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社会危机事件的背景 本刊记者:近期一系列影响甚大的社会事件,如校园血案、富士康跳楼事件、以本田工人罢工为标志的各地罢工事件、永州枪杀法官案等等,这一系列的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深圳富士康员工连续用鲜血维权的跳楼事件、重庆出租车司机的停运事件、广东南海本田工人的罢工事件……频发的劳资纠纷背后。酝酿着中国劳动关系的大变局。在2010年甘肃嘉峪关市举行的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委员会年会上.与会学者和律师就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工会、罢工、集体谈判等劳动法律领域的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企业开展的工资集体协商对律师业务领域拓展的影响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3.
易鹏 《法人》2014,(5):12-12
4月15日,广东省中山市格兰仕工厂发生工人打砸工厂和罢工事件。因为格兰仕是生产微波炉、空调、冰箱和洗衣机的“市场大佬”,是全球最大的微波炉供应商,所以事件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浅谈对罢工权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罢工权是国际人权公约规定的一项基本人权,但是我国宪法及相关法律并没有对罢工权进行明确规定,工人是否有罢工权、罢工权应该如何规范等问题再次摆在了我们面前。本文从各国法律对罢工权的规定和我国宪法对罢工权的规定进行分析,阐述罢工权的合法性及提出对罢工权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5.
2008年,重庆、海南、甘肃、广东等地相继出现出租车司机罢运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显然,罢工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而客观存在。然而,中国的宪法和法律并未规范劳动者的罢工权,罢工手段的合法与否成为了问题。而中国一直回避罢工权问题,原因在于罢工权的政治属性以及其引起后果的影响度。不过,罢工权作为消极劳动权,应当受到宪法的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罢工事件将会越来越多,罢工权入宪将成为趋势。  相似文献   

6.
一九二五年六月十九日香港工人为了支援上海工人的“五卅”反帝运动,反对民族压迫,争取民主权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二十五万人的反帝大罢工。罢工之后,十几万工人自香港撤回广州。同时广州沙面英租界内的工人也举行罢工。这就是震动全国和全世界的“省港大罢工”。这次罢工坚持了十六个月,从政治上、经济上给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促进了广东的工人运动,巩固  相似文献   

7.
法律对罢工权的确认及规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的市场化、契约化、多元化趋势逐渐增强,劳动争议尤其是罢工事件的发生大量增加。本文通过对罢工现象的分析,认为有必要在法律中确认劳动者享有罢工权,同时完善保护合法罢工和限制、取缔非法罢工的规定,设立专门的实施机构负责处理罢工案件,将罢工现象纳入法制轨道,并且提出了实施罢工立法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布敦 《江淮法治》2008,(14):56-56
2008年1月9日.一项内容涉及禁止监狱管理人员罢工的法案通过了英国议会下院二、三读、上院一读的程序。事件缘起于2007年8月底,由于对薪水和监狱日益增长的暴力事件不满,英国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两万多名监狱管理人员进行了12个小时的大罢工。监狱管理人员的大罢工在媒体引起了强烈反响,《每日电讯报》、《泰晤士报》等多家英国媒体和重要商业人士.都以对其他公共部门员工及社会安全造成了不良影响为由,呼吁政府立法禁止监狱管理人员罢工.限制“监狱管理人员协会”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吴远富 《河北法学》2011,29(8):179-183
自1995至2008年14年里,越南工人罢工呈现逐年持续增加的趋势,这14年也是越南大力引进外资和经济高速成长的时期。罢工主要原因是工资待遇过低。各次罢工都不由工会发动和领导,属于自发性。罢工也不符合法定程序,具有非法性。越共政府开始注重通过建立劳资协商机制和增强工会代表性来建设和谐、稳定和进步的劳动关系,工会法修改注重强化工会的实际权力。  相似文献   

10.
2006年初,法国由于“首次雇佣合同”法案,暴发了大规模的学生罢课和工人罢工。分析和反思这一事件,可以获得三个方面的立法启示:一是要关注政府主导立法的危害,重视立法过程的重复性、对抗性和妥协性;二是要关注法之本身的合法性,重视“法上有法”,避免“合法性危机”;三是要关注社会中介组织的立法影响,并给予其恰当的法治定位。  相似文献   

11.
郑艺娟 《法制与社会》2010,(30):58-58,60
2010年1月23日凌晨4时,在富士康深圳分厂,上夜班的19岁员工马向前跳楼身亡。自此以后富士康2010年前后发生了15起坠楼事件,激起了社会巨大的反响。本文通过对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的原因分析,探究了我国工人合法权益问题及其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关于罢工的合法性及其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凯 《当代法学》2012,(5):109-117
本文针对我国集体争议和集体行动不断发生的情况,就我国罢工的合法性问题及罢工的法律规制问题,进行法律分析并就罢工处理提出政策建议。文章认为,罢工权作为基本人权,国家已在国际公约中原则认可,并在相关法律中体现。但我国的罢工权立法尚不明确和健全,亟待完善。在我国,罢工并不违法,依其他规定来惩处罢工属法律适用不当或于法无据。在现行法律框架中处理罢工事件,应当坚持理性对待,法治解决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许多人知道,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和农民协会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工农兵代表苏维埃,从抗日战争时期参议会到解放战争后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地普遍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中国共产党人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经过长期的探索,终于在1949年确立、在1954年由下至上系统地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那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直接的雏形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吗?它诞生于何时、何地?  相似文献   

14.
团结权曾被中国弃之不用长达数十年。但是近年来数起罢工事件以集体谈判的方式化解,而没有出现逮捕、起诉等传统桥段。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罢工者有意识地将他们的罢工再政治化,把法律不敢正视、拒绝处理的劳资冲突,转化为党群关系问题来解决,从而克服了法治的藩篱。借此而复得的团结权其实并非法定权利,但却是"权"字所指的权势、权能、权威、人民主权的"本义"。  相似文献   

15.
姜森 《检察风云》2023,(20):54-55
<正>铁路罢工,运力锐减9月14日,约1.3万名韩国铁路工会的工人发起为期4天的罢工。此前一天,韩国铁路工会、交通运输部和国有铁路运营商韩国铁路公社(KORAIL)三方之间的谈判以破裂告终。铁路工会寻求增加工资及改善工作条件,并扩大公营铁路服务范围的诉求没有得到满足。KORAIL的统计显示,罢工期间韩国首都圈轨道交通的开行车次减至平时的75%;高铁列车的开行率降至68%,  相似文献   

1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像罢工等集体行动事件的发生,应该是一种常态,然而像这几年如此自发性的大规模大面积集中发生罢工事件,则是一种非常态.这些事件表明,中国的劳动关系结构形态正在发生转变,即向集体劳动关系的结构形态转变.因此本文探讨集体劳动关系的意义就显现出来了.首先本文指出了协调集体劳动关系的现实紧迫性及重要意义.然后分析了集体合同履行难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强化集体劳动关系法律调整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佟娟 《法律与生活》2016,(13):54-55
2016年6月10日,欧洲足球锦标赛(以下简称欧洲杯)在法国10座城市拉开帷幕.但当地民众和媒体的关注点却仍在足球之外.法国政府推动劳动法改革而引发的多行业罢工已经持续了3个月,连续大雨也没有浇灭法国工人的罢工热情,法国工会和政府陷入僵局.  相似文献   

18.
罢工权的保障与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次一、罢工权保障之必要及罢工之意义二、罢工权的保障三、罢工权之性质、行使要件、放弃及纠察与锁厂四、国际劳工组织及罢工权五、结语一、罢工权保障之必要及罢工之意义罢工(strike、strike action)为劳资双方互动的关系中,受雇劳工用以对抗雇主的一种手段,也是劳工行使团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劳资冲突问题逐渐尖锐化,劳动者组织的一场场自发性罢工也引起了理论界关于罢工合法性及其未来规制的争论.许多学者草率的要求将罢工合法化,本文认为,罢工是一件社会成本极大、破坏性很强的行为,我们应该在全面了解罢工的机理及其合法性要件的基础上,审慎地开放罢工权并严格规制.本文从我国当前罢工现状出发,从权利和利益争议、罢工的合法性要件等视角分析罢工权的确立问题,并提出罢工的相关配套规制措施,以期促进罢工的合理合法规制.  相似文献   

20.
王全兴  倪雄飞 《现代法学》2012,34(4):187-193
我国现实型罢工具有劳资性罢工与政治性罢工混合、权利争议罢工与利益争议罢工混合、群体性罢工、谈判前罢工、非法罢工等特点。鉴于现实型罢工的诸多弊端和罢工在市场经济中的不可避免性,应当积极推动现实型罢工转向目标型罢工,即分别采取措施,促使混合型罢工转向劳资性罢工和利益争议罢工、群体性罢工转向团体性罢工、谈判前罢工转向谈判中罢工。此种转型亦即对现实型罢工的预防。与罢工转型同步且引导罢工转型的罢工立法,其策略要点有:罢工立法的样本以目标型罢工为主;灵活处理集体合同立法与罢工立法的关系;妥当安排集体(群体)劳动争议调解、仲裁立法与罢工立法的关系;坚持罢工保障与罢工规制并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