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日民族》2006,(3):56-56
自2004年始,中央连续3年下发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从“重中之重”,到“两减免、三补贴”,新理念、新政策,一路铿锵走来。农业税条例废止,延续了2000多年的“皇粮国税”寿终正寝,注定会在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我们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的起跑线上。据报道,今年财政部将安排支持“三农”资金3397亿元,加上用于农村合作医疗、职业教育等方面的配套支出,预计支农资金将突破4000亿元,力度空前。但全国政协常委萧灼基仍坦言:“还是少了些。”的确,我国有9亿农民,4000亿元捉襟见肘。2005年,农村与城…  相似文献   

2.
2月1日正式公布的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度锁定“三农”。  相似文献   

3.
《政策》2005,(1):18-20
2004年,全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突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两大重点,认真组织,扎实推进,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好形势,呈现出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农村改革逐步深化,农村发展环境日益改善,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的喜人局面。  相似文献   

4.
岁来年初。党中央在召开了农村工作会议后.又发出了关于加强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庄严承诺,受到农民欢迎的各项政策要继续稳定,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在农业和农村出现好势头的情况下,扶持“三农”的力度不能减弱,强化“三农”的工作不能松懈。如何看待扶持“三农”的对策呢?  相似文献   

5.
县乡领导如何找准工作的“拉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下发了关于“三农”问题的四个一号文件,这四个一号文件的贯彻执行,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确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7月中旬,南安市人大常委会组织执法检查组,用一周时间,前往官桥、丰州、翔云等10多个乡镇,看项目、听汇报、查资料、走农户,深入了解农业法的贯彻实施情况。这是南安市人大常委会助推"三农"的一个缩影。南安市是福建省农业大市,有农业人口112.2万,"三农"工作不仅关系到南安市经济社会发展,也关系到百万农民切身利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三农"工作也面临着不少新的问题和困难,这些问  相似文献   

7.
《创造》2009,(2):65-65
★1982年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同时还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正>大地已回春,万物正复苏。1月31日,新世纪连续第七个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发布。今年的一号文件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原副主任顾益康倾情于"三农"问题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是农经理论与"三农"学科上颇有理论造诣的学术带头人。他参与了中国农业法的起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劳动力就业不足,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三农”问题的症结之一。谈农民增收,不是看短期的因素以及一些应急的措施导致的收入增长,而要看长远的、深层次的制约因素。“三农”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层次的矛盾,“三农”问题的根源不在农村,而在于宏观的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取向。特别是“三农”问题的解决在于农村剩余劳动的有效转移。本文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并对其相关政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林嵬  王琦  丁文杰 《半月谈》2004,(23):9-13
2004年.对中国的农民来讲.最大的喜事莫过于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支持力度达到了历史新高.农村经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出现了近些年少有的喜人景象。近日.记者分赴各地采访.目睹了中央惠农措施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给广大农民带来的丰收喜悦。  相似文献   

12.
走新型“三农”发展道路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源潮 《群众》2006,(3):4-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分析形势,明确任务,对于我们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的讲话和新的中央1号文件,集中反映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十一五”期间“三农”工作新的形势判断、新的指导思想、新的方针政策,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把握新阶段、明确新思路、采取新办法。把握新阶段,就是要充分认识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利用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基础,反哺农业、支持农村、回报农民,加快农村的现代化进程。明确新思路,就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工农发展的思路,加快农民致富步伐,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采取新办法,就是要走新型“三农”发展道路,以工业化来致富农民、以城市化来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来提升农业。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的核心 ,就是农民问题 ,依法维护农民的权益 ,保护农民的利益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三农”机构多头设置,职能交叉;“三农”政策政出多门,互不统一;“三农”资金多头拨付,难以形成合力等问题,一直为人们所诟病。如何革除弊端,让有限的“三农”资源充分发挥作用?浙江省的一些地方采取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探索着整合之路,颇具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乎民生,牵动全局,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离不开金融的强有力支持。尽管从历史上看,中国银行作为传统的外汇外贸专业银行,与三农建设缺乏天然渊源,但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传统的、狭隘的“三农”已发展成为“大三农”和“新三农”,我省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推进了农村城镇化、大量农民经商办企业或外出打工带来了农民市民化。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国的基本问题,是中国诸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要解决"三农"问题,出路只有一条,即走农业现代工业化的道路。那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要破解“三农”问题,首要的是唤醒社会理解农民、自觉尊重农民、真心关爱农民、带着深厚的感情做“三农”工作;其次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民收入的提高,以农村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城乡一体化带动城乡融合与发展;再者就是必须有效执行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加快新法规的立法步骤,逐步完善“三农”的法律支持和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8.
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利益表达渠道的畅通和农民维权行为的兴起,打破了“三农”问题不能进入政策议程的屏蔽机制,使它得以进入政策议程并催生了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公共政策。“三农”问题进入政策议程对政策体系产生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观察与思考》2006,(5):8-8
2月21日.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公布。这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显示一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将迈出有力的一步。文件指出.“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20.
郑文 《半月谈》2005,(2):32-33
2004年末,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出台了新一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蹒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对农业和农村工作作出了部署。本刊汇编文件主要精神,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