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今时代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在智能生产和生活下,整个社会领域都在智能化作用下发生深刻变革。人工智能通过对人类智能的模拟正在不断替代人的劳动,劳动创造价值过程呈现新的特点,使人们发出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人类劳动的时代之问。对此,需要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人工智能时代“劳动”的本质予以揭示,从本质上看,人工智能依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智能化生产的劳动过程表现为一种协作的生产方式,出现间接劳动对直接劳动的现实替代;智能化生产作为人类劳动技术的进化,提升了劳动生产率。要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础上,通过智能化重塑劳动价值观念,促成人的劳动解放;以人工智能充分展现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人工智能应用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更多自由时间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里刊登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和“如何认识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两篇文章,是作者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和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召开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收入分配问题”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现征得作者本人同意,本刊公开发表,以期引起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欢迎大家赐稿,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9,(10)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地阐述机器与大工业的关系,从机器取代劳动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缩减必要劳动时间的发展路线,阐明人类进入"自由人联合体"社会的现实可能性,为我们理解人工智能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内在关系提供一种新的理论研究路径。基于人类劳动的解放,人工智能促进人机融合,变革社会生产模式,使人的劳动回归到"自由自觉"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增加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且人工智能为人类走向"自由人联合体"社会提供物质保障,为加速资本主义制度的消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安洪 《理论探索》2002,23(3):43-44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如何完善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依据马克思《资本论》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论述 ,结合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重点深化对科技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的劳动在生产发展中作用的认识 ,深化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赵茂林 《理论探讨》2004,23(2):98-99
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正确解决了古典政治经济学所没有解决的难题,是创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生产劳动作为人类社会为满足自身利益需要而有目的的活动,随着人类社会需要的发展,其涵义也是不断发展的。现阶段,只要是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劳动,都应该视为创造财富的生产劳动而加以保护和提倡。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作为无产阶级反封建和反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武器 ,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活劳动创造价值、物化劳动不创造价值的理论正面临着挑战。现实表明 ,不仅是活劳动而且是劳动要素整体共同创造了价值。与此同时 ,必须对与劳动价值论相关的理论和范畴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的劳动范畴可以划分为劳动一般、生产劳动和商品生产劳动三个层次。科学地理解和划分劳动和劳动的层次性 ,有利于正确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在本质 ,从而可以消除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理解上的误解和分歧。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等思想,对于我们认识今天中国的现实仍有现实意义,我们要结合新的现实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商品价值由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劳动者工资和剩余劳动价值构成,商品按以价值为基础的生产价格为中心的价格出售,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生产价格理论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顺利实现产品价值,获得较高经济收益,必...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的发展 ,生产力的进步 ,劳动出现了许多新情况 ,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结合新的实际 ,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 ,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精神。文章着重对我国劳动者劳动的特点和我国劳动者劳动创造价值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张鹏侠 《理论探讨》2008,(1):165-168
长期以来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表明,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及其分配理论面临挑战,亟待创新,而且不是简单的修补,必须有大的突破.创新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关键在于突破对马克思劳动范畴的认识,突破了对劳动范畴的认识,劳动价值论的创新就成为必然.创新的劳动价值论重新揭示了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为建立新要素分配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古典资本主义朝向数字资本主义过程中其社会劳动形式发生许多新变化,许多西方学者把其中“数字劳动”的概念泛化,由此导致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误读。事实上,所谓“自由劳动”并不具有资本关系,虚拟数字资本也并未作为必要生产要素参与实体产业资本循环过程,其收益更多基于生产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和数字垄断利润。因此,解开数字利润神秘面纱还需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寻找科学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3.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家通过资本原始积累不断将劳动者从手工业工场和土地中赶到机器大工厂,产生了大量无产阶级工人。但是随着生产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信息经济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无产阶级工人又不断被机器所替代,被迫离开工厂。随着工业1.0向工业4.0的演进,企业的生产模式以及劳动者的无产阶级属性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商品的生产经历了“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知识经济人工智能”四个时期的发展,而劳动者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也大致经历了“准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去无产阶级化”四个阶段。工业4.0时代劳动者“去无产阶级化”的过程暗合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演进逻辑,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劳动者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1.本体论之争: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本体论之争是近年来争论的焦点之一。一种观点坚持“物质本体论”;一种观点提出“实践的唯物主义”,主张“实践本体论”。2.思维方式之争: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研究中,一种观点坚持“实体型思维”,即把本体和实体当作存在的惟一含义;另一种观点提出“关系型思维”,即主张从事物的内外部,结构、联系、系统、秩序等关系状态来把握动态的世界。3.劳动价值论之争:一部分人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主张用效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等来代替劳动价值论;一部分人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没有过时,劳动价值论和其他  相似文献   

15.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需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为此,要拓宽劳动范畴的内涵和外延,拓宽生产劳动者的概念,更新价值创造的观念。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认识有主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劳动正义思想是在唯物史观确立的过程中不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马克思自始至终都关心劳动者的状况,关注劳动过程的正义性,主张通过建构正义制度来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从而实现劳动解放乃至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丰富的劳动正义思想对于构建中国和谐的劳动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需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为此,要拓宽劳动范畴的内涵和外延,拓宽生产劳动者的概念,更新价值创造的观念.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认识有主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卞秋华 《学理论》2013,(16):67-68
劳动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对于劳动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劳动本质论、劳动价值论以及劳动解放论,这三大观点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重要领域,并且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  相似文献   

19.
谭芝灵 《理论探讨》2008,2(1):169-172
梳理、并以马克思价值理论批判性地分析自前古典经济思想至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财产与产权的观点和理论;同时考察国内外马克思产权、所有权思想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马克思所有权思想正是其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理论的具体化,并因此认为国企改革应立足于劳动者所有权与其部门结构均衡模型的确立,以及劳动者所有权与资本所有权的社会价值总量结构均衡模型的确立.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21,(5)
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各行各业,给劳动法带来种种挑战。将人工智能认定为劳动者不具有法理的可行性和现实必要性。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人工智能HR存在技术上的局限性,对于员工的综合评价还须依靠人类HR的主导。"破坏——补偿"理论说明,劳动需求和科技革新能够实现互补,关键在于法律和政策对劳动者的保护和引导。在人工智能时代,为应对各种新出现的非典型劳动形态,劳动法在扩大保护范围的同时应拓宽劳动合同的自治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