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喻丹 《当代贵州》2013,(22):26-27
如何保护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遗产,并在保护中谋求文化脉络的延续与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下遗产保护领域的一个普遍性难题。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应注重自然和文化、物质和非物质、历史和现时的整体保护,倡导尊重村落文化景观的演变特性,延续村落的文化脉络,维护现代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2.
喻丹 《当代贵州》2015,(7):14-15
<正>到传统村落找寻年味乡愁到传统村落去过年!那里有民族的魂、文化的根,有几千年的文化氤氲。然而,传统村落是否风物依旧?人走了、屋垮了、村庄空了,传统断流,习俗濒危——近年来,很多传统村落的特色民居与生活方式渐次湮没。业界喟叹:"保护传统村落,比保护一个故宫还难!"不能让"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只存载于诗卷中,不能让"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只留存在吟诵里。附丽在传统村落上的乡村文化,是中华多元文化的载体,必须以敬畏之心、历史之责保  相似文献   

3.
屈虹 《理论研究》2020,(2):57-63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村落保护的理论基础是遗产保护理论。源于其具有的遗产价值,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的价值主要包括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两个方面。面对城市化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困扰,应坚持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原则,健全法律法规,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提高传统村落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4.
传统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极富民族特色的遗存,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如何合理地保护和开发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中共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为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2014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四部委及时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目的是为防止出现盲目建设、过度开发、改造失当等修建性破坏现象,积极稳妥推进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项目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传统村落要可持续发展,不仅需保护好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让文化遗产保护与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提高就业收入相结合.政府应负起公共文化服务责任,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供给,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和知识分子参与,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业、社区营造等手段,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内的传统村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充分利用和传承延续.  相似文献   

6.
永泰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丰富,在发展全域旅游背景下永泰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一要选择旅游利用型发展模式,融入永泰全域旅游,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二要走农文旅融合之路,促进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发展;三要挖掘庄寨文化内涵,打造庄寨文化特色旅游品牌;四要探索建立传统村落旅游发展共建共享模式;五要加大宣传营销力度,让更多的人认识永泰丰富多彩的传统村落文化。  相似文献   

7.
村落文化景观是最近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文化概念,它既包括古村、古镇、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又包括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正确地保护和开发村落文化景观,是新农村建设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村落文化景观保护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农村建设中高度重视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促进建设与保护共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云庆  向怡泓 《求实》2017,(11):85-96
我国传统村落历史悠长,文化根基深厚。既有和谐生态的自然景观,又内涵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生存繁衍的根基。每个传统村落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回忆和传承,形成了各自宝贵的社会记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对传统村落统筹规划、合理保护、深入研究、科学开发,维系和保护我国传统村落的社会记忆。基于社会记忆理论挖掘村落的内在价值,将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与蕴含着民间乡愁的社会记忆理论相结合,才能使这些隐于村落间的民间记忆更好地保存延续下去,为更好地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村落提供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文化前线     
《当代贵州》2013,(18):6-6
中国建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6月4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落户天津大学。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是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天津大学批准,依托于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组建而成的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研究机构。为了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2012年4月,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与认定,并将传统村落的保护列入了国家重点项目。  相似文献   

10.
但文红 《当代贵州》2013,(22):31-31
经济与文化密不可分,乡村的文化智慧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应尽量避免外来者主导的村落文化资源"开发",转由村落集体共同决定文化变迁,赋予村落文化新的功能,寻找新的生计模式,让文化、经济和生态共同铸造未来"美丽中国.多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传统村落的法治化保护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村落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极为迫切。目前的传统村落保护存在着法律定位不明、保护对象混乱、保护手段有限等问题。因此,有必要由全国人大制定一部有关传统村落保护的基本法,解决传统村落的法律定位、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规划等基本问题,为传统村落保护制定长效机制。同时,还应鼓励通过地方立法来保护传统村落,包括改变传统村落富集地区的城镇化考核方式、对传统村落进行分类保护、制定地方传统村落的保护标准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山西省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传统村落建档保护工作,深入挖掘传统村落中的文化资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山西传统村落建档保护工作仍然存在着建档形式单一、归档分散、管理标准缺乏等不可回避的问题。为此,相关部门要通过完善建档保护标准体系、创建数字档案馆、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举措,推动山西传统村落建档保护工作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3.
保护和开发利用福州市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彰显福州历史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在已有保护和开发的基础上,福州市要进一步加大历史文物保护,构建全域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体系,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理顺管护权责关系,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建设,发展闽都文化旅游品牌,加强历史文化资源宣传推介.  相似文献   

14.
<正>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传统村落正在大量消失。近年来,一些地方通过发展旅游来保护传统村落,取得较好效果,但实践中也存在传统村落"变味"的尴尬。比如,在搞旅游开发时出现了拆古建新、拆真建假以及过多外迁村民等错误做法。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过程中,既要积极发展旅游,又要防止过度商业开发,以科学有效地保护传统村落。保护历史文化价值就是保护传统村落的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自试点以来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优先发展经济”的思维定势、保护文化与发展经济互动性较差、文化保护的层次不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保护意识较弱等造成村寨民族文化保护的步伐缓慢.政府部门尤其是基层政府部门应提高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厘清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村寨建设进行长远规划并突出少数民族文化亮点,要因地制宜,对不同性质的文化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同时,做好村寨少数民族群众的工作,积极培育他们的文化自觉,加强对文化活态的传承.  相似文献   

16.
桂林古村落是桂文化遗存的物化形式,保留着完好的宗族文化和民俗文化,承载着中国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与魂。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既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也是破解乡村振兴困境的必由之路。村落居民作为保护与开发的主体,是复归与张扬传统村落本位的关键因素。要实现古村落科学规划与保护,必须保障人才供给侧,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力与原动力;改变过去的自上而下的单一的管理模式,转向多中心协同治理的扁平式模式。  相似文献   

17.
《当代贵州》2008,(7):20-20
虽然贵州欠发达、欠开发,但也使我们的原生态文化得以很好地保留下来,在开发中就是一笔资源、一种财富。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推动文化创新,加强文化建设,加强对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是推动文化繁荣的重要部分。近几年贵州省颁布实施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把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乡村旅游结合起来,使乡村旅游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贵州原生态文化资源丰富,如何保护和发掘,如何与经济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仍然是今年全国两会上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8.
民和,位于青海省东陲,素有“青海门户”之称。西邻乐都,东界甘肃,北望海北,南通临夏。至今考古发现的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青铜文化”等遗址遗迹884处。其中,国家级文化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化保护单位23处,县级文化保护单位24处。在20世纪20年代,考古学家、瑞典人安特生在甘肃洮河流域的临洮马家窑发现了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马家窑文化”之后,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文化是与那些接壤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重要资源。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既要实现中国各民族文化的"尊重多元、保护平等、包容差异",又要促成主流文化增强对非主流文化的凝聚力与包容、认同和吸收,实现"促进一体"。加强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立法,一方面要注意增强主流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吸纳能力、包容能力和发展能力,另一方面也要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与协调发展,还要注意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对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与发展的积极功能。建议制定《少数民族文化平等保护法》,其立法指导思想体现各族人民群众文化的相互尊重、平等多元、包容差异的原则。加强私法与公法两个层面的法律保护,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立足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有序科学高水平开发,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20.
魏晔玲 《前线》2014,(7):78-78
<正>本刊讯2014年6月13日,由北京学研究基地、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编辑部和北京地理学会联合主办的"新型城镇化与传统文化——第十六次北京学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本次会议围绕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型城镇化与传统文化传承、文化建设的关系,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节日文化传承、民族文化重建、文物遗址保护,北京城乡一体化的新进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实践等问题产生了一系列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