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一次领导干部会议上,大家热烈讨论如何做好"一把手"。有一个干部发言说:"一把手要‘高大’,‘高’就是站得高,看得远;‘大’就是胸怀大局、着眼大势……""你说的一点都不错,但我想补充一点意见。"听那位干部说完后,邓小平接过话头笑着说,"我个子很矮,所以总得从下面看问题。我觉得,领导干部不仅要‘高大’,还得要‘矮小’一点,‘矮’就是放下身段,从老百姓的角度看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小’就是小心谨慎点,对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要多研究,要实  相似文献   

2.
宏图 《瞭望》1989,(51)
花了三个月时间,巴金抱病撰写《怀念从文》,痛悼挚友的‘都是些极普通的话’,却于平淡中舒愤懑,见深情。 ‘不要浪费时间’,老人记忆沈先生‘对我不止讲过一次’。类似这样的话,沈先生在《致萧乾》(一九三四年)中也说过:‘总莫自弃,莫懒惰,莫玩得太久,死死的扣著每个日子作下去,铁柱磨针,不是难事情!’  相似文献   

3.
《论语·子张》中记载了子夏说的一句话:‘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对这句话,我一直以为其释义是要做好官就得学习,反过来,学习优秀才能做官。后来,相继读到了对这句话中的‘优’字的解释:据《说文解字》介绍,‘优’训解为‘饶’。段玉裁注曰:凡有余皆曰‘饶’。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释:‘优,有余力也。’如此看来,子夏所说的‘优’并不是‘优秀’的意思,而应该是‘有余力’。因此,子夏的这句话是说为官者在处理公事之余暇应勤于学习,经过学习形成了一定的余  相似文献   

4.
“苦”议     
‘人生来就是受苦的’,这是宗教语言,我不信。但谁要是在见阎王老爷子前敢说:‘嘿嘿,我这辈子没尝过苦是啥滋味儿。’我更不信,或者我还要说:你老兄活得亏了点。 人虽不是为受苦而生,但这辈子谁也免不了以苦为伴。从你哭着降临这个星球,你就逃不脱生病、摔跤、打冷嗝、撒夜症……‘喝凉水塞牙缝,放屁都砸脚后跟’的经历大约谁都有过,就连皇帝老儿也有觉得做皇上是苦差事的。话虽如是说,因为怕吃苦而抹脖上吊的终是少数。 古人给‘苦’下的定义只有两个字:‘大咸’。恕我不恭,窃以为老祖宗们用字太抠门。‘苦’给予人们的体验倘如此简约,怎么会古今中外总有人在它面前显得那么没风度?  相似文献   

5.
<正>我是一名医生,病人都叫我"可人医生"。最初听到病人这样喊我,心里挺紧张的,以为自己哪个方面很"娘",患者取笑我。后来有病人笑着向我解释:"你是个好医生,是一个可信赖的人,你又经常自我介绍说‘人可何’,所以大家这才叫你‘可人医生’的。"原来,这个称呼是病人对我工作的认可,后来我一直以此激励自己、鞭策自己,至今追求着努力做病人满意的"可人医生"。医者仁心,十年筑医魂我1992年从安徽中医学院毕业,过五关斩六将,成为全校唯一一名留校生;更幸运的是,留校后师从全国著名的神经病学专  相似文献   

6.
"‘载人航天精神’是‘上天’的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入地’的精神。有了‘上天、入地’的精神,中华民族将无往而不胜。"铁人的印记"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内铭刻着王进喜的生前誓言:"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如果铁人还活着,今年应该84岁了。"中石油集团公司总经理蒋洁敏日前在集团公司的工作会议上说,"在今天的世界上,不是有许多超过84岁的人们还在健康地享受着生活吗?如果仅仅以数字计算,铁人何止少活了20年?"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门萨     
"我来给你出道题,‘5,5,5,1’用这4个数字任意加减乘除,最后得出24,怎么做?""那你先回答这道题,‘四四七七七’是什么词牌?"这段对话既不是课堂上的对峙,也不是电视知识竞赛问答,而是在一  相似文献   

8.
不是假聪明     
读柯罗连科回忆车尔尼雪夫斯基,对其中的一个自注很感兴趣。注文说他所转述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西伯利亚向狱友们朗读的一件作品是中篇小说,但沙加诺夫所转述并发表出来的作品却是一个剧本。自注说:‘我照理应该配合这个正确的指示而改作我的叙述’,但‘决心把我这段异文保留下来,并指出其可疑之处。’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张光斗先生95寿诞、从事水利水电事业70周年4月28日,我国著名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和工程教育家张光斗先生迎来了95岁生日。一大早,清华大学校领导来到他的住所,为张光斗送上中央领导和广大师生的诚挚问候。作为当代中国的“水利泰斗”、两院资深院士,张光斗极少接受媒体采访。他常说:“我受之于国家和人民的多,为国  相似文献   

10.
正一天,富士康老板郭台铭去自己的企业视察。在和一群鸿海工程师交流时,有一个好事者大声追问郭台铭:"为什么‘爆肝’的是我,首富却是你!""爆肝"是台湾话,这里特指不断地加班或者做某事。面对对方咄咄逼人的质问,郭台铭回答道:"我们之间有三个差别。第一,三十年前我创建鸿海的时候是赌上全部家当,不成功便成仁。而你只是寄出几十份履历表后来鸿海上班,而且随时可以走人。我跟你的差别在: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范匡夫,在介绍自己如何保持廉洁作风、“拒腐蚀,永不沾”时,有一个弥足珍贵的经验之谈:先进文化可以养廉。  他深有体会地说:“假如不是读了那么多的好书,我的心态和精神状态会全然不同。这些年我之所以能够在种种考验中没有出现‘千古恨’的‘一失足’,除了党性观念、法纪观念等起作用外,文化防线或者叫文化屏障对我具有一种特殊的保护作用。筑起了文化屏障,那些歪七歪八的事情沾不上我的边,那些心术不正的人进不了我的‘圈’。老实说,对有些乌七八糟的事情,我不仅是不敢为之,更主要的是不屑为之…  相似文献   

12.
《民主》2015,(7)
<正>某报头版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人懂书法吗》。文中这样说:"我就见到不少国人面对书法作品,特别是遭遇放浪形骸、恣意无忌的作品,先是逐字辨认,一旦认不下去,便态度混沌,手足无措,连连自嘲‘不懂书法,不懂书法’。相反有些‘大字不识一个’的外国人却不这样。中国书法常常可以调动他们愉悦的情感而少有困惑……其实,原因就在于中国人‘认字’,外国人不‘认字’……以致在我们面对书法艺术时,第一  相似文献   

13.
正年初,女儿移民至丹麦,因此,我常有机会到丹麦走动。在丹麦,我常常听人提到"叶特尔法则"。"什么是‘叶特尔法则’?"去哥本哈根琥珀博物馆参观时,我不禁好奇地问馆长索恩。索恩笑了笑,说:"‘叶特尔法则’是丹麦民族的灵魂,也是北欧人崇尚的一种不成文的平等理念:任何人不会自称比别人好、聪明或者富有;  相似文献   

14.
在位者言     
我本人绝不是什么“位高”人物,但有颇高名位的人物佯称“我也是小小老百姓”,而且故意用“自抑”来“自扬”时,我便挺着胸脯子说:“老子也是有名有位的人,而且货真价实!”直到逼得对方出言带刺儿地反问我“尊驾的级别属于哪一级”时,我才坦言:“教书匠,写作匠。”对方往往不再掩饰鄙夷之情,哂笑着说:“唔,我还以为老兄是‘在位者’呢……”由“尊驾”而“老兄”,无疑降了格。但我越发力争:“我怎么不是‘在位’者?我说我是教书匠、写作匠,你不以为然。倘若我说我是教授、作家呢?或是,我再膨胀一下,说我的弟子中有省长、市长、一大堆县长,我的读者中(包括与我久久通信的人)不乏显官要员,你有何想法?”  相似文献   

15.
杨敏 《党政论坛》2011,(5):10-11
中央为何以《公开信》的形式,而不是中央红头文件的形式来发布生育政策"当时北京市宣武区的几十个育龄妇女联名发出‘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倡议,后来听北京市委的人说,这个倡议其实从天津开始  相似文献   

16.
十年前,我生活在大别山区的一个只有六七户人家的小山村里。1976年我初中毕业回乡当了民办教师,在那山沟里也算是一个“知识分子”,然而我的头脑中却绝少现代意识。那时的我,还是个“臣民”。 记得山村一位学生问我:“清朝完了以后叫什么朝?”为了解释得更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我竟说:“有一个短命的‘蒋家王朝’,还有现在的‘社会主义朝’。” 毛主席逝世后,我曾跟我那1952年入党的母亲一起为毛岸英的牺牲痛惜不已。我觉得,“主席”和“皇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不久前就省委领导活动的报道问题“约法三章”,他说:“一是省委领导的讲话,从我开始,在报道中不要说‘重要讲话’,把‘重要’两个字去掉,讲话那么多,哪有那么多‘重要’啊!二是涉及到我的稿子,你们可以删,觉得不合适的尽管改,不用告诉我,发多发少你们定。三是稿件中对领导赞扬的话无论如何不要写,什么‘轻车简从’、‘冒着寒风’等都要删去,本来就该这样嘛。我们的报纸一定要体现党的优良作风,一定要反映民意。”(摘自《光明日报》)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约法三章”  相似文献   

18.
高扬 《瞭望》1987,(51)
年轻的时候,读鲁迅的书,读其它革命文艺的书和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书,促使我走上了艰难的革命道路。革命胜利了,尽管经过‘十年内乱’,我同以革命为毕生职业的老战士们一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始终不曾动摇。这种不动摇却遭到了讥笑。有的青年当面就说我们这样人的思想‘太正统’。我知道他们的观点并非‘土产’,近年不是有些人传播洋人的  相似文献   

19.
1949年6月,毛泽东在中南海邀集各界人士座谈讨论国家名号问题,中央意见拟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我父亲说‘共和’这个词的本身就包含了‘民主’的意思了,就不用再写民主了。还有选国旗方案时,当时毛主席说中国有三大河流,黄河、长江、淮河,要填上横杠。我父亲就说把国旗劈为两  相似文献   

20.
柳伦 《党政论坛》2011,(10):10-11
中央为何以《公开信》的形式,而不是中央红头文件的形式来发布生育政策 “当时北京市宣武区的几十个育龄妇女联名发出‘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倡议,后来听北京市委的人说,这个倡议其实从天津开始,天津说是从上海开始。其实当时中央也没底,觉得‘只生一个’是一件不可实现的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