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斐 《求贤》2011,(12):50-50
在公司.我素有“老黄牛”之称。该我做的,不该我做的,都被我一个人包揽了。别人喝茶聊天时.我却忙得团团转。 因此.同事和上司虽然倚重我,但这种重视却让我喘不过气来.同事们经常动不动就丢过来一个文件夹,让我帮他们做:上司有什么事.也都是直接把材料往我桌上一放.让我抓紧时间完成。尽管颇有怨言,但我还是战战兢兢地接受了。  相似文献   

2.
养肝八法     
《党课》2013,(7):108-109
【求助记录】我有两个很要好的同事,都是因为肝病而较早去世了,让人很惋惜。最近单位组织体检,查出我的肝脏也有问题,虽然不很严重,但也该引起重视?今请教“三T公司”的健康顾问,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养护肝脏的好办法?  相似文献   

3.
有一句话叫“身在福中不知福”。 一天,我带一位同事回家,刚走到家门口,丈夫就像往常一样打开了门,笑着迎接我,随着一声“回来了”,就把我手里的自行车接了过去。这时,同事就满脸羡慕地惊叹:“呵,你真幸福!他还给你开门?!”我却很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难道你那位不这样吗?”“不,从不”。她有些失落地说:“有时我进了家门他连头都不抬一下。”同事的几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好好反思了一番,才发现自己真有些“身在福中不知福”。  相似文献   

4.
自从教以来,当了十几年的班主任,却从来没有一个班是自己从初一带到初三.都是半路从其他老师那儿接的,同事们戏称我为“接班专家”。其实接过班的老师都知道。接班并不是什么好差事。一般让你接的班总有或多或少的问题,要么比较吵闹,要么学习成绩比较差。要么是重组班级等。如果什么问题也没有的班级可能更麻烦,因为失去的总是最好、最值得怀念的,他们通常只会记住前任班主任的好,然后用放大镜看你做得不足的地方。总之,  相似文献   

5.
我叫岳红,是北京血液中心献血车上的一名采血护士。我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6个年头了。每天,我和同事们坚守在首都街头一辆辆无偿献血车上。在那里,我每天都被那些无私的人们感动着。他们简单的献血行为、朴实的话语,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血脉相连、什么是人间真情,更让我看到了北京人厚德、友爱、奉献、互助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李维琦 《求贤》2012,(12):17-17
大学毕业前,当我第一次看到学校办公室门口贴的“三支一扶”报名表时,顿觉支教支农很神圣。在这种荣誉感的驱使下,我报了名。我们一家五代都是兽医。耳濡目染下,我从小就对兽医感兴趣。后来由于我所学专业是动物医学,于是便被派到了宁河原种猪场工作。初到种猪场,周围的同事基本都是民工,每天我跟他们吃住在一起。一开始,我们的共同语言比...  相似文献   

7.
《新湘评论》2013,(21):64-64
我经常接触基层干部,恕我直言,对他们有多少人有经常读书的习惯,却无多少把握。我也曾随意做了些调查:“你平常读书吗?读什么书?”回答有如下几种:一、“倒是想读书,可哪有时间呀!”二、“哪能不读书,一般都在晚上,但看不了两页就发困。”三、“只看一看上边发的书,那是为了工作需要,好多年没有自己买书读了。”四、“不知道该读什么书?要不给咱推荐几本。”  相似文献   

8.
蓝燕   《党员文摘》2006,(2):32-32
“一个人就是一个家,一个人想,一个人笑,一个人哭。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不知道什么是父爱母爱,就连他们的样子都记不清了。我考试从来都不及格,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上学期我考了最后一名。这学期我不想考最后一名了。”  相似文献   

9.
《廉政瞭望》2012,(22):6-6
一天下班回家,我看见几个人围在小区门口,不知在做什么。过去一瞧,原来他们正在张贴公示,正当我打算细看到底是什么内容时,其中一个彪形大汉挡住我说:“有什么好看的,快走!”我是小区业主,凭什么不能看,我使劲儿往里凑,没想到却被他们几个推出来,还威胁说:“惹急了当心哥几个揍你!”我一个人势单力薄,还是走为上策。可没走多远,就看到他们对着告示拍照,然后又撕下告示,迅速离开。我一头雾水。  相似文献   

10.
几年前,我在国内出差,与外国同事乘汽车去外地。在高速公路上,他指着公路桥上悬挂的一条横幅标语问我是什么意思,我把上面写着的“严格科学管理,创造一流服务”非常清晰地翻译给他,这位先生听后还是不明白,问:“这是谁写的?”我答:“高速公路的管理部门啊!”他好像更糊涂了:“那这是给谁看的呢?”这回轮到我犯琢磨了,说真的,这类标语路上到处都是,就像“依法治路,保障畅通”、“创建平安大道”一样,我从来没有具体想过是给谁看的、针对哪些人的。  相似文献   

11.
母亲     
一天下午,母亲到我的办公室来,说是找我有事。母亲退休在家,和父亲一起帮我照看儿子,只是他们的身体都不好,另外还想着写书。我每次回家,他们都念叨着又有出版社约他们写丛书中的某一本。其实我见了解他们的心情的,当写字成了一种习惯,稿费反而变成了其次,所以我把儿子送到乡下,由孩子的姥姥看护一段时间。不料,只有短短几天,母亲在电话里便问我,孩子什么时候回采,问得我心里酸酸的。那天下午母亲到我的办公室,我正感冒,病得很重,但因为有工作又不能休息。外面一个同事喊我,说请人找。拉开门,见母亲站得远远的,走廊里黑…  相似文献   

12.
2006年12月7日.家住甘肃省兰州市小稍门的周女士收到从北京寄来的一个邮包,同事们都很羡慕她,以为是周女士在北京上大学的儿子给她寄来了小礼物,只有周女士哭笑不得:“哪里是什么礼物!是儿子穿脏的衣服,寄回来让我洗!”  相似文献   

13.
“你们爱看哪本刊物,有何理由?”一次闲谈,我和几位同事扯到这个话题。“论熟悉程度,当属《当代党员》!”对第一个问题,同事们异口同声。可是,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却各持己见。“以往在学校教书时,我经常看到校长办公桌上摆放着《当代党员》。一次,我随手翻看了一会,感觉这份刊物很有深度,文章也很生动,一来二去竟上瘾了。”一位美女同事道出她的理由——“可读性强”。  相似文献   

14.
颜沐 《党课》2014,(19):94-95
法律求助: 半年前,我前夫因与其同事张某勾搭成奸,曾多次要求与我离婚。见其死心塌地,我最终只好同意。事后,由于我实在无法忍受张某造成的“窃夫之痛”,遂想到了报复。为此,我以“小字报”的方式在他们公司公开了他二人的“丑闻”,还附加了他们两人在一起的肉麻照片、来往情书复印件,并将之连同张某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发布在微博上,号召网友对其“口诛笔伐”。  相似文献   

15.
前几天,我听到了几个读者的相同感慨:他们称爱看贪官落马,最近一年多来都“看得很开心”。但长此下去,感觉这些原因基本上大同小异,他们对这类新闻也感觉到了“疲态”。不过在过年7天里一下子少了这些新闻,突然觉得生活中少了点什么。  相似文献   

16.
临河,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塞外小城,像一颗明珠,镶嵌在八百里套平原。在改革开放的疾风劲雨中,临河人脚踏实地实践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用汗水和心血把昔日荒凉破旧、尘土飞扬的边疆小城改造成了环境优美、朝气蓬勃的现代文明城市。告别不文明言行人是城市的细胞,其一言~行代表着所在城市的形象,只有优化健康的细胞才能使城市这个有机整体充满生机与活力。为此,他们针对市民文明言行方面存在的习惯性陋习积弊,组织开展了“做文明市民。向不文明言行”告别活动、“讲文明。树新风”益民活动和向“不文明言行告别”万人签名…  相似文献   

17.
颖子 《廉政瞭望》2013,(17):62-63
档案局工会主席杀死局长后自杀,这件官场惨案在株洲引起巨大波澜,不少人想不明白:“一个是同事眼中工作认真的工会主席,一个是好强能干的女局长,他们能有什么不共戴天之仇?”本文旷晖的一些话和心理活动均来自于他留下的U盘中内容。  相似文献   

18.
近期,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三项教育”学习问答活动,获益匪浅。 我是一名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我们的矿言行无一不影响着学生,因此,我觉得教师确实应该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向党史上的先进人物学习,学习他们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某次和大学生们对话时被问道:“阅读的习惯对人究竟有什么好处?”我回答了几条,最后一条是——可以使人具有特别长期的抵抗寂寞的能力。他们笑。我看出他们皆不以为然。是啊,他们都那么年轻,大学又是成千上万青年学子云集的地方,一间寝室住六名同学,寂寞沾不上他们的边啊!但我同时看出,其实他们中某些人内心深处别提有多寂寞了。大学的寂寞包藏在许多学子追逐时尚和娱乐的现象之下。这是人在人群中的一种寂寞。这是另类的寂寞、现代的寂寞。  相似文献   

20.
<正>“很多人问我,毒品的危害到底是什么?我觉得毒品对于吸毒人员来说就是一种漫长而惨烈的酷刑。”这是刘永宝做了23年戒毒警察最深切的感受。刘永宝现任河北省高阳强制隔离戒毒所教育适应大队教导员,一级警长。他坚守戒毒一线,用心用情帮助戒毒人员戒毒,23年来,和同事们挽救了数千名危重戒毒人员,让他们重新找到了生的希望、家的温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