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救助是实现社会稳定的最基本的制度之一。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救助立法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并应考虑社会救助立法城乡一体化、完善社会救助责任的主体建设、完善社会救助对象和标准的确定、整合社会救助的管理体系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社会转型对法律治理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是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展开的。社会转型与法治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社会转型期是社会矛盾的高发期,它对法律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法律与社会控制提出了严峻挑战。这需要从多个方面完善法律治理措施,才能应对社会转型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进程是一个从传统农业社会迈向现代工业社会的社会转型过程,也是各种社会问题不断产生和不断被解决的转型治理过程。其中,从效率优先转向公平正义优先体现了现代化背景下的社会转型与法律治理的一般规律。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四中全会决定体现了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转型治理规律的深刻认识,也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法治路径。具体表现为:明确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对社会现代化和转型治理基本规律的自觉把握;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和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制度,完善以法律法规制度为基础的社会治理体系的整体构建;坚持经济发展、民生保障与社会治理相结合,在法治轨道上实现社会转型问题的系统治理;把公平正义作为坚持完善法治体系、基本经济制度和民生保障制度的逻辑主线,科学把握现代化后期转型治理的重要内容;坚持法律治理和道德治理相结合,展示了中国社会转型治理的社会主义风貌。  相似文献   

4.
吴越菲 《检察风云》2012,(18):16-17
社会转型与“信访洪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不仅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转型,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当一个以计划经济和全能政府为特征的国家被市场主义和现代化敲开了大门,“转型”变成为了最热门的时代话语。中国社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涌进了财富、激情和未曾有过的活力;但与此同时,中国也并没有逃脱社会转型带来的局部秩序失范。在新旧交替和变与不变的转换中,社会问题也在很短的时间内集中地出现:经济改革中出现的贫富差别拉大、干群关系紧张、城市化进程中的利益受损等等。  相似文献   

5.
陈萍  张卫青 《法制与社会》2011,(34):7+37-7,37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各项制度有着自己的特点,有待进一步建立与完善,在这其中法治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着中国正处的社会转型时期,面对着法律全球化与法律移植问题,中国法治的道路上正确处理法律全球化、法律移植与本土化的问题,应当把握好当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状况,使之与法治相互协调,促进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时代,许多国家包括中国的社会转型正在加速。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本文将探讨全球化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以及维护转型时期的政治稳定的遮径。  相似文献   

7.
促进社会和谐中大调解机制的改革和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目前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文化、意识形态领域都发生深刻的变化,经济利益相互摩擦、思想观念相互碰撞,社会纠纷和矛盾冲突凸显。为此一种新的纠纷解决方式——“大调解”应运而生。大调解机制的产生顺应时代的潮流,符合构建和谐社会中有效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8.
宋菁  顾伟 《法制与社会》2011,(1):171-172
在基于对经典社会资本理论的解释之上,林南定义了社会资本的概念——行动者在行动中获取和使用的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假设和行动命题,并结合社会资本相关理论解释了社会转型过程的内生性与外发性原因。  相似文献   

9.
于丽 《法制与社会》2013,(16):283-284,289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经历了几次转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闭到改革开放。在此期间,中国刑法也随之几经发展,社会转型带来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的同时,也造成了激烈的价值矛盾与价值冲突。刑法具有规范、保护、补偿、矫正、限制与扩张等作用,是社会安稳转型的最后一道防线。把握好刑法与社会转型的相互作用,进而探索解决社会转型中的问题的思路和对策,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巩固,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由于市民社会对西方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国学者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切关怀,市民社会研究被纳入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社会科学的广阔视野。本文从法学的角度,从分析市民社会理论的演进入手,指明该理论的当代含义及其现实意义;从分析中国乡土社会的历史影响和法制现代化进程的困惑,反省我国作为现代法治社会基础的市民社会之缺失,进而指明当代中国从乡土社会向市民社会转型的历史必然性;从国家与社会二元良性互动的总体需要出发,就如何培育和构建中国的市民社会提出几点实证性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