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党员》2008,(12):57-57
摸着石头过河: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来的。从1984年我国确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之后,经过“摸着石头过河”,到1992年终于“摸”到了这块“石头”,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2.
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一个重要任务是研究邓小平的经济思想。我初步读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之后,认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的核心。在新一卷《邓小平文选》中,直接论述市场经济问题的谈话一共有6次。连同他1979年11月26日同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希尼的谈话,一共就有7次。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年初,在改革开放的14个年头中,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直接论述市场经济问题,充分说明他对市场经济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北京支部生活》2012,(17):38-39
★历史背景20世纪90年代,世界风云变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连遭挫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将走什么样的道路,中国的改革将走向何方?1992年初,邓小平到深圳、珠海等地,开始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南方视察。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十几年来的经验,阐明了改革对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作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也为党的十四大顺利召开确定了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4.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首次提出20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达到小康。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确立了这个战略目标。1983年初,邓小平视察江苏、浙江和上海等地,归纳和提炼这些地方奔小康的新鲜经验,初步提出了小康社会理论的基础框架。此后,在全面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小康社会理论不断丰富。1987年,邓小平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完整地描绘出从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中叶100年间中华民族百年图强的宏伟蓝图。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一系列新颖的思想观点,推进了小康社会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邓小平关于小康目标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 20世纪90年代初,在经历了国内政治风波和国际苏东剧变的严峻考验,在改革开放遭遇种种困惑的重要关头,1992年1~2月,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谈话围绕着姓“资”姓“社”问题,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市场经济要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明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6.
1992年1月18日到2月21日.邓小平在视察武汉、深圳、上海等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围绕邓小平南方谈话,20年来理论界、学术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篇章。本文着重梳理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经历的四个阶段以及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8.
从1979年起改革开放,到现在已近20年。经过近20年的努力,经济体制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在许多重要领域开始退出历史舞台,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接近初步建立并开始在经济运行中起主导作用。改革和体制转轨给中国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文献,可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其中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最大的贡献之一。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我国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针.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一理论,对于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创新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也是我国现代旅游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从1978年10月到1979年7月,他先后五次阐述了发展中国旅游业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中国旅游经济的思路,特别是1979年7月视察黄山时的重要谈话,集中体现了他的旅游经济思想,也标志着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的成熟。邓小平在黄山的讲话为黄山旅游业注入了原动力,30年来,黄山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对深圳的看法有一个明显变化。在国内外风云激荡之际,邓小平深思熟虑之下,以他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最终把改革开放突破口放在深圳,打开了中国迅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门。  相似文献   

12.
邵长波 《世纪桥》2009,(7):18-19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正处于不进则退的紧要关头。邓小平视察南方地区并发表了系列讲话,即“南方谈话”。“南方谈话”以强调解放发展生产力为核心,指出社会主义存在的合理性就是解放发展生产力,必须继续推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并采用市场经济模式,以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南方谈话”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社会主义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份改革开放宣言书,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阶段推动中国继续改革开放的成功顶层设计。它按照从"点"到"面"、从"增量"到"存量"的设计路径渐进改革,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保障机制、判断标准、防止问题、步骤路径等,抓住了社会主义本质,解决了从革命到改革解放生产力的路径转变,廓清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界定和判断标准,推动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过渡,发挥了承前启后的特殊作用,为当前中国构建新顶层设计提供了方向、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鲁敏 《党史文苑》2009,(6):19-23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也是我国现代旅游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从1978年10月到1979年7月,他先后五次阐述了发展中国旅游业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中国旅游经济的思路,特别是1979年7月视察黄山时的重要谈话,集中体现了他的旅游经济思想,也标志着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的成熟。邓小平在黄山的讲话为黄山旅游业注入了原动力,30年来,黄山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的人才思想,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人才理论的重大发展。1977年5月邓小平在同中央领导同志的一次谈话中第一次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要观点;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特别强调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快点发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开始,将近30年的历程使中国感受最深切的就是“发展”两个字。一心一意谋求发展,是改革开放后树立起来的鲜明意识,从邓小平到江泽民,再到胡锦涛,党中央领导核心在关于社会主义发展观的认识上,不断深化,成为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指针。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的政治交代对20世纪80年代末党和国家新领导层的建设提出了基本要求,为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组织保障;他的理论交代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战略指导。政治交代和理论交代在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和产生方式方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都是邓小平为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贡献的政治智慧和宝贵遗产。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全面落实和发展了邓小平的政治交代和理论交代,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本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孕育,到90年代初期基本形成,大约经历了二十年时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什么在这段时间里形成,考察其形成的历史条件,是我们深入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弄清楚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在1979年11月26日会见外国朋友时曾经说过:“坦率地说,现在我们提倡的正是过去毛主席50年代提出的,基本东西是毛泽东思想里面的内容,现在把它贯彻执行。”(《邓小平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书第45页)当然,邓小平同志在继承中有新的创造,但“基本东西是毛泽东思想里面的内容”。比如,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对毛泽东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这一光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比如,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理论,也是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这一光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征汉文 《唯实》2014,(8):34-37
“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基本前提 邓小平于1992年初提出了他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将这一理论概括其中。党的十四大报告对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进行的总结和概括,是又一次更为系统、更为准确因而也是更加成熟的总结和概括(因为在此之前也曾总结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