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所有民族实体和所有政治团体对苏维埃联邦的目前情况都不满意。联邦的危机是一个难解之结。它不仅缠绕着深远的民族和种族对抗,而且缠绕着“真正社会主义”的极权和官僚制度下其他许多经济、社会和政治矛盾。改革进程迄今只是揭露了这些矛盾,但并没有解决  相似文献   

2.
转型以来,民族因素成为俄罗斯联邦体制变迁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民族自治实体的民族分立和民族分离主义对联邦中央实行统一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秩序形成了挑战。叶利钦时期,联邦中央试图通过条约联邦的方式来化解这种危机,但是效果不佳。普京执政以后,对联邦结构加以改革,大力加强垂直权力体系的建设,以求提高联邦的效率和法律秩序。他的改革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俄罗斯目前的“可控民主”只是一种过渡,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宪政联邦。  相似文献   

3.
“欧洲”因《整合责任法》而被列入了德国联邦议院的辩论议程。《里斯本条约》对自下而上、有限支持和适度原则进行了具体化,“民族”通过由成员国议员作为代表而全面介入欧盟事务之中。德国新执政联盟在其《联合执政协议》中确定,“欧洲”成为新联邦政府的政治方向,而“民族”是政府政策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新联邦政府就成了“欧洲”与“民族”的经营者。新联邦政府在欧盟事务上的行动能力取决于其与联邦议院之间的沟通。而新联邦政府的欧洲政策施政空间——联邦政府在欧盟事务上可能的立法权限一则受政策取向影响,即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政策取向是趋同,还是相悖。这又取决于联邦的执政党或执政联盟与州的执政党或执政联盟有一致还是相悖的政策偏好。  相似文献   

4.
在后冷战时代的第三次全球性民族主义浪潮所引发的民族问题中,俄罗斯联邦的民族问题尤为引人注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第一,从联邦国家层面来看,主要是以联邦主体为单位的各主体民族与俄罗斯族的关系问题;第二,从联邦主体层面来讲,各联邦主体内部的主体民族与其他民族群体的关系问题。从转型以来俄罗斯联邦的宪政结构与联邦化的制度实践来看,俄罗斯先是采用协商性的联邦制,而后到普京时期又辅之以加强中央集权的方法来处理民族问题。俄罗斯解决民族问题的实际进程与制度构建之间的互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  相似文献   

5.
经过多年的种族间打斗,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最终走向了解体,并酿成科索沃战争这一严重的悲剧。关于前南斯拉夫民族间冲突和内战的由来,存在许多解说。如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认为,波斯尼亚内部的塞族、克罗地亚族和穆斯林族之间的战争是源于古老的怨恨。比尔·克林顿也认为,冷战的结束将长期来装满“沸腾的憎恨”的大锅盖揭开了,以致整个全球地带充满血腥的冲突。也有观点将南斯拉夫国内冲突的悲剧归咎于领导者的失误和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独立以来,苏联解体的巨大惯性冲击着俄联邦的统一与稳定,联邦主体的政治分裂、经济分立和民族分离倾向也进一步显现和加剧。联邦中央和联邦主体在权力和利益的博弈中确立着新的联邦关系。随着俄罗斯政体的逐步巩固和政局趋于稳定,加强联邦制和国家统一的重任也提上了议事日程。普京就任总统后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力图建立新的宪政联邦制度。本文就俄罗斯联邦中央与地区关系中的制度因素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马来西亚的伊斯兰潮及政府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本世纪60、70年代以来,伊斯兰潮席卷全球,马来西亚的伊斯兰运动也如火如荼。马来西亚是一个多种族和多宗教的国家,代表了伊斯兰国家的一种特殊经历。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穆斯林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29%。其中绝大多数为马来族人,约占全国人口的45%。其余人口由许多不同的种族和宗教团体组成,其中最大的少数民族是华族(占35%)和印度族(占10%)。很长时间以来,伊斯兰教与马来族的民族认同和政治地位是相互关联的。同时,种族矛盾成为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宁的潜在威胁。马来西亚伊斯兰潮的泛起就是在这种十分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概括起来说,…  相似文献   

8.
利益集团活动是美国社会一种通过自由结社影响政策以表达诉求、实现利益的途径。印第安人利益集团活动兴起于美国民权时代的一系列政治运动,随着美国对文化多样性宽容度的提高、泛印第安人意识与运动的扩展、联邦资助机制的推出与改革、印第安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随后又扩展于印第安人与美国政府的各种磋商、谈判中。这种以特定种族、族群为背景的利益集团活动,不仅推动美国由传统的政治、经济多元主义扩展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多元主义,也将原本美国、西方政治传统中内在的多元主义植入了印第安人当中,从而改变了印第安民族的状况与命运。相应,当代印第安人利益集团活动出现了多元化、去激进化、常态化、与联邦政府互动增强等趋势,印第安民族的美国化、公民化进程也由此提速,甚至出现了族群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9.
二战前印尼原住民的印尼民族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尼西亚民族”(Bangsa Indonesia,以下简称印尼民族)这一概念是伴随着20世纪初印尼原住民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而产生的,因此,自萌发之日起就本能地具有一种“原住民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表现为:印尼民族只能由原住民各种族构成;华人不论其“土生化”程度如何,均为外来民族,没有资格或尚未有资格成为印尼民族的成员。然而,这绝不是说原住民的印尼民族观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在历史的进程中,随着土生华人与新客华  相似文献   

10.
1990年3月29日,捷克斯洛伐克联邦议会通过决议把原国名“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改为“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4月20日,捷国名再改为“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以更好地体现两个民族的平等关系。6月,△当哈韦尔总统到斯洛伐克的科马诺城视察时,斯洛伐克一些群众公开打着“斯洛  相似文献   

11.
苏联解体--俄罗斯性格二律背反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历史发展表明,古希腊、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大英帝国等众多帝国的解体均是非主体民族反抗主体民族专制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造成的.而苏联帝国的解体恰好相反,是以俄罗斯民族为主体的联邦共和国带头谋求独立造成的.这种与众不同的特征,与民族性格有着密切关系.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决定民族命运,分析俄罗斯性格二律背反的特征,可对苏联解体原因的探索更加全面.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个人、民族或种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累积起来的精神活动的总和."文化传统"则是创造文化的个人、民族或种族的后代子孙,有选择地继承、保留下来的有效成分.因而可以说,孕育特定文化的空间越广阔,时间越漫长,这种文化就越优秀,其创造和继承者的力量就越强大.  相似文献   

13.
巴基斯坦前驻南斯拉夫大使科里希在南《国际事务评论》杂志上撰文认为,把苏联和南斯拉夫解体归因于没有解决好多民族社会问题过于简单化,而且将两国拿来比较也不恰当。南斯拉夫是一个比苏联开放得多的社会,而且早在戈尔巴乔夫登上政治舞台之前就在经济上走上分权之路。什么原因使南斯拉夫解体呢?主要是南斯拉夫最后一部宪法撒下了解体的种子。在铁托领导下,南斯拉夫有三部宪法:第一部宪法于1946年产生,它创立了“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它以苏联中央集权制为模式。第二部宪法于1953年制定。它受到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压力的影响,他们要求有一部联邦的宪法,国家名称改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由共产党集中控制的权力转移到联邦各成员手中。但是,在这一制度中,联邦仍旧没有被剥夺主要权力。第三部宪法于1974年产生。这部宪法是为铁托所制定的,因  相似文献   

14.
一 过渡时期韩国制定实现统一的方法 向民主化方向迈进,是当今世界历史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但是还仍有持反对意见的,由种族、民族、语言、宗教和文化等多种“差异”而产生的敌对倾向和势力依然存在,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当今世界,各国为了集团整体性得到承认,正在建立新的政治体系。由此看来,整体性/差异(identity/difference)的统一以及调和在世界的各个国家中,已成为民主主义面临的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5.
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地的民族主义努力抬头,要求民族独立和民族统一已成为影响当今国际关系的一个重大潮流。这一点在冷战的前沿欧洲尤其引人注目。先是东欧剧变,德国完成统一,而后是苏联和南斯拉夫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冲击下,先后解体。近来,原来被认为东欧国家中最有可能平稳顺利地实现向私有制过渡的捷克和斯洛伐克共和国也由于民族矛盾的激化而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之一。东欧剧变后,捷克斯洛伐克长期存在的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在不断的民族危机冲击下,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面临着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原苏联领土上最近发生的危机解释为1989—1991年开始的社会转型的延续。苏联的民族地域联邦主义将各个族群的认识政治化和原生化,最终在苏联经济改革后期造成了激烈的民族冲突。普京以他的历史观发起了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其基础是对乌克兰历史的泛俄式的理解。这种对历史的政治化让我们想起了苏联后期的分离冲突是如何开始的。当时,一些自治单位希望从所属的苏联加盟共和国中分离出来,留在苏联境内。然而,国际社会无条件地支持母国(前加盟共和国),要求分离国(自治单位)回到母国,并通过“占领地保有原则”(uti possidetis juris)的国际法原则将母国的这一提议合法化。一些自治单位已经成为不被承认的国家,而其他自治单位(例如克里米亚)则积累了不满情绪。具有象征意义的是,2008年后原苏联地区的所有战争都是晚期苏联分离冲突的重现。克服分离冲突最流行的外交方案——联邦化——几乎没有效果,而另一方案——土地换和平——也没有取得突破。被激怒的冲突各方倾向于转向单边甚至军事方案:使未被承认的国家成为保护人国的保护国(2008年的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由母国重新征服(2020年的卡拉巴赫),以及由...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联邦主体公共权力组成一般原则法》,是为具体落实2020年修宪中提出的统一公共权力体系而出台的规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联邦法律。本文以该联邦法为研究基础,对公共权力概念、法律出台的背景和内容进行分析,梳理统一公共权力体系下联邦中央、联邦主体和地方自治三者的权力关系,并对俄罗斯联邦制20年的改革逻辑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统一公共权力体系建立的最大变化,在于将不属于国家权力的地方自治机关纳入到公共权力体系,统一由联邦中央和联邦主体管辖。联邦中央自此完成了对联邦主体和地方自治两级机构的统一,使国家权力下沉至基层组织。从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关系来看,中央对地方的组织控制、程序控制和责任控制的力度继续加大,同时垂直权力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归结而言,俄罗斯联邦制改革以及统一公共权力体系的建立,受安全和稳定逻辑、历史逻辑以及制度逻辑的影响。三者既是俄罗斯联邦制改革的动力来源,也是影响俄罗斯联邦制发展的最大变量。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本用图片介紹緬甸联邦大小民族的册子,緬甸联邦包括撣、克欽、克倫、克耶等四个邦和包括那加县的欽族特別区,以及緬甸本部(緬甸本部包括伊洛瓦底、曼德勒、实干、卑固、若开、德林达依等区)。 緬甸联邦东近泰国,西連印度,南与馬来亚相接,北与中国西藏为邻。国內多山多水,  相似文献   

19.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吕耀坤一、政体德国《基本法》第20条规定,德国是一个民主制、联邦制、法治和社会福利制的国家。民主制指选民通过投票选举自己的议员,由议员组成联邦议会,行使国家权力。联邦制指德国是由16个州组成的联邦国家。联邦议院和联邦政府的权...  相似文献   

20.
张业亮 《美国研究》2023,(1):9-34+5
当前美国反种族主义斗争的一个主要方面,是知识左翼在文化教育领域开展的反种族主义思想运动。这一运动主要以“批判性种族理论”和“1619项目”为理论框架,以在公立学校和联邦政府机构开展相关教学和举办多元、公平、包容的培训为主要形式,通过揭示美国种族主义长期存在的历史、制度和思想观念上的深层原因,鼓励民众加入反种族主义斗争。在推动“反种族主义”相关理论和观念传播的同时,该运动也引发了“白人至上”论者与少数族群和民权团体之间、种族自由主义与种族保守主义之间、两党之间以及知识界围绕美国是否存在制度性种族主义,是否应在公立学校开设“1619工程”和“批判性种族理论”课程而展开的涉及政治、立法、司法和学术的激烈争议。知识左翼反种族主义思想运动的兴起是对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之后种族问题仍持续存在的一种理论上的反思,也是对近十多年来特别是特朗普执政后美国兴起的白人民族主义运动的一种回击。在本质上,它反映了在美国种族和族裔、人口和文化多元化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美国人所面临的身份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历史认同的危机;同时也说明教育和思想文化领域正在成为美国种族斗争的又一个战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