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公职人员是指具有国家公职身份或其他从事公职事务的人员。职务犯罪是指公职人员在从事公务活动中 ,违反职责 ,故意或过失地实施严重危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职务犯罪是一种严重的渎职行为 ,是腐败现象的集中体现。它不仅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 ,危害国家的政治经济管理秩序 ,也危害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 ,是一种多方面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类型。因此 ,预防和治理职务犯罪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就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心理表现、主要原因及预防和遏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主要措施谈点个人的浅见。一、公职人员实施职务犯罪的…  相似文献   

2.
职务犯罪主体的组成呈现出集团化倾向,具体表现为国家公职人员互相勾结、国家公职人员与社会不良人员勾结、国家公职人员与家属、亲戚勾结作案三种形式。此现象的成因与以下因素有关:传统文化中重私德、轻公德观念的影响,实施职务犯罪的技术难度要求,职务犯罪主体对自身的心理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的扭曲满足,已形成的职务犯罪环境对其他公职人员的腐蚀作用。  相似文献   

3.
心理学视角下的职务犯罪与防范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国家公职人员走上犯罪道路的心理根源是现实社会环境的消极面和矛盾面。要根治公职人员职务犯罪行为,就必须改变现实社会的某些存在,使职务犯罪的心理形成失去生长的土壤和空间。  相似文献   

4.
当前职务犯罪的成因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职务犯罪的成因及根源,是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前提。预防职务犯罪应通过加强公职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强化法制建设;加强监督机制建设;建立和完善公职人员的福利制度;加强法制宣传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当前,职务犯罪已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罪案的恶性化,即数量急剧增加,涉案金额巨大,犯罪手段翻新,侦破难度增大;二是罪案的社会化,部分政府官员及司法、执法、经管部门的公职人员与社会上成分复杂的人员勾结起来,实行职务犯罪;三是职务犯罪罪案的国际化。对于职务犯罪,需进一步依靠"德"的指导与"法治"的震慑,应重点强化犯罪预防的提前介入制度,着力推动根本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从而实现对职务犯罪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6.
职务犯罪是生长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上的一颗毒瘤,不仅严重侵犯了国家公职人员的廉洁性,还侵犯了公私财产的所有权,严重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的管理秩序。随着社会的进步,侦查手段不断的科技化,职务犯罪中的反侦查行为也随之出现了很多新特点。为了有效地识破职务犯罪分子的各种反侦查行为,提高此类案件侦查破案的效率,必须认真地研究职务犯罪...  相似文献   

7.
职务犯罪通俗的讲就是腐败,它是指国家公职人员滥用职权谋取私利,侵犯公共利益,腐蚀、破坏现存社会关系的行为;其本质特征是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主要表现是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经济犯罪和渎职侵权犯罪。突出抓好思想、制度和监督制约三个关键环节、着力构筑不想、不能、不敢三个机制,是从源头上预防职务犯罪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公安看守所监管人员的职务犯罪案件屡有发生,既损害了人民警察的形象,也破坏了看守所的正常管理秩序。诱发看守所职务犯罪的原因很多,既有体制层面的漏洞,也有工作机制层面的弊端及监管民警自身的问题。分析诱发看守所职务犯罪的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控对策,以期实现看守所职务犯罪的制度性约束和有效防控。  相似文献   

9.
当前检察权配置不足导致检察机关侦查监督乏力,审判活动监督弱化及公诉权赢弱,不能实现权力制衡和诉讼效益。应重新配置检察权,加强职务犯罪侦查权,实现对公职人员遵守法律状况的刚性监督;完善侦查监督权,实现权力制衡;实行强制侦查行为检察批准原则,保障公民法律安全。  相似文献   

10.
审判人员职务犯罪的新特点与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判人员的职务犯罪已严重危害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研究分析审判人员职务犯罪在新形势下的新特点,才能从根本上对审判人员职务犯罪行为的滋生和扩张加以有效控制,警示具有潜在心理的其他审判人员,健全和完善廉洁自律的法治体系。  相似文献   

11.
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职务犯罪是农村职务犯罪的主要形式。当前农村职务犯罪法律适用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农村基层组织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职务难以被认定、集体事务与公务难以有效区别等。从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范畴入手,总结农村职务犯罪在法律适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范围,准确划分公务及集体自治事务,区别侵占公共财产或集体财产的行为性质。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主流思想历来坚信人性本善,然而在职务犯罪中,对人性的过于信任,难免会让人陷入道德理想主义的泥潭,这不利于职务犯罪的惩治和预防。将性恶论的思想引入职务犯罪体系,一方面,可以促使监督者以看待犯罪嫌疑人的姿态来审视权力者,这有利于监督者加大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力度;另一方面,公职人员也会以权力的危险性来认识权力,这有利于公职人员在行使职权时提高警惕,时刻自我监督和自我内省。  相似文献   

13.
职务犯罪在行为人的主观状态、犯罪手段、社会危害性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性。职务犯罪不仅会削弱人们对公职人员的信任 ,降低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并且容易产生示范效应 ,导致恶性循环。因此 ,加强职务犯罪的预防和控制研究 ,无论在立法上还是在司法上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职务犯罪主体的界定——兼论足球“黑哨”的定罪处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务犯罪的主体在我国通常指国家工作人员.如何通过国内外关于职务犯罪主体的理论及其立法分析对职务犯罪主体从身份和行为两方面分别加以界定,是法学工作者面临的现实课题.将职务犯罪主体范围进一步明确化,将国家工作人员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加以严格区分,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5.
食品监管渎职行为从众多的公职人员渎职行为中分离出来,彰显了国家应对食品安全社会风险的决心;对食品监管渎职罪进行分类,有利于研究食品监管渎职罪的本质与特征;公共选择理论、监督过失理论和治吏从严的刑法理念从不同的纬度支撑着食品监管渎职罪的理论基底。食品监管渎职罪由于简单沿袭普通渎职罪的立法模式,存在法条设计过于简单,立法技术落后等诸多缺陷,因此有必要从立法技术、立法理念及法定刑设计等方面对该罪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6.
职务犯罪研究的新拓展——评王昌学主编的《职务犯罪特论》曹子丹侯国云所谓职务犯罪,泛指与国家公职人员职务有关的各种犯罪的总称,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犯罪。它不是刑法上按照同类客体划分的类罪名,而是从理论上对符合职务犯罪本质属性的各种犯罪所作的概括。因此...  相似文献   

17.
食品监管渎职罪和受贿罪都是国家公职人员实施的职务犯罪,按两罪并罚处理不仅能体现刑罚公平,也是罪责刑相适应的要求。此外,对负有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明知生产者和销售者制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或有毒有害的食品而提供帮助的,按相应的共同犯罪论处;同时应贯彻刑罚必然性与刑罚及时原则,重视罚金刑和没收财产刑的适用,强化刑罚的消极预防与积极预防的整体效果,以有效遏制食品安全犯罪。  相似文献   

18.
检察机关作为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在反腐败领域里正在充分发挥其先天优势,但同时也遇到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障碍。文章对检察机关反腐败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提出完善建议:如,在立法方面,要强化财产型与资格型的运用,并完善预防职务犯罪的相关法律;在实践层面,应提高打击职务犯罪的侦查水平,加强对职务犯罪的惩治力量,提高公职人员的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9.
略论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及根治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务犯罪产生的主要原因:权力是职务犯罪的前题;公职人员理想信念的错位、思想道德素质的滑坡是职务犯罪的根本原因;体制转型过程为职务犯罪提供了机会;社会分配不公是职务犯罪的心理动因;执法不严、监督疲软、打击不力让职务犯罪主体有恃无恐。根治职务犯罪的对策是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领导干部是重点。把追究责任提到议事日程,加大监督和打击力度,加快改革步伐,缩短体制转型过程,尽快实现改革目标,从深层次铲除职务犯罪的土壤和条件。  相似文献   

20.
当前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呈现出身份特殊、作案手段多样、涉及领域多元、社会危害扩大的特点。其根源在于资源的有限性导致经济的逐利性。而刑法等部门法的缺陷、社会监管的松弛、基层领导和监察的不力以及个人思想的蜕化也起到了辅助作用。因此,切断权力行使的经济利益链、构建完善的法律惩处机制、加强公务公开、创新基层领导及监察模式、提高村干部的思想意识是推动农村职务犯罪有效预防、惩处和监管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