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习导报》2011,(6):52-53
一次,柏拉图对老师苏格拉底说:“东格拉底这人很不怎么样!,'苏格拉底问:“这话怎么说?”柏拉图回答说:“他老是挑剔您的学说,并且不喜欢您的扁鼻子。”  相似文献   

2.
《新湘评论》2011,(6):52-53
一次,柏拉图对老师苏格拉底说:“东格拉底这人很不怎么样!,'苏格拉底问:“这话怎么说?”柏拉图回答说:“他老是挑剔您的学说,并且不喜欢您的扁鼻子。”  相似文献   

3.
亚特兰蒂斯,一个传说中高度文明的国度,一个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帝国。几千年来,关于它是否存在,众多的历史学家一直争论不休,而考古工作者始终在寻找它的踪迹。是什么原因吸引了人们如此关注亚特兰蒂斯?它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度?公元前350年,一本叫做《对话录》的书在古希腊被争相传阅,书的作者是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以提倡仁爱政治哲学著称,是西方哲学的奠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政治逻辑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象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古希腊哲学作为西方思想之河的源头,为人类思维提供了愈掘愈新的精神资源。柏拉图作为第一位有完整著述传之于世的古希腊先哲,他的政治逻辑开启范式影响深远。柏拉图生活于雅典民主政治由盛而衰的历史变革时期,急剧动荡的城邦政治与纷乱无序的城邦生活加之他那重构一切的宏图大略,启使他思考完善的人和完善的生活,也即苏格拉底关注的“正确的生活方式”。由于古希腊的个人生活与城邦国家的兴衰休戚相关,所以完善的人与完善的生活在柏拉图的逻辑中即意味着一个人在完善的国家中的生活。由此,柏拉图围绕着“…  相似文献   

5.
正这里的"难题"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难题,而是读小学的时候,我们班上同学给一位数学老师取的绰号。老师姓李,名叫南庭,调皮的学生便喊成了"难题"。话说这位"难题"老师,偶尔也会听到学生口里来不及遮掩、脱口而出的"难题"。他知道这是孩子们在背后偷偷喊的绰号,但他并不生气,只是笑眯眯地干咳一声,饶有兴趣地盯着那张叫出"难题"的小嘴。  相似文献   

6.
社会公正的基本含义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意义社会公正一直是人类社会关心的话题。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以来,这一话题更加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西方学界,公正与正义同义。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等著名哲学家就曾经对什么是正义  相似文献   

7.
一位名叫张孟苏的武汉东湖中学应届毕业生,今年高考仅考了445分(文科),在国内只能上个独立学院,但却因为在招生咨询会现场乐于助人,而引起一位新加坡老师的注意,在对她进行面试之后,当即决定预录她为新加坡政府理工学院学生,并给她4年共20万元人民币的全额奖学金(7月13日《楚天都市报》)。  相似文献   

8.
在柏拉图之前,巴门尼德提出了关于"存在与非存在"的思考,赫拉克利特提出了"火"说和逻各斯(变化的尺度),苏格拉底使用了"助产术"的谈话技法来探讨事物的本质属性,这些可以看作是辩证法最初的发源和雏型.柏拉图进行了从主观辩证法到客观辩证法的转变,特别是把苏格拉底对话中的辩证法形式表述为事物存在的本质内容,这种认识角度和深度的转变直接对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和海德格尔的"存在"的概念的提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也是在康德、黑格尔等人的辩证法思想之后,人类对同一问题的进一步表达.因此,人类的思想具有超越物质属性的永恒性,思考之花只要绽放就会永远开下去.  相似文献   

9.
正真理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和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并且会一直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长久的,比其他任何一种力量都强大。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大学者柏拉图的学生,担任过亚历山大皇帝的老师,马克思曾称赞他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他说过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老师是他爱戴与尊敬的  相似文献   

10.
启蒙老师 1901年至1913年7月,周恩来同志就读于奉天东关模范小学校时,学校里有一名叫高盘之(又名高亦吾)的老师,是一位思想进步、正义爱国、倔强耿直的知识分子,他担任周恩来的历史教师。高老师与周恩来建立了极其深厚的师生感情。1941年高亦吾先生病故。临终前,他嘱咐儿子高肇甫:“以后你要想办法找到周恩来,经常同他保持联系……”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的正义思想产生于自然与习俗的对立。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与习俗主义者辩论而提出城邦正义即各司其职,灵魂正义即理性在激情辅助下统治欲望;进而以洞喻展现灵魂认识真理的上升及重返洞穴的下降。柏拉图以此暗示灵魂进入光明的途径——爱欲,而哲学就是"爱"智慧。因此,正义首先是灵魂秩序,政治正义的根本是使灵魂转向的教育。在哲学"爱智慧"的意义上,政治就是"爱正义"。  相似文献   

12.
"我们学校,学生无一伤亡,老师无一伤亡。"这所学校名叫安县桑枣中学,与汶川大地震伤亡最为惨烈的北川县毗邻。桑枣中学的校舍决非铜墙铁壁",地震袭来时,该校8栋教学楼部分坍塌,全部成为危房。可在1分36秒内,全校2200余名学生,百余名老师都人挨人地撤到了操场上。  相似文献   

13.
正谷华老师1996年8月走上教师工作岗位,一干就是22年。2006年6月,她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爱是教育的灵魂。用爱心感染学生,用心灵赢得心灵,是谷华老师的制胜法宝。爱心是具体的。一师九团中学2016届初三毕业生有名叫彭健的学生,这孩子从小没有母亲,父亲较"粗放"地养大他,却没正确引导,所以孩子为人时如刺猬,做事时粗线条,常与老师顶撞,与同学争吵,卫生习惯也  相似文献   

14.
在四川省大巴山区升钟水库的一个湖中村,有位名叫王守奇的教师,过去每天都要划着一艘小木船,风雨无阻地接送分散在几个岛上的孩子上下学。学校简陋,但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生巩固率、小学毕业合格率却连续多年保持100%。24年来,从这所只有一个老师的学校走出了400多名学生,其中有30多人考进了大学。  相似文献   

15.
<正>一天,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上课时,从短袍里掏出一个苹果,在教室里走了一圈,让学生们专心嗅闻空气中的气味。然后,他回到讲台,举着苹果问:"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味道?"有几个同学回答:"我闻到了淡淡的苹果香味。"剩下的同学则一脸茫然,没有回答。苏格拉底再次举着苹果走到学生们中间,告诉他们要集中注意力闻一下。回到讲台后,苏格拉底再问:"大家闻到苹果的味道了吗?"这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闻到了。"但苏格拉底说:"非常遗憾,这是一个假苹果。"很显然,学生们被"忽悠"了。刚开始,他们被  相似文献   

16.
2009年5月,一个儿童掉进宁夏中卫市湍急的应理渠,被一位青年冒着生命危险救上岸,救人英雄名叫李新运;2011年,又一名儿童不慎掉进中卫市高庙公园的人工湖,被一个名叫吕振乾的人救出;中卫市东台中学有一个家庭困难的学生,自上初一时就得  相似文献   

17.
(一)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形成 追溯西方理性主义传统,我们可以发现,早在古希腊,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代表的古代哲学家,关注世界本原,承认理性能力至上,让美德服从于知识,让情感依附于理智,从而初步形成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理性主义传统,后经亚里士多德的强化,遂使之成为后世西方哲学的主流。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理性主义又进一步发展成为英国的经验论和欧洲大陆的唯理论,其后经康德、黑格尔,西方理性主义传统才最终得以形成。冯友兰曾说“理性主义才是西方哲学自柏拉图以来的正宗。”虽然近代以来,逻辑实证主义者将逻辑分析方…  相似文献   

18.
张世英 《新视野》2000,(4):65-66
一 20世纪的中国哲学是在西方近现代哲学的融合与冲突中发展起来的。 按照西方现当代一些哲学家如胡塞尔等人的一些大同小异的说法,西方哲学史经历了三次或四次革命。第一次是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转向,即从具体事物中寻找事物之根源转向到在人的“心灵世界”即“理念”中找根源,从而开启了一个形而上学的领域,为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开了先河。第二次是笛卡尔的主客二元论和主体性哲学,他把柏拉图主义推向明确的“主体──客体”的思维模式。胡塞尔特别把康德哲学提出来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冲动”,其特征是把先验性看成是…  相似文献   

19.
在老师眼里,他是一位作风严谨、工作认真的好领导;在学生心中,他是一位和蔼可亲而又严格要求的好老师。他就是在教坛辛勤耕耘了23个春秋的湖北省当阳市官当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付先品。  相似文献   

20.
三个筛子     
孙志昌 《党员文摘》2021,(1):M0002-M0002
一天,苏格拉底的一个学生急匆匆地跑到他跟前:"我有个消息要告诉您。""等一等,"苏格拉底打断他的话,"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用三个筛子筛过了吗?""三个筛子?哪三个筛子?"学生不解地问。"第一个‘筛子’叫真实,你的消息是真实的吗?""不知道,我从街上听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