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当代贵州》2011,(25):61-61
林青,原名李远方,又名李肃如。1911年出生于贵州毕节。13岁到本地一商号当学徒,15岁时因不堪店主虐待逃到重庆,此后考入西南美术专科学校。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走上革命道路。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林青被上海英租界巡捕房逮捕。1933年出狱后返回家乡毕节,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中,并在斗争中发展进步青年入党。1934年1月,林青等人在毕节建立了党支部,并担任党支部书记。  相似文献   

2.
林青 1911年生于贵州省毕节县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因家境贫寒, 13岁时他就缀学到一家商号当学徒,两年后到重庆,不久便考入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并于 1929年在美专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0年,林青来到上海,满腔热情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与他人组织了“朝阳音乐社”。在这里,林青结识了吴黎平,在吴的帮助下,他学习了马列主义的一些基础知识,思想觉悟水平进一步提高。 1933年冬,林青回到毕节,与秦天真等人成立了“草原艺术社”,以歌咏、戏剧、绘画、文学等形式,开展革命活动。 1934年 1月,毕节党支部建立,林青任党支部…  相似文献   

3.
林青,1911年出生于贵州省毕节县城一个贫民家庭。因家境贫寒,13岁便辍学到一家商号当学徒,后到了重庆。林青爱好文艺,经常参加进步文艺社团活动。不久考入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相似文献   

4.
《实践》2017,(9)
<正>他一生与镗刀作伴,精益求精,迷恋至深;他这个人也如镗刀,攻"坚"克"硬",毫不走偏。他是大国工匠,是"铁人",是"第一人",更是金子般的"好人"他,就是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防务事业部工人戎鹏强。2016年,戎鹏强的故事在央视《大国工匠》栏目播出,这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位"镗刀王"。他18岁进厂,被分配到车间成为一名镗工。从那时到现在,他就干了镗工这一件事,一干就是34  相似文献   

5.
爱洒人生路     
这是一个本已破碎的家庭,却又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家庭。生活曾经使这个家庭狂风大作,正是由于人性的善良,又使这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如雨后彩虹。 宋振善原是一二九团十四连的一名铁工。1966年,32岁的他在一次农具打造中,因受伤造成右眼失明,单身一人的他便到大田当了一名普通农工。1975年3月,经亲友介绍,26岁的川妹子李莉萍嫁给了大她14岁的宋振  相似文献   

6.
拍案惊奇     
《廉政瞭望》2007,(10):56-57
"活着出狱!""活着出狱!"这是70岁的服刑人员熊某最大的愿望,他是原重庆市某区房管局长,因受贿被判刑10年。为了此目标,他每天坚持体育锻炼,甚至提出了"工作思路和保障措施"——多挣分,早记功,用一个健康的身体服满刑期。  相似文献   

7.
狂人邹恒甫     
曾晖 《廉政瞭望》2014,(4):58-60
邹恒甫因坚持举报北大梦桃源餐厅淫乱,"火"了一把,但他一直就是这样特立独行。把长他33岁的茅于轼称作"学弟";把长他32岁的吴敬琏称作"小师弟";林毅夫长他10岁,一度担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却因进入世行年份晚,而被他叫成了"晚辈"。他还多次与南科大创始人朱清时接触,直言老朱不懂教育,"只有我来,才能一呼百应"。  相似文献   

8.
<正>在他短短的17年空军生涯中,历经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重要的历史时期,他击落过5架日本战机、2架美军战机,他是"王牌飞行员"、"空军战斗英雄",他被称为"大陆最后的飞虎队员"。他叫王延周。投军从戎立志报国王延周,曾用名王延洲,1920年10月出生于日照,15岁时因家境不好而辍学到青岛做了学徒。1936年春,受在国民革命军第29军任连长的堂兄王延德的影响,16岁的他进入国民革命军第29军北平南苑军  相似文献   

9.
郭维新  李磊  刘静 《先锋队》2015,(2):46-47
在领导眼中,他是不知疲倦、躬耕陇亩的老牛;在"三违"人员眼中,他是嫉"违"如仇、执法无情的黑脸包公;在工友眼中,他是可敬可爱的"绣花媳妇"和"账房先生"。他是山西潞安集团李村煤矿的一名安监员,名叫牛红江。春秋卅载躬身矿山无怨无悔1987年,刚满21岁的牛红江被分配到潞安集团王庄矿开拓三队。工作的第二个年头,在一次井下检修作业中,初出茅庐的他由于经验不足,误把电机风叶冷却  相似文献   

10.
正核心阅读他从事的是一项"光明"的工作,为了这份神圣的事业,他燃尽了自己年仅42岁的生命。2019年4月15日,国网大城县供电公司经理刘琦因肝癌晚期病逝,年仅42岁。从得知患癌到病逝,只有20天。4月24日,遵照刘琦的生前嘱托,同事将刘琦的当月工资全部上交给党组织,替他完成了唯一的遗愿。  相似文献   

11.
试论苏轼诗文中的"因物赋形"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显根 《求实》2003,(Z1):286-287
苏轼在他的作品中曾不止一次地论及“因物赋形”,如,《仁宗皇帝御颂》:“圣人如天,时杀时生。君子如水,因物赋形。天不违仁,水不失平。”《滟预堆赋》:“天下至信者,唯水而已。江河之大与海之深,而可以意揣。唯其不自为形,而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而有必然之理。”《文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纵观苏轼为人为官的一生以及他的作品,“因物赋形”,是苏轼的自我写照,也是“东坡精神”的核心和灵魂。下面就苏轼诗文中的“因物赋形”精神作一探讨,以求教于苏学专家和诸读者。 我们认为,苏轼“因物赋形”精神有以下三个层面,而这三个层面,在苏轼的仕宦和贬谪生涯中,始终如一地结合着,也在他的诗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第一层面,到了一个地方,既来之、则安之,随遇而安。 苏轼在仕宦生涯中,随遇而安是其“因物赋形”精神的起始点。这与他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他八岁时,便已拜道士张易简为师,得到了张道士的独赏。张易简作为  相似文献   

12.
正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袖。八七会议后,他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工作,时年28岁。1935年6月,他慷慨就义,年仅36岁。他的一生短暂而伟大,尽管蒙受不公正待遇,但忍辱负重,怀揣信仰,奋斗终生。如他在《多余的话》中所说:"我的思路已经在青年时期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初步,无从改变。"孑然一身到北京瞿秋白出生在江苏常州一个士大夫家庭。祖父是晚清的奉政大夫,由于过早离世,家道败  相似文献   

13.
<正>张自立今年已经46岁了,是二师二十一团五连职工,也是一名光荣的军垦二代。他1991年参加工作,现为五连保管员。说起这20多年的工作经历,他有过泪水,有过欢乐,也曾有过迷茫和退缩,但更多的却是收获后的喜悦。在他不到一岁的时候,因患小儿麻痹症左脚落下残疾,父亲希望他长大后自强自立,因此给他取名"自立"。他是个性格开朗、乐观向上的人,做事执着认真。上学时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14.
《当代贵州》2011,(35):49-49
缪正元(1910-1997),贵州毕节人,1927年加入共青团,1931年在上海转接组织关系参加革命活动。“九·一八”事变后,与林青等同志组织“朝阳音乐社”在上海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因叛徒告密被捕入狱。1933年出狱后与林青回到毕节组织“草原艺术研究社”(简称“草原社”),积极开展文艺活动宣传进步思想,并按时转为共产党员,并于1934年参与建立贵州地下党毕节党支部。  相似文献   

15.
正都匀:小绿叶变"摇钱树"3月中旬,都匀市毛尖镇螺蛳壳茶山云雾缭绕,漫步其中,如临仙境。"如果我没有发展茶产业,说不定到现在还是贫困户。"54岁的毛尖镇茶农张子全一边细细地品味毛尖茶,一边回忆自己种茶的经历。毛尖镇因茶得名,是都匀毛尖  相似文献   

16.
正20世纪40年代初期,正值日本侵华的最疯狂时期,蒋介石写了一本书,名为《中国之命运》,关于中国过去的"耻辱"与未来"重建"。但他更应该把这本书定名为"我的命运"。他看不出自己的命运与这块他统治了20多年的辽阔、散乱、贫穷的土地的命运有什么区别。蒋介石于1975年因心脏病在流亡的台北病逝,终年88岁。直到他死的那一刻他还抱着他那神圣的  相似文献   

17.
正4月,春雨如酥,柴桑河缓缓流经散布着众多在建项目的眉山天府新区(也称"天府新区眉山片区")。新区管委会办公楼里,乡村振兴局局长徐远谋说,这两年,新区内的文创中心、商务总部、住宅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从2018年算起,这是徐远谋到乡村振兴局的第4年。从懵懂初创到"四年级",工作繁忙如常,除了突然"火了"这件事在他意料之外,最近前来采访的媒体不少。  相似文献   

18.
<正>高个、清瘦、干练、精神、少言寡语,说话时脸上带着一丝羞涩,他是二师二十九团十连大家公认的"劳模"党员黄成江。"人不需要非要做出惊天动地的事,只要坚持做好一件事就行。"这是黄成江说的一句话,他说到了也做到了。今年50岁的他1994年3月从河  相似文献   

19.
正一"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这是毛泽东在"文革"前夕的一首诗中传达的心声。察识和选用"新人",是晚年毛泽东心中的一件大事。在他看来,面对新事物,有的老干部已经跟不上形势,跟不上自己的思路,有的因接触实际少了而出现脱离群众的危险。特别是到了60年代中期,即使比毛泽东小10岁左右的那批革命家,也已步入花甲之年。培养接班人成为当务之急,很需要把一批思路跟得上形势,符合未来期望的人  相似文献   

20.
《当代贵州》2011,(28):65
读书故事陶铸狱中"上大学"陶铸同志是一位卓有才华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出身于湖南省祁阳县一个乡村小知识分子家庭,1914年六岁时在家乡私塾唐镜珊先生手下读书,1918年到梅溪李清尘家里读书,同年7月,因父亲受冤被杀,家境极苦,无法上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