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实现城乡警务均衡发展,既是公安机关加快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主动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新诉求、新期盼的必由之路,也是公安机关助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城乡差距、提升城乡统筹水平的应有作为。推进城乡警务均衡发展,关键要实现警务管理模式转型,在此基础上还要准确把握"三个关系"、构建"三个体系",让城乡居民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安全管理与服务。  相似文献   

2.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在工业化、城市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由于教育发展中的"城市取向"、 "效率取向"及"精英取向",农村教育投入不够, 城乡教育差距越来越大.教育不公反映了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成都的进程中,成都市  相似文献   

4.
段昌林 《政策》2013,(6):48-49
<正>党的十八大和全国"两会"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这是全体人民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崇高的历史使命。荆州市沙市区作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单元之一,必须用"中国梦"凝聚人心,用"五个湖北"鼓舞斗志,动员广大干部群众激情奋进,奋力打造全省城乡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我国城乡融合发展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期望。马克思、恩格斯曾多次论述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城乡关系问题,揭示了城乡分离的原因和后果,并指出城乡融合代替城乡分离是历史趋势。文章提出要以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为指导,推动我国城乡融合发展。要加强党对城乡融合发展的领导;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强化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优化城乡产业结构,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在遵循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的基础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于新时代"坚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实践命题,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在思想理论层面丰富拓展了"人民"话语体系;从社会生活领域深化拓展人民主体地位;在治国理政活动中充分拓展人民主体作用;在新的历史规定性内容中具体拓展人民主体利益。  相似文献   

7.
《北京观察》2012,(7):10-15
正北京市"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两个率先"的具体目标,即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引领首都在更高水平上科学发展。城乡一体化是经济社会领域全方位的改革,改革如同涉水,而目前的阶段已无法再"摸着石头过河"。面对这一新形势新任务,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善于从首都发展战略和人民关切的问题中选题立项的北京市政协,再一次紧跟发展动态,牢牢把握住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将围绕推进首都城乡一体化发展协商议政确定为今年一项全局性重点工作,组织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成员和专家学者开展大规模联合调研,力求为已进入改革"深水区"的城乡一体化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赵斌 《政策》2011,(12):17-19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十七届五中全会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求"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个基本方略。"十二五"时期,湖北要抓住历史机遇,按照"三化同步"的思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城乡统筹发展助推湖北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9.
未来十五年,一旦实现"一绿建成、全面实现城市化,二绿建好、加快城乡一体化"目标,该地区将成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新棋盘的"中腹"地带,在首都融合发展中发挥出战略中坚的作用。在高位统筹、持续发力之下,落实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新总规)的成效日益彰显。根据最新城市体检结果显示,城乡接合部已圆满实现第一阶段目标。  相似文献   

10.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走在全国前列,一条根本的经验就是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农民成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动者、投资者、参与者、共享者,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  相似文献   

11.
侯立军 《江苏政协》2008,(11):34-35
<正>[现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政治任务。在"十一五"规划中,我省明确提出了力争实现新增城镇就业40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50万—3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并力争到"十一五"期末,使江苏省高级工以上的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25%,其中技师、高级技师总量达到10万人左右的工作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破解区域产业联动发展屏障是实现提质增效的重要路径。面对"活力不足、机制不畅、保障不强"等区域产业联动发展障碍,应善于利用"错位竞争、点面联动、创新保障",破解区域产业联动发展困局,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邓万斌 《政策》2003,(8):32-32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明确要求将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中央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没有广大农民的全面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因此,必须从解决"三农"问题入手,只有把农村农民的问题解决好了,城镇化建设的步伐自然就会加快。所以说,加快城镇化进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包琪 《传承》2008,(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发展好城乡之间的关系,缩小城乡差距,即城乡和谐发展.虽然"和谐社会"概念正式提出的时间不长,但"城乡和谐"的思想在改革开放后党的历届三中全会中均有体现,历次会议都把城乡之间协调发展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5.
包琪 《传承》2008,(20):40-4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发展好城乡之间的关系,缩小城乡差距,即城乡和谐发展。虽然"和谐社会"概念正式提出的时间不长,但"城乡和谐"的思想在改革开放后党的历届三中全会中均有体现,历次会议都把城乡之间协调发展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6.
李娜 《前进》2016,(5):11-12
正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自古至今,朝代更迭,人民始终是国家之根本。当今时代,我们已经有了把"蛋糕"做大做强的能力,而如何把"蛋糕"分好,则是人民最迫切的期盼。"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强人民团  相似文献   

17.
从厘清城市化的本质内涵、拨开城市化的实践迷雾、鼓呼城市化的科学决策三个方面,笔者对十年城市化研究形成的主要观点作了梳理和综述。提出城市化的本意是人口向特定空间的集聚,城市化的实质是"化"农民,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使然。城市化不等于单纯的城市发展,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新农村建设不能"推平头"。不失时机地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以大城市为主导推进城市化,把城市化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推进农民市民化中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深化城乡二元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8.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应有之义,马克思恩格斯把唯物辩证法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确立了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评价党的工作的最高标准,是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过程中始终不渝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落实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中。  相似文献   

19.
《群众》2016,(4)
正共享发展是党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是整个"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根本遵循。共享的要义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突出人民至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江苏人民锐意进取,奋力拼搏,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了全国的  相似文献   

20.
人民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稳固基石。明确人民的范畴及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表现,为我们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准确把握人民范畴的演进,需要立足于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明确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深刻内涵及演进的现实依据。在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历史进程中,人民范畴演进的主导因素经历了由"政治导向"到"经济驱动"再到"价值引领"的转变,其范畴经历了由"劳动者"到"爱国者"再到"建设者",新时代又丰富了"奋斗者"的发展历程。我们党准确把握人民范畴的演进,遵循了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拓展人民身份认同的历史逻辑,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树立人民至上价值追求的理论逻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激发人民主体创造伟力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