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棘球绦虫的生活史涉及两个哺乳动物宿主:成虫寄生在犬属动物肠道内,引起棘球绦虫病;中绦期幼虫在草食和杂食动物体内发育,致棘球蚴病。细粒棘球绦虫的中间宿主相当广泛,人、黄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骆驼、鹿、猪、马等都可感染。棘球蚴病不仅给畜牧业生产造成损失,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2.
家畜伪狂犬病自1946年国内首次报道后,近40年来,相继又有猪、绵羊、山羊、黄牛、水牛、骡、狗、猫、奶牛、鹿等多种动物发病的报告。而我省仅有绵羊发生疑似伪狂犬病的报告(肖格波1965)于1984年3~6月,我省立北县发生耕牛伪狂犬病,作者重点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多种动物人工感染试验,病毒分离培养及电镜观察。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流行病学情况  相似文献   

3.
日本血吸虫尾蚴侵入哺乳类动物寄生,宿主即出现免疫反应,以维持机体的健康和完整性。但由于哺乳动物之间种别的不同,在长期进化中发生不同能力的防御感染和维护身体完整性的免疫反应,因此血吸虫在哺乳动物体内寿命的长短,应以宿主免疫反应的强弱为归依。前人已观测到水牛免疫力与黄牛不同,受感染的水牛有很早的自愈期(约21个月),而黄牛体内血吸虫寄生的时间比水牛长得多,可是还缺少文献记述。我所于1979年开始关于黄牛体内日本血吸虫寄生的生命力,在临界虫数的条件下,作了多年的观察,已取得可靠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棘球蚴病是细粒棘球绦虫的中绦期,即棘球蚴寄生于绵羊、山羊、黄牛、水牛、骆驼、猪、马等家畜和多种野生动物及人的肝、肺及其他器官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俗称包虫病。棘球绦虫的成虫寄生于犬、狼、狐等肉食动物的小肠内,成熟的孕卵节片随终末宿主的粪便排出体外,其中...  相似文献   

5.
棘球蚴(Echinococcus)是细粒棘球绦虫(E.granulosus)的幼虫,可寄生在绵羊、山羊、黄牛、水牛、骆驼、猪、马等家畜及多种野生哺乳动物和人的肝脏、肺脏以及其它各种器官。在以往的文献资料上尚无有关禽类寄生棘球蚴病的报道。1981年9月,我们在山东省兖州地区的一群麻鸭中发现棘球蚴病一例,现将情况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6.
动物日本血吸虫感染强度是显示日本血吸虫病疫情和对环境污染状况的重要指数,也是选择治疗方式的主要依据。建立感染强度测定方法,可以为日本血吸虫病的防治和疫情监测提供技术和方法。由于日本血吸虫宿主动物繁多,既有各种家畜也有野生动物,其中间宿主又为两栖生活的...  相似文献   

7.
由我国著名的寄生虫学家孔繁瑶教授作序、蒋金书教授和邬捷研究员审校,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寄生虫学家蒋学良、周婉丽研究员主编的《四川畜禽寄生虫志》一书,已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出版。该书系以1982~1987年四川省畜禽寄生虫区系调查的资料为基础,并融合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有关四川省畜禽寄生虫调查研究资料编著而成。全书分线虫、吸虫、绦虫、棘头虫、原虫、蛛形虫、昆虫 7 篇,记述了四川省猪、水牛、黄牛、牦牛、犏牛、山羊、绵羊、马、驴、骡、犬、猫、兔、鸡、鸭、鹅等16种畜禽的内外寄生虫共422种。其中建立的新种14种,国内新记…  相似文献   

8.
由我国著名的寄生虫学家孔繁瑶教授作序、蒋金书教授和邬捷研究员审校,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寄生虫学家蒋学良、周婉丽研究员主编的《四川畜禽寄生虫志》一书,已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出版。该书系以1982~1987年四川省畜禽寄生虫区系调查的资料为基础,并融合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有关四川省畜禽寄生虫调查研究资料编著而成。全书分线虫、吸虫、绦虫、棘头虫、原虫、蛛形虫、昆虫7篇,记述了四川省猪、水牛、黄牛、牦牛、犏牛、山羊、绵羊、马、驴、骡、犬、猫、兔、鸡、鸭、鹅等16种畜禽的内外寄生虫共422种。其中建立的新种14种,国内新记录…  相似文献   

9.
肝片吸虫病是危害家畜严重的一种寄生虫病,我省的马、黄牛、水牛、猪、绵羊、山羊、家兔、家猫都能感染本病,除此外,尚有人体和斑毛麂(Muntidcus reevesi Ogilby)感染的记载。由于肝片吸虫病在家畜中广泛流行,使农牧生产受到重大经济损失。为了进一步控制肝片吸虫病的发生和流行,对一些新近的化学驱虫药剂进行进一步试验,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日本血吸虫基因重组抗原LHD-Sj23/pGEX、可溶性虫卵抗原(soluble egg antigen,SEA)及SEA经Sephadex G-200柱层析分离后得到的第一峰SEA1作为诊断抗原,应用ELISA检测人工感染日本血吸虫绵羊血清及自然感染日本血吸虫水牛血清。结果显示,三种抗原用于检测人工感染日本血吸虫绵羊血清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88.79%、98.15%、100%,阴性符合率均为100%;自然感染日本血吸虫水牛血清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80%、80%、84%,阴性符合率分别为88.9%、93.3%、91.1%;三种抗原与伊氏锥虫病牛血清无交叉反应;检测感染日本血吸虫不同时间绵羊血清,发现感染6周后均被检出针对这三种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且SEA及SEA1在感染4周后即可检出特异性抗体。三种抗原的诊断效果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本文叙述了2·4-二甲苯胺噻唑对黄牛、水牛、驴及个别马、骡、羊、犬的药效反应及部分使用效果,认为该药具有较好的镇静、肌松、镇痛和麻醉作用,具备2·6-二甲苯胺噻嗪(Rompun)的使用特点,其用法和用量也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江陵县湖滩地区牛日本血吸虫病流行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湖北省江陵县5个行政村的水牛和黄牛,用血清学诊断法、饱和盐水漂浮虫卵法、顶管毛蚴孵化法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情况,并采用抽样法对调查村所属的湖滩钉螺分布情况进行了检查。结果,牛日本血吸虫病血清抗体检查阳性率为17.92%,饱和盐水漂浮虫卵法检查阳性率为19.46%,粪便毛蚴孵化法检查阳性率为16.04%,5个村湖滩钉螺的平均密度为0.445只/m2。结果显示,该县日本血吸虫病流行严重。  相似文献   

13.
1970年以来,在人群的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为了探明传染源的问题,在全省17个地、州、市的范围内,对猪、黄牛、水牛、牦牛、山羊、绵羊、狗、骡、马等9种牲畜采集肾,尿检材16348份,血清1047份,进行了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培养分离、鉴定和抗体群测定,获得了一些阳性资料,为我省家畜免疫、预防人群感染提供科学依据。 材料与方法 (一)钩体菌株分离 宰杀的牲畜取两侧或一侧肾皮质小块,接种于2支柯氏培养基内;活牲畜取中段尿,接种1~2滴,为减少污染,作三管连续稀释培养。每5~7天镜检1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们在进行畜禽寄生蠕虫区系调查中,发现在德宏州、西双版纳州的黄牛体内寄生一种血吸虫,经鉴定确为牛血吸虫(Schistosoma bovis Sonsino,1876),系国内首次记录。 据文献记载,牛血吸虫主要寄生在牛、羊的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中,有时也寄生在马、骆驼和其他哺乳动物,偶然亦可寄生于人体内。牛血吸虫主要分布在南非、埃及、意大利、印度、马来亚和印度支那等地,有的地区牛感染牛血吸虫十分严重,如在南罗德西亚有69%的牛只寄生牛血吸虫(Condy,1960)。牛和其他哺乳动物感染牛血吸虫病的临床衷现和病理变化,与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寄生所引起的病变很相似。  相似文献   

15.
检测T、B淋巴细胞,以往多采用玫瑰花环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荧光标记以及电镜观察等方法。自Mueller(1975)、Ranki(1976)以α-醋酸萘酯酶(ANAE)的反应产物作为T淋巴细胞的标记以来,国内外学者已用酸性非特异性酯酶染色法测定了马、骡、牛、羊、猪、鸡等家畜外周血液T淋巴细胞值。但尚未见有关青海高原马、骡、驴T淋巴细胞值的报道,因此,我们于1989~1990年对青海省湟中县田家寨乡的健康马、骡、驴T淋巴细胞值进行了测定。(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选择临床健康马52匹,骡74头,驴60头。其中母马40匹,骟马12匹;1~5岁  相似文献   

16.
口蹄疫病毒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 ,世界各国对口蹄疫 (FMD)防制十分重视 ,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但近年来 ,本病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频繁暴发流行 ,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1 口蹄疫病毒和口蹄疫FMD是由口蹄疫病毒 (FMDV)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疫病 ,被国际兽疫局列为A类动物传染病之首。易感动物包括牛、水牛、绵羊、山羊、骆驼和猪等 2 0个科的 70多种家养和野生哺乳动物。猪和牛的临床表现最严重 (也有猪发病而牛不发病 ) ,羊只表现亚临床感染。在自然状态下FMDV可经消化道感染 ,经呼吸道感染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数个感染性病毒颗粒即…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研究日本血吸虫在水牛体内的存活情况,粪便排卵变化和自愈现象,揭示水牛日本血吸虫病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为现场查病、治病和防病提供依据,我们接受了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下达的任务,于1979年12月开始进行本项研究,至今  相似文献   

18.
口蹄疫     
(一)病的概要和发生状况 口蹄疫在家畜传染病中是感受性最高、最易传播的疫病之一。自然宿主包括牛、猪、绵羊、山羊等主要家畜在内的偶蹄动物有三十种以上,其生态是多样的。病毒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air-borne),对宿主动物可引起全身性感染,在突然发高烧的同时,在口、蹄、乳房周围等处发生水泡性病变,可见到明显的流涎和跛行。水泡迅即破裂,广泛出现烂斑,很快转向康复。但也有因细菌继发感染使病情恶化恢复很慢的情  相似文献   

19.
Taylor等(1976)的研究证明,用同种血吸虫辐照尾蚴或辐照童虫免疫接种绵羊,可使其对梅氏血吸虫(S.mat-theei)产生抵抗力。该作者等1979年用同种辐照童虫苗免疫接种绵羊,证明后者对牛血吸虫(S.bovis)也能产生抵抗力。Bick-le等(1979)应用同种和异种辐照致弱童虫免疫绵羊对抗梅氏血吸虫和牛血吸虫进一步作了试验观察。但直到1985年James等才首先应用冷冻辐照致弱童虫苗免疫接种绵羊预防牛血吸虫。关于绵羊日本血吸虫病方面,尚未见到有关免疫预防的报道。绵羊是日本血吸虫的易感动物之一。在我国人畜共患血吸虫病的传播方面,绵羊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为了应用日本血吸虫冷冻童虫苗进行家畜血吸  相似文献   

20.
抗独特型抗体预防绵羊日本血吸虫病试验林矫矫,田锷,叶萍,施福恢,付志强,石耀军,林邦发,陈永军,张正达,钱承贵,汪英华,顾忠娥,沈纬,郑晓东,朱炳辉(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200232)关于独特型免疫网络在曼氏血吸虫方面的研究,国外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