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的改革是按照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现代化模式”进行的,这是为什么在同一时代,东欧和前苏联改革纷纷失败,而中国却“出乎意料”地取得成功的原因。 一、中国的奇迹 和东欧、俄罗斯等国的经济转轨相比,中国的经济改革要成功得多。东欧国家从50年代末开始局部改革试验。60年代,前苏联东欧的大部分国家都先后走上了局部改革的道路。改革前的中国和所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的是相同的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了相同的宏观经济环境,计划配置制度和没有自主权的国有企业制度。由于这些国家在80年代末采用了“休克疗法”,“…  相似文献   

2.
辜胜阻 《奋斗》2008,(7):56-56
一是渐进性改革与激进性改革相结合.以渐进式改革为主.学术界普遍认为.前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是激进式改革.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则是渐进式改革。事实上.中国的改革同样存在非渐进性的一面。如果说对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渐进性的.那么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则是“快步走”的形式。中国的改革设计者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以家庭生产组织为特征的农村生产责任制代替人民公社。  相似文献   

3.
自五十年代南斯拉夫放弃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进行经济改革以来,东欧国家相继对原来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如允许个体农户的存在;在公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同时并存;在工商业中注意发展各种形式的小企业和私人企业。进入八十年代,这种改革的势头仍在继续。随着私人经济的发展,经营规模的扩大,雇工问题也随之产生。现将东欧国家私人雇工的形式、经营范围、利弊以及国家采取的政策措施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4.
朝鲜是在战后重建时期得到外援最成功的国家之一。苏联、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全力向朝鲜提供帮助,对于朝鲜的经济恢复起到决定性作用。中国在自身困难重重的情况下竭力援助朝鲜,其初期援助的金额合计超过苏联与东欧国家的总和。从朝鲜经济重建的历史过程看,冷战中两大阵营的存在和中苏关系的演变,决定了朝鲜在争取外援上能够处于有利地位。  相似文献   

5.
改革,已成为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潮流。社会主义各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程度不同地进行着政治体制的改革。从50年代开始,苏联东欧国家有的就开始着手改革自己的政治体制,进入80年代,改革的势头更是汹涌澎湃,势不可挡。虽然各国的改革尚处于摸索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年代前期,随着中国外交方针的调整与中美关系的缓和,中国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掀起了自50年代从苏联、东欧国家大规模引进技术设备后,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引进高潮《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对于这次成套技术设备的引进作出了如下评价:"为我国70年代中期完成初期工业化奠定了一定基础,也对我国此后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笔者梳理了国家的有关政策、档案及一些亲历者的回忆录,试对这件重大事情的来龙去脉作一揭示。  相似文献   

7.
自五十年代南斯拉夫放弃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进行经济改革以来,东欧国家相继对原来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如允许个体农户的存在;在公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同时并存;在工商业中注意发展各种形式的小企业和私人企业。进入八十  相似文献   

8.
好书推荐     
《理论导报》2012,(6):61-61
《中国改革三步走》 作者根据自己这些年来对中国改革的观察,试图理出一个改革的实践逻辑来。改革都有哪些方而?改革的现状如何?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改革的未来做如何的选择?这是作者想要说明的问题。作者在书中明确提出了中国改革分为三步走的看法,即中国的改革要经过经济改革,到社会改革,再到政治改革。作者在书中有时也会涉及一些理论问题,但作者的重点并不在此。作者想做的是寻找中国改革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9.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同志有三句话从不同的侧面科学地概括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未来的关系。我们就以这三句话为三个标题来加以论述。一、中国只要这样搞下去,旗帜不倒,就会有很大的影响在苏东剧变发生之时,美国某些预言家认为,多米诺骨牌现象必然发生:“东欧倒苏联便倒,苏联倒中国也倒。”但历史的发展完全出乎这些预言家的意料。苏东剧变以后,中国社会主义的旗帜仍然高高飘扬。这并非偶然。苏联东欧国家从60年代开始经济增长率就不断下降,进入80年代以  相似文献   

10.
50年代前期,苏联和东欧国家都实行中央集权型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国家集中人力和物力进行重点建设,从而实现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关系的复杂化,它的缺点也日渐明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外债已成为苏联及东欧六国(保加利亚、捷克、民主德国、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的一个严重问题。它不仅是压在这些国家身上的一个沉重的经济包袱,而且在目前东欧各国经济向市场型过渡的情况下更成为一个令这些国家领导人头痛的社会政治问题。本文拟介绍一下苏联东欧国家的外债情况并做一些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李江宁 《党史文苑》2014,(12):54-56
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成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快速推进的时期。2003年前后各级体改委撤销,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意识出现转变.改革速度有所放慢。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标志着改革形成了新的共识.并有望成为强大的改革推动者。  相似文献   

13.
苏联解体和东欧蜕变后,社会主义的古巴陷入空前严重的经济困难中。西方国家不少人幸灾乐祸地预言,卡斯特罗将步东欧国家领导人的后尘,他领导的政权即将垮台。 几年过去了,古巴实行改革初见成效,经济困难已有缓解,形势开始好转。古巴继续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巍然屹立在拉丁美洲。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经济是否已经回暖?如果没有回暖.什么时候能够回暖?这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国内外机构、经济学家用不同的研究方式.得出的答案不尽相同。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三种:一是“V”型说.认为中国经济不同于其他国家.在去年11月份进入底谷之后.已经开始走向上升通道:二是“U”型说,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底谷.但还要在底谷徘徊一段时间,然后再进入上升通道:  相似文献   

15.
张新 《廉政瞭望》2010,(1):60-61
苏联的三次改革为什么失败?中国的改革为什么成功?比较中国和俄罗斯的改革模式如何评价……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中苏问题专家沈志华教授。  相似文献   

16.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在此以后 ,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也陆续步入了改革之路。到上一世纪80年代末和 90年代初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改革在这些地区遭到了失败。而中国的改革却一直稳步前进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的成就。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日趋稳定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改革的成功有何经验 ?苏联东欧的失败有何教训 ?探讨这个问题 ,对于我们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更好地促进我国的改革、发展、稳定 ,无疑是有益的。一、正确处理改…  相似文献   

17.
人民币汇率是发展我国对外经济其重要的工具。从50年代初至70年代,人民币汇率分为对西方国家货币的汇率和对苏联、东欧国家货币的汇率。由于人民币没有规定黄金平价,也不是自由兑换货币,因此,汇率的确定是根据国内外物价对比来确定的。从1973年起,我国改为按“一篮子货币”原则来确定人民币汇价。80年代初,人民币汇率随着经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发展和受挫,是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30年代建立起了一整套以高度中央集权为特征的计划经济体制(史称“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二次大战后,社会主义制度在欧亚一系列国家相继建立,苏联模式也随之扩展到所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当时的种种国内外条件,也全面搬用了苏联模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体制固有的弊端更加突出地暴露出来。于是,改革原有的僵化模式,成为社会主义各国共同的历史性课题。  相似文献   

19.
刘军 《理论学刊》2006,1(1):15-18
20世纪90年代,苏联模式的实践终结了,然而这一实践对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兴起和发展却起了明显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可以说,这是20世纪苏联模式留给21世纪走向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最有意义和最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也给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中国在21世纪初融入经济全球化留下了富有时代意义的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很早就提醒人们始自80年代初的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改革浪潮会给社会主义运动带来巨大的风险。苏联、东欧国家由于改革失败而纷纷换旗易帜;我国80年代出现的二次大的政治风波导致社会动荡和党的两任总书记下台;经济领域层出不穷的犯罪和腐败;收入分配上贫富差距逐年加大可能导致两极分化的趋势;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不稳固并可能难以确保的隐患;国有企业效益不佳而引发的职工大量下岗的事实等等,都验证了邓小平的预言。因此,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关于控制社会主义改革风险的思想,对进一步坚定改革信心,保证在改革中尽可能不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