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柏拉图的思想体系是由哲学和神学纵横交织而形成的一个整体,其思想体系中的"神"并不仅仅是早期希腊哲学风格的流脉余韵,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柏拉图刻意对"神"进行政治化改造的结果。由于其政治化哲学的不完备性,政治化的神不但在这个体系中获得了必要性,而且与政治化哲学形成了一种互补共生的存在状态,两者共同支撑起以政治之善为最高原则的理论大厦。  相似文献   

2.
罗兴刚 《理论月刊》2012,(10):33-36
柏拉图哲学是西方哲学的开端,不仅完成了世界的划分而且试图完成二分世界的弥合。柏拉图的理论深受赫拉克利特以及巴门尼德的居间路向的影响,他在自己的哲学中建构了分有说、通种论等理论。最为重要的是对真意见对知识的形成的作用的探究,从而形成一种关于爱欲的教诲。柏拉图从追问知识是什么到追问知识如何可能,完成了他哲学中的第三条道路的探究。  相似文献   

3.
马尔库塞创造性地将弗洛伊德的爱欲本质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理论相结合,建立了爱欲解放理论,但弗洛伊德偏爱用"性欲"一词,而马尔库塞则偏爱用"爱欲"一词。不同的用词不仅折射出了马尔库塞的精英主义立场,而且还标志着其理论重心的转向。对马尔库塞与弗洛伊德不同的用词倾向,国内学者虽有相关研究,但仍然不够深入和具体,没有注意到马尔库塞对弗洛伊德"爱欲"概念的改造经历了一个从精神分析心理学到哲学再到社会学的流变历程。马尔库塞偏爱用"爱欲"一词实是将弗洛伊德理论哲学化的结果,从哲学化的爱欲出发,马尔库塞构想了一种非压抑性文明的存在状态,并由此走向了审美乌托邦。  相似文献   

4.
节制在柏拉图德性论乃至其全部哲学中都非常重要,但这个问题至今未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柏拉图《理想国》中节制的重要功能在于导向美好的秩序。节制主要是通过其中"自我控制"和"服从统治"这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使个人灵魂、城邦达到和谐。柏拉图在其众多对话中都讨论过节制之德,而《理想国》中的节制学说则是其中最著名、最系统的总结,它主要包括护卫者的节制、"四主德"体系中的节制和哲学家的节制等方面。所有这些方面都是在"政治哲学与美好生活"的框架内展开的。柏拉图的节制学说对我们当下的现实生活仍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男人与女人,若建立单一的恋爱关系,那叫爱情;一个女人若与一群男人谈情,那是激情;一个男人若与一群女人说爱, 那是滥情。喜欢单恋的人痴情,朝三暮四的人薄情。女人若恋上喜欢周旋于一群女人间的男人,结果只会是苦情;男人若恋上喜欢周旋于一群男人间的女人,大抵逃不过绝情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神正论思想最早出现于《圣经》中,中世纪的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分别将柏拉图学说及亚里士多德哲学引入基督教教义,对神正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莱布尼茨在继承批判前人神正论思想的基础之上,用"前定和谐"和最好世界的理论解释恶的存在,多角度地论证上帝存在,全面系统提出了神正论学说。莱布尼茨的神正论对于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纠正当前消极悲观的社会心理和怨天尤人的生活态度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是欧洲哲学史上著名的哲学大师。这位雅典哲学家是西方圣哲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的最大代表。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家庭,二十岁投身子苏格拉底门下学习智慧,在苏格拉底被迫害至死后,他出亡海外,游历埃及和“大希腊”(即意大利南部及西西里岛)等地,博采各家之长,结识了毕达哥斯学派。大约在公元前387年左右,柏拉图回到雅典,在传奇英雄阿卡德米圣殿  相似文献   

8.
《爱,友谊,追求,爱情,婚姻》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丽丝·门罗的优秀短篇小说之一。她独具匠心的叙事技巧受到了文学评论家的广泛关注。从多元叙事的视角来看,该小说中采用了叙事聚焦的策略,在零聚焦叙述、内聚焦叙述和外聚焦叙述中灵活转变,又将三种叙事聚焦有机结合,互为辅助和补充,深刻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心理活动和人物的性格特征,将小说的情节一步步推向高潮,小说的主题"爱,友谊,追求,爱情,婚姻"也得到了深刻的阐释,为读者奉献了一场精美的文学盛宴。  相似文献   

9.
林志猛 《思想战线》2013,39(1):64-68
柏拉图笔下的立法者要求诗人正确作诗,表现德性完满之人和恰当的快乐,以制作出最好的音乐和法律序曲,劝谕不同类型的人追求善的生活。诗人与立法者之争的核心在于,诗人并不认识事物的本质,对人的自然本性和最重要的人类事务没有整全的知识,而真正的立法者能模仿最好的生活方式,构建体现最佳政制的"最真的悲剧"。诗人要正确地作诗,需要像真正的立法者那样关心美德和爱智慧。  相似文献   

10.
<正> 如果《巴黎圣母院》换个书名,比如叫《四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什么的,说不定就成了如今书店的畅销书了。雨果的这部小说在人物安排上确实不能不说是用心良苦的。小说通过副主教克罗德、诗人甘果瓦、畸形儿加西莫多以及侍卫长法比这四个男人对吉卜赛女郎爱斯梅哈尔达的“爱”,展观了这种四种人在爱情上表现上的真假善恶,并通过这四种爱的对比,界定了情欲、婚姻、爱情的美丑界限。侍卫长法比是爱斯梅哈尔达唯一心爱的人。法比虽然外表风流潇洒,英俊健美,如同太阳神一般,他爱美丽的爱斯梅哈尔达,但更爱表妹的“一笔诱人的嫁妆”,他口若蜜糖,却用同样的辞令向两个  相似文献   

11.
学界对《理想国》研究,无论从本体论角度关注"理念论",还是从政治哲学视角探讨"哲学与政治的张力",都遗忘了一个事实:柏拉图学园长达几百年研究数学的传统和柏拉图对现实政治的热忱关怀。那么《理想国》中"数学与政制"的奇特结合如何解读?本文试图审视"数学"在柏拉图理想城邦政制建构中的作用并提出具体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范航 《传承》2014,(6):120-122
从遥远的古希腊开始,先哲们已经开始歌颂爱神、探讨爱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系统的爱情观已经在柏拉图的著作中被阐述得淋漓尽致。在韩国偶像剧中,爱情主题所追求的人格魅力、情感含蓄美、人生追求与"柏拉图式爱情"推崇节制的爱、善(美)的目的性、爱的超越相吻合。韩剧作为流行文化的代表,其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秉承了传统的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3.
《传承》2016,(7)
唐传奇作品中,士子婚恋的佳丽多是唐代名门望族女子,其所占比例约为43%。唐传奇将名家女子主群分为人与人之恋、人与神之恋、人与非人非神之恋。产生此文化现象的原因有唐代时人浓重的门第观念、对富贵权势的追求以及唐传奇作者对高门大姓艳羡的心态。  相似文献   

14.
哲学与诗的关系是古希腊文教史上的重大问题之一,在柏拉图的作品中,这一问题变得更为复杂难辨。一方面,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与前辈自然哲人一样,站在哲学立场抨击诗人,另一方面,他又自称一直在努力学习写诗。尤其令人困惑的是,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哲人柏拉图自己就是诗人,他无不通过诗的方式来呈示哲学。因此,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对哲学与诗的关系的看法,迄今仍然让学界费尽思量。通过研读柏拉图的《普罗塔戈拉》中苏格拉底关于哲学和诗的两段戏言,可以看到,苏格拉底揭示了哲学为何必须隐藏,以及为何需要用诗这一外衣来掩饰的道理。  相似文献   

15.
西方哲学史上的"苏格拉底问题"说明柏拉图等人对苏格拉底言行的记叙,与历史上真实的苏格拉底并非一致,这一问题映射在身体的认识上,是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思想绝然不同。与柏拉图坚决摒弃身体对思想的影响不同,苏格拉底认可感性的身体。苏格拉底实现古希腊哲学从自然转向身体,在社会上他以身为教,最后以身殉道。在他身体力行其哲学时,他既揭示灵魂的理性力量,又对感性的身体尽力彰显,以图把感性的身体作为其认识人类自身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张有才 《求索》2012,(3):101-103
黑格尔认为,爱是自然形式的伦理,是两个人在彼此身上得到承认并发现自己,与对方合为一体,这就要求爱慕者双方抛弃自我独立性;而婚姻则是具有法的意义的伦理性的爱。这给当代中国社会的爱情婚姻的启示在于,爱是一种牺牲和舍弃,爱只有在抛舍中才能取回自身,而婚姻不应该为激情所破坏,应用婚姻伦理的、精神的方面来消除那些不稳定的感觉和任性以维护婚姻的稳定。因此,爱从步入婚姻的那一刻起就不应再是任性之爱,而应升华为伦理性之爱,并最终积淀为亲情之爱,"爱"只有在爱情、婚姻与家庭中不断运动和升华才能圆满自身。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思想史上,正义或公正范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最早的正义思想产生于古希腊神话中,而从哲学的高度讨论正义问题始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则作了更为全面的论述。柏拉图将正义与德性、社会分工紧密联系起来。亚里士多德除了认真给正义下定义以外,还提出了关于分配正义的两个难题。古希腊正义思想对当代正义观有深刻的影响:麦金太尔的“正义是美德”的思想受柏拉图、亚氏影响甚深,而罗尔斯的“作为公平的正义”与诺齐克的“作为权利的正义”之争正是对亚里士多德关于分配正义的两个难题的当代回应。  相似文献   

18.
"审美无区分"是伽达默尔诠释学哲学与美学的基础性思想。"审美无区分"思想渊源之一是柏拉图的审美意识理论。柏拉图的审美意识理论主要有两点:其一,认为艺术模仿是虚假的主要来源,因此艺术不能达成对真理的认识;其二,坚持艺术与审美的政治和道德标准,艺术应该为理想的人格教育服务。伽达默尔肯定并吸收了柏拉图的艺术和审美的道德原则、政治原则,认为艺术的标准不是纯粹审美的。同时,伽达默尔对柏拉图的艺术模仿理论进行了反思,认为艺术也是认识真理的必然之途。伽达默尔对柏拉图审美意识理论的扬与弃,是形成其"审美无区分"思想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9.
刘阳海 《求索》2011,(2):232-234
中国哲学出现在春秋末年,但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基本问题的天人关系,却在殷商之际。在殷商的天命思想中,天是万物之主宰,这是神本位的原始性宗教伦理道德观。即使如此,殷商对其祖先美德的崇尚与赞颂也使得人文主义因子在殷商时期也悄然萌芽。殷周之际,"以德配天"得以提出,这改变了殷商宗教信仰所折射出来的人与自然的朦胧关系。从殷商人对天的绝对服从到西周人对天的有一定理性的服从到春秋天人关系出现了相对独立的发展,"德治"思想不断强化,促进了中国古人对其自身的认识,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从诞生之初哲学同“神话”争执对于宇宙与人世的解释,到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古典希腊时期,哲学家突出哲学与诗的争论,再到中世纪的哲学与神学之争,可以说,哲学始终在“对话”中发展着自身。近代思想发端于一种全然不同于神学的,对于神、人、自然这三者关系的哲学或科学的阐释。哲学与科学的联姻(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