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农十三师红山农场一连,流行这样一句广告语:"想赚钱搞养殖,要技术找巧克曼。"这里所说的哈萨克族职工巧克曼·阿吾汗是红山农场一连的养殖大户。  相似文献   

2.
5月1日,六十六团园艺场哈萨克族职工卡吉木汗和阿恒两人带着礼品来到回族青年马利军家,拉着马利军的手,激动地连声说:“谢谢你,谢谢你救了我们两家的孩子。” 4月27日下午9点钟左右,8岁的哈萨克族儿童阿衣登·卡吉木汗和同岁的哈萨克族同伴,正在六十六团人民渠与二支渠交界处玩耍,不慎掉入渠中,湍急的渠水将两个小男孩冲得时沉时现,片刻间就冲出了近百米。正在渠系下游放羊的回族青  相似文献   

3.
阿牙孜·卡尔拜是十三师红山农场六连哈萨克族职工,中共党员。10多年前阿牙孜·卡尔拜是连队的贫困户,10年中在农场优惠政策的鼓励和连队领导的带动帮助下,阿牙孜·卡尔拜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由贫困户步入了富裕户的行列,被当地职工群众传为佳话。阿牙孜·卡尔拜刚开始种地时,由于自己种地没有经验,虽然辛辛苦苦拼命地干,还是挣不上多少钱,反而倒挂账,到2000年阿牙孜·卡尔拜已累计挂账1.6万元。"穷则思变",从那时起,他下定  相似文献   

4.
“女儿是靠庭院养殖,跨进大学门槛的。” “我们是在团领导的关心帮助下,饭桌上才飘出了奶香!” 八十五团哈萨克族教师托汗,不断把这些话挂在嘴上。他说:“目前,爱人放养40只羊,饲养一头奶牛,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我教书也不分心了。”  相似文献   

5.
在一师四团的柏油路上,64岁的吐尼·沙汗满头大汗地推着三轮车行进在通往团部的道路上,车上90高龄的老伴苏生贵爱怜地从衣兜中掏出面纸,敦促老伴擦汗歇息. 15年前,年轻漂亮的吐尼·沙汗外出打工,遭遇了丈夫触电身亡的厄运,无奈地她辗转来到一师四团打工,结识了刚刚失去老伴的汉族离休干部苏生贵.虽然是两个民族,可失去爱人的相同遭遇却让他们在生活中成了有许多共同语言的朋友.一天,在地中干农活中途回家拿水的吐尼·沙汗发现苏生贵表情不对劲."我过去一问,原来他患有心脏病,难受,但大忙季节又不想去医院,我就赶紧按连队卫生员的吩咐,买来药给他吃上."由于苏生贵办事公道,对人又热情,吐尼·沙汗和随行的打工者渐渐成了苏生贵家里的常客,但吐尼·沙汗发现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吃饭很随意,常常是一杯开水、两个馍或是一碗剩饭就对付一顿.  相似文献   

6.
<正>6月2日,在八师一四三团十九连哈萨克职工努尔兰的果园里,藏族职工阿英得给努尔兰讲解管理葡萄知识。三连哈萨克族职工达力肯激动地说,我们哈萨克族以游牧为生,不太会种地、种菜,是汉族邻居们上门积极主动传授技术,才有了今年的好收成。他感慨地说:"我们各民族生活在一起,都是一家人,民族团结,是致富的基础。"在这个团,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一四三团31556名各民族成员之间亲如一家,建设着美好家园,谱写了一曲曲动  相似文献   

7.
扶贫帮困     
红山农场为特困群众构筑低保防线 农十三师红山化工厂职工马建设其妻为弱智,还有一个残疾孩子。去年初又遭遇一场火灾,给这个贫困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红山农场党委了解他家情况后,将其纳入低保范围,这对他家来说真是雪中送炭。从该场民政部门同志手中接过《低保金领取证》的马建设激动得一个劲地说:“谢谢!谢谢!”  相似文献   

8.
<正>铁木尔汗,是四师电力公司七十六团分公司一名哈萨克族电工,现年59岁,共产党员。30年如一日奋战在团场的电力事业上,是分公司唯一的民族电工。他自进入电力公司第一天开始,就以优质服务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虚心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组织观念,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七十六团电力分公司的各项工作取得优异成绩作出了不懈努力,为公司的民族团结进步事  相似文献   

9.
情系北塔山     
<正>从黄浦江畔的霓虹灯下,到天山脚下的北塔山牧场;从大都市的一名中学生,到西北边陲的军垦战士;从16岁的懵懂少年,到60岁的花甲之年……李梦桃的人生,可以说是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始的,他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是在北塔山牧场度过的——在这里,他找到了生命的真谛、他理解了生活的意义、他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他和边疆各族人民相濡以沫、情同手足地工作生活了47年,他被哈萨克族职工群众称为"哈萨克的佳克斯乌路"  相似文献   

10.
故土情深     
八十八团四连哈萨克族职工乌拉别克怎么也没想到,仅两年时间,就告别了穷困潦倒的日子。他激动地对笔者说:“这两年多亏了连队领导……” 15年前,乌拉别克因触犯法律而入狱,期满后,回到生养他的八十八团。当时,他矛盾极  相似文献   

11.
<正>“世界上走路最多的是哈萨克民族,世界上搬家最多的是哈萨克民族……”这是一段哈萨克族的诗,真实反映了哈萨克族牧民的迁徙艰辛!对于哈萨克牧民来说,每一次转场,都是一次浩大的惊险旅途;每一次转场,都是一次生命的洗礼;每一次迁徙,都是一次义无反顾的生命之旅。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亲眼见证和记录了哈萨克族原生态大迁徙的震撼一幕,这难得的机遇已深深烙印记忆……阿勒泰地区是新疆的四大牧区之一,每年,这里的哈萨克族牧民都会赶着牛羊北上南下进行四季转场,追逐广袲而丰硕的草场,千里纵横、浩浩荡荡、蔚为壮观,已成为新疆阿勒泰一道规模宏大的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12.
<正>"真是太感谢你了,兄弟,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我一定要让孩子永远记得你,长大以后报答你。""不用,不用,孩子还小别跟他们说这些。"这段对话的两个人,一个是朝阳新区管委会城建监察大队哈萨克族干部叶尔兰·毛列提汗,一个是新华路社区河滩小区居民玛依古丽。要说起他们的故事,得追溯到2013年初。叶尔兰是朝阳新区管委会唯一的一名少数民族干部,一天,他入户走访居民时发现河滩小区有一名独  相似文献   

13.
哈萨克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原居住在新疆阿尔泰山一带。解放前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对哈萨克族人民施行血腥镇压,一些哈萨克族群众避居在甘青新三省交界的深山里。1952年夏季,政府将流散的哈萨克族部落安置在昆仑山以北的格尔木地区。关于这段历史,在史料中是这样记载的:解放前,外蒙古革命团来到曹汉之(新疆地名)的伊斯兰教大圣会,阿訇被外蒙古军队逮捕,哈萨克族认为(此事件)是“灭族灭教”,于是杀死外蒙革命干部3人,蒙军派了800军队追击,使哈萨克族人有所伤亡,从此,(哈族群众)就逃跑了。  相似文献   

14.
“王主席是我们少数民族的‘娘家人’。是他帮我过上了好日子。”天富东热电厂的哈萨克族青工阿托汉逢人就竖起大拇指。 王德兴在东热电厂当工会主席已有多年,他常说“工会要有  相似文献   

15.
在农四师七十八团距团部40公里以外的畜牧营有这样一位哈萨克族妇女,她勤劳朴实能干,在当地深受各族群众称道,她用一双智慧的巧手绣出了一片新生活。 今年48岁的吾拉汗,是该团畜牧营营部的一名哈萨克族女炊事员,在这里工作的汉族干部、职工都亲切地称她为“大师傅”。吾拉汗是一位心灵手巧的人,从小就学会了少数民族刺绣这门手艺,在工作之余,有了空闲时间,她就拿起绣花针干了起来。每年夏季该团库西台草原上都开满了不知名的野花,她把自己十分喜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文化变迁是不可避免的,是任何时代都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新疆伊犁一个哈萨克族村落——查干布拉克村的社会文化变迁的个案分析,描述了新疆哈萨克族从游牧到定居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变迁,探究与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文化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哈萨克族的地方性生存智慧和文化适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农四师六十七团每年不定期地举办种植、养殖、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班,使女职工们掌握了更多的种植、养殖技术,使全团女职工的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她们依靠科技这把"金钥匙",打开了致富的大门。七连哈萨克族女职工库力木汗受助于"幸福工程",养殖了30只扶贫羊,通过几年的努力,家中盖起了新房;三连女职工高燕经常到连队的职工书屋借阅棉花栽培管理  相似文献   

18.
<正>在兵团农四师七十八团团部以南80多公里、海拔3700米以上的深山老林里,居住着一位年轻的哈萨克族看点人,他的家被过往牧民亲切地称为高山上的"兵站",他本人被牧民称为转场安全的"保护神"。18年来,他顶风冒雪、踏雪开  相似文献   

19.
在长期的繁衍过程中,哈萨克族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内蕴的民间调解机制,成为增强哈萨克族民族团结的一条纽带,维系了哈萨克族社会的稳定,至今在哈萨克族聚居区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展现了农村哈萨克族传统自在的存在方式,揭示了他们民间调解的合理与不足。  相似文献   

20.
张贵华 《世纪桥》2012,(7):153-154
本文首先探讨了跨界民族这一概念在学术上的界定;对新疆哈萨克族跨界民族的形成作了一个简单的概述;最后对有关哈萨克斯坦政府的民族政策对新疆哈萨克族跨界民族问题的影响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