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赵建文 《新东方》2004,(6):59-61
晚明时期,早期资本主义开始在中国萌芽。随着商业的逐步发育和繁荣,沿袭几千年的“士农工商”的排序也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社会的变革,促使一批知识分子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由怀疑到解蔽,由打破到重构。在当下性与终极性、生存性与意义性、边缘性与主流性二元张力的冲撞、挤压之下,其心路历程无疑是复杂的,痛苦而又无奈,尴尬而又必然。然而正是在这一充满变数的痛苦抉择中,传统文化的“真”与“伪”,传统价值观的“是”与“非”,传统士人的“清”与“浊”,无不丝毫毕现,昭然若揭。这就是蒲松龄笔下的《黄英》所展示或者说传达给我们的对文化,对人生的“另类”观照。  相似文献   

2.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十八大后,全国人民也看到,反腐败没有停留在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在行动,掀起了一个高潮,让人民看到了希望。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前文化批评呈现出去政治化的倾向,大众媒体时代批评的狂欢映衬出立场反思和社会批判的双重失落。重建文化批评的文体政治,不仅仅要依托现代公共领域言说策略,更要坚持总体性批判,通过深刻理解当前社会的整体政治现实,在局部的领域中建构具有颠覆性意义的批评,即倡导一种震惊体寓言批评,力求采取轰动效应、震撼效果和多重立场来实现文化批评的政治目标。  相似文献   

4.
许晓琴 《求索》2008,(6):182-183
后殖民批评是以赛义德为代表的后殖民理论家在文化领域的批评实践,它以文学和文化研究为起点,通过对文学研究问题的跨文化、跨语境、跨地域性的关注,回到对“他者”文化潜历史的重新发现与书写,提倡从一种新的政治视角切入现行西方文明,对其主流文化进行改写和重新解读。后殖民批评是当代文学、文化、历史和政治领域中作为一种文化抵抗形式的写作与批评,它既是一种批评实践,也是一种策略书写。  相似文献   

5.
梁锦才 《前沿》2008,(1):201-204
文化研究方兴未艾,文化批评已成为文化研究的关键词之一。文化研究、文化批评都源于文学研究,但基于“文化”的涵盖性,文化研究、文化批评已远远超出文学研究而趋向非文学化。狭义的文化批评可限于文学研究,广义的则可扩大到文化研究。探讨文化批评、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之间的关系,可避免在日常和学术上的混淆、混用甚至滥用,这应该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公共书写形式的文化批评,以其公共性为根本特征。文化批评之所以具有强烈的公共意义,恰恰因为它所传达的不是不可怀疑的“绝对真理”,也不是高深莫测的专业化知识,而是凡夫俗子皆可置喙、可商讨的“意见”。文化批评空间是公共意见的集散地,而不是真理的发布场或专业知识的实验室。  相似文献   

7.
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文化批评正面临三重困境:一是专业叙述陈规与社会经验分析之间往往出现扞格和错位;二是以事件批评和道德批评为特征的文化批评,无法做到深入地表,对一种贯穿性的"结构"的揭蔽;三是学术共同体的衰落乃至瓦解,导致文化批评无法抵抗具有强大结构性的社会观念与运行模式。文化批评应该转轨,即有必要从事件批评进入结构批评,从社会道德批评延伸至社会政治批评,在公共道德批评的现有土壤上发展出公民政治批评。  相似文献   

8.
杨林 《求索》2007,(12):151-153
文化批评就是“文化视野中的现实关注”。文化批评文本具有精神向度、人文关怀、现实取向、学理蕴涵、知识综合、感性形态和历史积淀等特征。“有干货”、“有文采”、“有智慧”是其文本美学的基本方面。文化批评是大众传播时代的产物,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文本形式具有很强的扩张力。在文化批评理论规约方面,“中国精神”的建构将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10.
我只是觉得,就文化批评本身而言,厚待长者。却未必就一定要批评青年。厚古,却全然不必薄今。  相似文献   

11.
徐新建 《思想战线》2002,28(2):88-92
批评是理论的实践方式。批评的特点在于表达言说者的态度、观点乃至情感和立场。人类的言说 ,包括了授、受两方 ,并根基于特定的语文约定。在这种约定下 ,言说双方便结成了内外有别的语言共同体 :在内 ,词语相通 ,言说分享 ;及外 ,则筑起语言的分野乃至文化的边界。以这样的观点来看 ,所谓“汉语批评”不过是人类古往今来的多种文化边界之一。  相似文献   

12.
今日中国文化批评的可怕之处在于,文化批评越来越多地成为自由思想的幻觉,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想象性地实现人文主义精神和抵抗意识形态控制的头饰,而不是揭开蒙蔽现实和历史的思想真相的遮羞布的挑杆  相似文献   

13.
全燕 《学习与实践》2020,(2):117-127
随着社交媒体成为人们的主要信息方式,算法应用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算法由纯粹的技术工具渐渐成为一种传播常态并演化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即算法文化。通过借鉴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批评理论,考察算法文化产生的条件、算法文化的生成语境与基本意蕴,以及它包含的当代网络社会实践的意义等,可以发现算法文化具有阈限性特征,呈现出算法记忆与遗忘相混杂、算法排序与文化失序相临界、文化的私人化与民粹化相冲突的矛盾、异质、不确定状态。  相似文献   

14.
李嵘剑  孟庆娟 《前沿》2013,(22):159-160
20世纪的黑人女性文学经历了三次高潮.在此期间,对于黑人女性的身份解读是其主要的创作主题.这一时期的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以种族、性别、阶级及历史与文化压迫等为视角,对黑人女性文学批评及黑人女性身份进行了剖析,进一步论证了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在女性文学、少数族裔文学及第三世界文学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5.
2010年3月5日《解放日报》刊登尹欣的采访——对话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记者:文化是多样的,而文明则似乎有着相对统一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关于题为王昌龄所撰的《诗格》一书,主要论及了作诗之法与病犯避忌,它以探讨篇章方法为主,也涉及字句方法等,并对多位诗人的作品进行了批评,其中,它对曹植诗的评价颇高。《诗格》从用字、声律、势对与比兴,以及诗之总体风格、诗之常用体与诗有六贵例等诸方面折射出王昌龄的一些诗学思想,诸如其重自然而反对藻饰、重用字的轻重清浊与诗律以及重势对、比兴与诗格等的诗学主张。  相似文献   

17.
陈凤珍 《桂海论丛》2007,23(4):93-95
目前,不少有意义的共同关心的话语成为中西方思想界几乎同步思考的问题。文章从女性艺术的精神生态、中西方文化的话语资源和生态女性文化批评的文化理念建构三个方面切入问题的实质,强调在21世纪的全球化时代,人类应该重新思考自己的文化命运,在生态意识和生态文化逐渐被人们认可的今天,大力倡导和建构生态女性文化批评。  相似文献   

18.
空间转向:建构网络文学批评新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学批评对于网络文学和文学批评自身具有双重的重要意义.当前,网络文学批评以跟帖、点击率、专家榜单、个人博客等方式存在.具有批评主体泛化和批评话语通俗化的特征.网络文学批评范式是迥异于传统文学批评的新范式.建构网络文学批评新范式.就是建构"个人化大众批评"批评主体、"跨语境文化批评"批评方法以及"开放性多元批评"的批评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只要提起笛子,人们就会联想起笛王陆春龄。我在《解放日报》、《支部生活》担任记者30多年,有幸常与陆春龄往来,感触颇深。抚今追昔、思绪万千。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时常一幕幕、一件件浮现在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20.
所谓建设性批评,是科学、公正、完整意义上的批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基础上的批评,是给人以积极正向引导的批评。邓小平同志就曾积极倡导建设性批评,他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一文中指出:“党员当然有权利进行批评,但是这种批评应该是建设性的批评,应该提出积极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