抒情诗。他的诗作见于国内数十种大小刊物。这当中既有政治抒情诗,也有风物抒情诗,还有别具一格的怀古诗。在诗歌艺术上,他坚持不懈地进行着探索,刻意寻求着一条具有“中国风格和韵味”的诗歌道路,是一个颇有成就的中年诗人。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系统普遍承认儒家的"六经"为其原典,研究法律文化应遵循其原典精神实质。武帝独尊儒术,将"五经"入学官,从此经学成为儒家的专学,五经的原典精神也就成为儒家的理论,经学思想同时成为立法的指导思想;汉儒又用经义决断疑狱,经学与法律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法系的原典。这种原典文化与刑律的完满结合由《唐律疏议》的编纂而完成。中国古代法典之所以具有如此高的水准,与参与立法者都是当时最具实力的"通识之士"、由硕儒编修有着直接关系。中国自古以来极为重视法典的修纂,其宗旨并不在于个别法条的轻重缓急,更在乎整体法典所内涵的原典精神。  相似文献   

14.
西汉的《春秋》决狱及其历史地位华友根西汉时期,由于独尊儒术.表彰《六经》,故《六经》及《论语》、《孝经》的儒家经义,是人们政治、社会活动的指南与准则,所以经义不仅可以断事,也可以用来断案和决狱.这一方面是由于当时以礼义为主要内容的儒家经义高于一切。另...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附志:这是我们应邀为蔡定剑教授主编的《走向宪政》一书撰写的序言。当时他患癌症已到晚期,同仁们有意赶在他临走前能看到经他最后一次极力促成和主持召开"中国宪政前景论坛"的成果,我们也有意在序言中简要回顾和赞扬了他毕生锲而不舍为宪政鼓呼的精神和杰出成就,并献诗一首,为他送  相似文献   

16.
赵秀梅 《法治纵横》2014,(15):61-61
近日,木垒县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针对牧区乡镇草场征地补偿、以奖代补等群体上访纠纷问题进行专项普法依法治理,成立宣讲团,开展送法、送政策下乡进村为民服务法律宣传活动。此次活动抽调了检察院等部门深入大石头、博斯坦等乡镇分别就《民法》《农村土地承包法》《草原法》《新信访条例》预防职务犯罪及草场奖补退牧还草等法律知识和惠民政策,用少数民族语言在各乡镇党员干部及广大牧民群众进行了广泛的宣讲。  相似文献   

17.
朱腾 《研究生法学》2007,22(6):123-128
《论语》是儒家的原创性经典,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儒家学者的修身制定了一种可以遵循的范式,而且在于为儒家的政治提供形而上的根据。从这一角度立论,对《论语》所提倡的“仁”的意义也许就应当作多层次的思考。它不以德行的提升为唯一鹄的,其理想更进至儒家王道政治的实现。恰当地说,《论语》的法律思想建基于“仁”的需求之上。当然,笔者的论述只能是为研究《论语》提供一种法律的视角,而这种研究也不可能是终极的,或许探讨本身就是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苏力先生的《送法下乡》一书引起了中国法学界关于中国法制建设以及法学研究走向的大讨论。他在书中讨论了基层司法和陪审委员会制度,提出中国的法制化进程需要大规模的基层司法建设这一观点,他力图以经验事实为基础,来回答为什么司法、为什么送法下乡,为什么以解决纠纷为核心等问题,但他不自觉将中国的现代法治进程理解为"从了解规则到解决纠纷"的实用主义技巧,认为中国司法建设需要同情式的理解地方知识。其论证过程中逻辑上的疏漏和理论视角局限使其做出的推论并不完全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9.
春秋决狱     
所谓“春秋决狱”,是指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的、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解读汉律,作为判案根据的司法活动,其时《诗》、《书》、《易》、《礼》也被用于司法,又称“经义决狱”。《春秋》原是孔子编纂的鲁国编年史,记述了自周平王东迁以后鲁国以及其他周边诸侯国的史实。在这本史书中,孔子借叙述历史之机阐发了自己的各种政治、伦理及哲学观点。因此《春秋》遂被后世儒生奉为经典著作,《史记·太史公自序》说,《春秋》一书是“礼义之大宗”。书中的许多观点也被当作不可怀疑的儒家经典而被代代遵循。怎样用儒家经义解释汉…  相似文献   

20.
司法一线     
1月12日至13日,淮阴市送法下乡服务队在市司法局副局长孟繁戬同志的带领下,奔赴涟水县岔庙乡和淮安市溪河镇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受到农村广大群众普遍欢迎。 服务队不仅为两乡干部群众赠送了《邓小平论民主与法制建设》、《刑法》、《税法》、《电力法》、《计划生育条例》、《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等法律书籍6000多本,散发了江泽民同志《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讲话和《中共淮阴市委关于推进依法治市的决定》等宣传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