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突发公共事件对社会具有严重危害,公安机关的职责是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因此必须建立起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与应急机制,以防范和应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把突发公共事件对社会的影响和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社会治安形势日趋严峻,严重暴力犯罪不断出现,暴力抗法日益加剧。面对国内外不安定因素的新动向,公安机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日益艰巨繁重,党和人民对公安机关的执行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年来,公安机关战斗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第一线,时刻处于执法办案、打击违法犯罪、应急处突、反恐维稳的实战状态。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九五”期间,国家科委第一次将“3S”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列为科技攻关重中之重项目。这一重大举措为我国“3S”技术的深入研究与应用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并在世界上引起广泛关注。“3S”技术对各级公安机关建立集中、高效、快捷的应急指挥机制、提高公安机关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打击来自国际国内的各种恐怖暴力犯罪、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保障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边境群体性事件受政治、经济、民族、地域等因素影响,具有区别于一般性群体性事件的特性。在其应急管理中较一般群体性事件凸显出了预警信息收集困难、应急反应时间紧迫、应急处置复杂等多种特征。公安边防派出所是维护边境地区安全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其为主体研究边境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对于促进边境地区的和谐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公安边防派出所在应急处置边境群体性事件过程中还存在着预警机制滞后、协调机制不健全以及法制建设不完善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通过强化群众基础、加强部门配合,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法制等一系列方法措施提高应急处置边境群体性事件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维护边境地区的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5.
加强应急管理,是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和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针对极端气候环境和日益显现的社会深层次矛盾,沈阳市委、市政府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做好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物资和技术准备,加强预警预测、预案管理、信息平台和应急救援等应急体系建设,有效预防和减少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在处置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深入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能力,本期编发一组市政府应急办近期组织的相关研究文章,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群众》2020,(8):13-1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江苏省公安机关紧紧围绕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开展工作,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问题导向,不断做优应急指挥体系、做精应急运行机制、做强应急手段支撑、做实应急基础保障,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升防范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水平,全力维护全省社会大局持续平安稳定。  相似文献   

7.
受法律法规匮乏、监管力量分散、行业管理薄弱等因素影响,影子银行违法违规问题凸显,引发经济犯罪和暴力犯罪,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在完善立法的同时,公安机关等职能部门应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的工作方针,健全完善监测预警、侦查打击、维稳处置、法制教育等实战运作机制,切实维护金融秩序。  相似文献   

8.
受法律法规匮乏、监管力量分散、行业管理薄弱等因素影响,影子银行违法违规问题凸显,引发经济犯罪和暴力犯罪,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在完善立法的同时,公安机关等职能部门应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的工作方针,健全完善监测预警、侦查打击、维稳处置、法制教育等实战运作机制,切实维护金融秩序。  相似文献   

9.
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就是在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进而形成一种社会秩序和安全机制,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维护法治的权威,保障人民的安全、幸福及其对国家和执政党的认同感和满意度,提升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和政府的公信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高速转型,社会问题也呈浓缩式绽放,强化了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的紧迫性。应以民意为导向,通过服务型公安机关的构建来实现公安机关社会管理的完善和创新。  相似文献   

10.
古人云,"风起于青萍之末"。加快建立社会预警和应急机制,及时预防和化解各类不稳定因素,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一项迫在眉睫的重大政治任务。建立和完善社会预警机制,对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群众利益、促进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暴力犯罪的数量不断增多,给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监内押犯中暴力型罪犯所占的比例日趋加大,已成为影响监管安全的主要隐患。加强对暴力型罪犯改造特点及对策的研究,对提高改造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作为流动人口的特殊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的一些人给城市带来了一定的违法犯罪问题,影响了城市社会的安定团结。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违法犯罪既不完全同于少数民族违法犯罪,也不完全同于流动人口违法犯罪,而是兼具二者的特点。基于对兰州市的实地调查,可概括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违法犯罪具有区域集中、以侵财型为主、手段暴力化、共同犯罪与团伙犯罪较多、多次作案与连续作案并存、女性犯罪时有发生、犯罪低龄化以及毒品违法犯罪猖獗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暴力犯罪已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犯罪现象。文章通过详述美国孟菲斯警察局"反青少年暴力犯罪计划"的几项具体措施及其获得的诸多成效,旨在为我国预防和惩治青少年暴力犯罪提供新思路和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14.
2006年我国明确提出了要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表现了我国对刑事领域犯罪的态度,对于严重危害社会的暴力性刑事犯罪要严厉打击,以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另外又要充分重视依法从宽的一面,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减少社会对抗。如何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更好地进行研究,使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运用达到最佳的效果,从而实现对人权的有效保护,使这一政策达到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确已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由精神障碍者实施的暴力犯罪的数量持续上升,对社会的危害日趋严重。精神障碍者之所以实施暴力犯罪,主要是由于三方面的原因:自身的病理原因、法律规定的不完善以及社会因素的作用。与精神正常的行为人相比,精神障碍者实施的暴力犯罪在作案对象、作案的时间地点方式、犯罪后的表现和犯罪动机等方面有其特殊性。针对其原因和特点,笔者认为应该从维护其合法权益、完善立法和预防等方面做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6.
略论刑事受害人补偿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暴力犯罪处于高发态势,给被害人及其家庭造成惨痛损失。由于大多数加害人经济状况差,赔偿很难实现,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被害人家庭生活陷入严重困境:被害人及其家属不满和报复情绪严重,持续上访,给社会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导致民众对司法机关的不信任等等。“少杀慎杀”思想的逐步确立以及死刑复核权的回收,使对受害人进行经济上的补偿和心理上的安慰愈加重要。在私人赔偿无法实现、社会捐助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国家应该承担起对刑事受害人的补偿责任。  相似文献   

17.
我国新刑法在规定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的同时,又增加了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可实行无限防卫。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认定正当防卫、防卫过当和无限防卫是关系到能否鼓励人们同犯罪作斗争、弘扬正气、惩罚犯罪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与传统暴力犯罪相比,严重暴力犯罪已经危害公共安全,这是其本质特征。文章从"暴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突发公共事件"、"恐怖袭击事件"等易混淆的概念入手,从认识层面理清各自内涵属性,提出应从行为手段与危害公共安全二者的结合来界定突发事件的性质,认为是否内含"人为恶意破坏、危害公共安全"要素是严重暴力犯罪与一般暴力犯罪的根本差别。严重暴力犯罪案件作为突发事件中性质最为严重的一种,其发生、发展的控制不能寄刑罚手段一途,须动用特别手段紧急处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 ,我国的暴力犯罪呈上升趋势 ,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类案件就是变态杀人案件。对变态杀人案件的特点进行分析 ,是侦破此类案件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20.
毒品不仅对人的身体具有极大的危害性,而且严重腐蚀社会的肌体,是社会的一大公害。毒品犯罪,既破坏社会风气,又诱发其他犯罪活动,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加大了对毒品犯罪的打击力度,针对日趋突出的毒品犯罪,我国新刑法对毒品犯罪做出了专节规定,并规定了比较严厉的法定刑。本文结合司法实践,阐述了我国毒品犯罪的现状,分析了毒品犯罪的成因,并就打击毒品犯罪的工作对策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