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文精神是法律的本质归属和精神家园、是维系法律信仰的动力支撑、也是法治国家的终极价值追求。法律人文精神在当代中国的建构是立足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历史高度。法治国家的实质标准在于人民大众是否形成了对法律的虔诚信仰和浓厚的人文精神,法律的信仰成为推行法治的动力支撑。而法律信仰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文精神的兴起。因此,建构法律的人文精神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在当代中国建构法律人文精神,我们要注重本土文化精神,反对完全西化;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反对急功近利的法治热情。  相似文献   

2.
蒋薇 《行政与法》2008,(9):122-126
"以人为本"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上建立的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它强调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为其终极价值追求.作为其在法学领域的运用与显现,"以人为本"的法律价值观,内蕴着现代法律的人文精神与人权至上的崇高理念,体现了一种以人为终极关怀对象的精神品格.立足于此,要实现这一法律价值观,必须从观念、制度、实践三层面加以完善,使法律真正回归于人,服务于人,实现法律与人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贯穿科学发展观的一条主线,体现在科学发展观的各个方面。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必须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进一步明确"以人为本"的科学涵义、基本要求和重要地位,这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的新阐发,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人本观念的新诠释,对构建和谐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具有战略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世美 《法制与社会》2010,(23):290-290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它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适应社会新的发展趋势。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通过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和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手,从而更好地理解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事实与价值统一基础上的科学的发展观,它突破了传统发展模式割裂事实与价值统一关系的局限,从我国现存的客观情况出发,提出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的全新发展理念,是对人类发展史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时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现.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指南.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公证》2009,(2):62-62
为落实中国公证协会和北京市司法局有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全面提升公证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2008年12月27日,北京市公证协会召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报告会"。全市公证从业人员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相似文献   

10.
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消除"历史周期律"存在的物质根源、文化根源和社会根源,是我们党超越"历史周期律"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11.
从“四个维度”理解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地位和意义,阐明了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指出了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四个坚持是科学发展观的新内涵;提出了基本路线、和谐社会、改革开放、党的建设四个要求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途径。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价值巨大。我认为,要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实质,至少要从政治的高度、系统的深度、世界的广度和方法论的角度等四个维度来理解。  相似文献   

12.
一、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一整体之中,以人为本占据着核心位置,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所在.这就意味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部内容都应当以之为统率,为指导,为要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五个统筹以及具体的发展战略等等,也都应当紧紧围绕着它来进行.因此,正确理解以人为本,乃是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了对"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的超越,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内部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既突出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动性,又尊重自然界的先在性,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人本学思想。科学发展观的落实,重在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和协调发展,以及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改革重建的30年中人民检察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稳步快速发展,检察人为国为民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检察机关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围绕检察工作主题和总体要求,落实正确的执法观和政绩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检察工作全局;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努力完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和完善业务建设、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三位一体"的长效管理机制,推动检察工作再上新台阶,从而让人民群众在检察工作的创新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法制基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5.
高步峰 《政府法制》2013,(24):52-53
党的十八大报告,浓缩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年来党领导中国发展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勾画出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报告中的新表述、新思想、新论断,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 首次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八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表明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报告还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立场、基本要求、根本方法等作了深刻阐述.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全党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对于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6.
一、加强对"以人为本"的理解运用,在实践中做好"两个服务" "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解决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等一系列科学发展观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马列主义的唯物史观,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它绝对不是一个空泛简单的口号。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不但对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人正确人生观的梳理、健全人格的建立有着指导意义,对于社会中每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都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在现在这个社会变化急剧、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科学发展观对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所起到的精神上的指引、战略上的调控作用都是不可忽视和低估的。  相似文献   

18.
法律至上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晓青 《法学论坛》2007,22(3):24-28
法治是"中人"之治,它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只是底线水平,与和谐社会所要求的"君子"道德水平和所体现的对人的终极关怀是有距离的.法律至上的法治并不必然导致和谐社会,但它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四大文明"协调发展,是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能保持动态的平衡,四者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可持续的发展。不断促进"四大文明"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逻辑引申,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人权、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特别是党把"以人为本"作为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之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