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文萍  海棠 《前沿》2012,(1):192-194
大多数老字号失去了市场强者地位,品牌价值被架空,良好的品牌信誉已经不是老字号的显著特征,挖掘并保存老字号身上普遍存在的文化价值是当前政府保护老字号工作的首要任务。老字号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其对我国传统商业文化繁荣的见证价值,对我国固有企业文化的研究价值,对我国企业和社会民众的教育价值,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2.
《北京观察》2020,(2):78-78
一个个老字号品牌,就是一个个金字招牌。老字号品牌既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又承载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激发老字号品牌活力,振兴中华老字号,对繁荣市场、拉动消费、打造中国品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国家和北京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北京老字号发展规模和质量逐步提高,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3.
文化符号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具有根基性的意义和价值,文化符号承载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使中华民族具有共同的文化根脉,能够形成民族向心力;文化符号是凝聚中华民族情感认同的纽带,能够唤起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身份认同;文化符号还能够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反思,在新时代历史语境中保持民族文化的创造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文化符号入手,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原型价值内涵以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通过“元符号性”升级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赋予现代价值内涵,从而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价值维度;在互联网兴起的全球传播时代,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打造国家文化符号,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以增进国家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它内涵丰富、体系完整、特点鲜明。进入新时代,重新认识与解读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深入挖掘其思想精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为当代中国法治化进程提供了精神范式,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价值规范,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提供了思想借鉴。  相似文献   

5.
郭霞 《青年论坛》2006,(5):22-26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含丰富的"和谐"基因.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整体和谐"性重要特征;中国哲学的根本范畴"和谐"思想集中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中庸之道"最高价值原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充盈于传统伦理道德领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宽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需要发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儒家伦理思想,作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长期占统治地位和起主导作用的意识形态,处处闪烁着传统智慧的光芒,是我们无法割舍的。以科学的态度,批判地继承儒家伦理,探寻其精神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道家中的和谐图景是建设中华民族“社会”文化的历史渊源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与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相承接的,道家中和谐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习惯,特  相似文献   

8.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目标,和谐的思想价值取向贯穿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民族普遍的信念.本文从和谐的普遍性、差异性、包容性、互补性、平衡性等方面,论述了传统和谐思想的特点及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李婕 《前沿》2013,(3):134-135
本课题从全球化背景出发,探讨了挖掘中国优秀民族传统价值,使之成为人类所共享的普世伦理的现实可能性和未来出路,解析了中华民族传统价值思维对于解决全球问题具有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范蕾 《人民论坛》2022,(15):107-10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三种文化资源,在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文化软实力的代表,是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势,更是其文化根脉;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精神品质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价值追求的积淀,是中国人民顽强奋斗的精神印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灵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来源与现实基础,对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精神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朱景林 《前沿》2011,(11):197-200
中国陶瓷既有物质属性,又有精神内涵,是一种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它的发展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哲学基础之上,其发展过程中的继承与革新、开放与包容,既传承了民族艺术传统又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民族精神;中国陶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品格、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的总和,是中华民族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发展过程的文化积淀。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学派所无法比拟的。研究儒学的价值观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我们建设先进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基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特有的文化传统、法律思想与行为模式而形成,在近现代法治改革的历程中,因"西方化"法律理念的影响,逐渐丧失其强大的生命力。本文从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法律思想入手,深入挖掘其现代社会价值,为人民调解制度、教育与惩罚相辅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探寻其价值基础与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幸运和骄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功能贯通古今、影响中外,是整个人类的至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我们庄严崇高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5.
多元文化发展与民族文化主导的价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京武 《求索》2008,(10):61-63
中华民族文化具有主导多元的文化特性,在多元文化发展进程中,坚持中华民族文化主导,整合社会多元价值观念体系,自觉建构一种被社会成员普遍接受和认同的文化模式,以发挥价值导向作用和社会凝聚作用,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阴月灵 《前沿》2010,(10):90-92
老字号企业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前辈们给我们创造、发展、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和文化遗产。老字号企业的良好发展对我们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领头羊作用。本文重点分析了目前我国老字号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全新的历史认识高度,这首先要求我们要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以其作为推动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价值引领。这些核心价值理念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义利统一的价值原则;社会和谐的价值目标;天下一家的世界情怀。而社会秩序整合与政治治理的精神原则则主要是:仁义为本的立人之道;恭敬谦让的礼仪之邦;权责统一的现代精神;德法并举的治国方略。对主体修养与安身立命的精神滋养同样体现为:理想信仰的崇高追求;崇德向善的君子人格;修身为本的主体实践;心安身健的幸福人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必然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基与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8.
海外华人文学具有中华民族文化价值取向 ,海外华人文学创作的文本中浸润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全球化语境中 ,海外华人文学是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它对确立中华民族文化在 2 1世纪全球化语境中的战略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二○一三年八月二十一日宁政发[2013]252号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南京老字号品牌价值,充分发挥老字号在我市经济和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根据商务部等14部门《关于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的若干意见》(商改发[2008]10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南京实际,现就保护和促进南京老字号发展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保护和促进南京老字号发展的重要意义南京老字号是指南京地区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  相似文献   

20.
张秀勤  刘佳宏 《前沿》2013,(7):29-32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基于唯物历史观和唯物辩证法认同基础上的主观确信,其内蕴着社会终极关怀和个体终极关怀,二者辩证统一。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过程中,出现以社会价值取向为主的信仰需求凸显时期和以个体价值取向为主的信仰诉求多元时期。新时期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关键在于: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终极关怀和个体终极关怀之魅力,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平民化、生活化,使之贴近个体的信仰需求,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大众话语平台;推动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互动融合,借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浓厚的大众情怀、民本精神、修身养性等特质,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主体的理论自觉与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