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而开展的例行工作,更应该细化为高校的一项切实可行的日常工作,融入高校的工作体系。文章从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党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构建融入载体、完善保障机制四方面探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是国家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在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针对学生现实情况进行教育引导,同时也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推进文化自信道路建设的进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承担起责任与担当,发扬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理论课程,加强对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3.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日益显现,要做到科学统筹推进、深挖核心内涵、拓展丰富载体,打造有态度有温度有厚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新时代传统文化观是系统全面的理论成果,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领域。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价值路径视域出发研究新时代传统文化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把握其时代内涵、中国特色、教育使命,将弘扬核心价值、转变教育理念、搭建多维平台等作为其路径响应。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源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郭园园 《世纪桥》2023,(4):24-26
当代社会所需要的国家建设型人才,除了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还必须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在文化自信上表现不足的大学生,无法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需求。这就需要高校积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让大学生强化文化自信。基于此,首先分析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接着对二者的融合途径展开探究。  相似文献   

6.
张晨 《世纪桥》2024,(4):72-74
文化自信,究其本质实际上是一种主观认同,它不仅表现在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和认同,更彰显于面对不同价值观时的独立、独特思考,对自身文化充满自豪感。文章从理想审视、现实审视和澄明审视三个角度阐述新时代文化自信如何更好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理想审视包括培育民族复兴时代新人、增强抵御消极思想能力以及培育人类和谐共生理念;现实审视解决教育单向、制度遮蔽、漂浮半空和观点陈旧等问题;澄明审视从制度牵引、理念嵌入、实践具象和扩大渗透等角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宇威 《求贤》2021,(1):58-5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优秀的道德品质与文化传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对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新时代条件下,必须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然而,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实践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为大学生营造一种接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氛围,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有效应对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各种挑战。网络时代应当通过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和新媒体平台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与时俱进,使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相似文献   

9.
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深厚的理论根基和丰富的教育资源。高校应积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强化大学生涵养文化自信的学习路径,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特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整合大学生涵养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构建网络思想文化平台,不断拓展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网络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即传统价值观或主流意识形态,是一种深入骨髓流淌在血脉中的精神力量,倘若受到外部文化的强烈冲击而发生扭曲,文化安全问题将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和民族的兴衰。文章探讨了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及对策。  相似文献   

11.
杨迪君 《湘潮》2013,(1):139+14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是可行的。从教育目标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都以培养人的德行为目标。从教育内容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围绕以国家和民族未来、个人全面发展为内容来教育人。从教育方法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都有类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随着近些年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已告别了以往意义的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而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其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将直接决定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正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但目前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避免的面临一些困境,因此新形势下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又可以达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开发好、利用好、转化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新时代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现实需要,也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着教学教育方式单一、教学教育内容不够完善、教学教育载体运用不足、深度融合氛围不浓等困境。必须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顶层设计,挖掘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找准课程的关联点、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式方法,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4.
文化自信是激发国家发展生命力、凝聚力和创新力的内生动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基石。新时代大学生是中国梦的践行者,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升大学生辨识文化意识形态属性的能力;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优势,引发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共鸣;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5.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应该珍惜和重视的宝贵文化资源,也是大学生理应继承和发展的文化财富。本文在阐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涵结构基础上,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衔接问题、“说教”模式问题,以及与大学生生活世界分离问题等方面论述和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困境,并就如何超越这些困境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更好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前,部分大学生在文化自信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认知不深、网络文化对主流价值观带来冲击等。高校教育者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就必须以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网络文化,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大学生批判意识和创新思维,并注重历史文化教育,以增强大学生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17.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应该珍惜和重视的宝贵文化资源,也是大学生理应继承和发展的文化财富。本文在阐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涵结构基础上,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衔接问题、"说教"模式问题,以及与大学生生活世界分离问题等方面论述和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困境,并就如何超越这些困境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更好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元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利于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教育,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可通过精心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构建教师学生双向互动的教学导向、不断创新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地方资源实现多元化教学手段等途径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融入。  相似文献   

19.
张涵 《世纪桥》2023,(7):71-73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既需要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也需要注重其理想信念、道德素养的塑造。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以及崇高的理想信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素材。通过依托红色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在理论课和实践课上创新教育方式以及依托新媒体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这种将红色文化同高校思政教育的结合对于将中国优秀革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化自信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又为文化自信的实现提供了重要助推。基于文化自信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转换与创新进行的探讨,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创新。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转换与创新需要把握几个基本前提:注意把握文化的基本属性与政治的基本站位,注意把握理论逻辑的严密性和话语解读的规范性,注意在不断继承和借鉴中对原有话语方式进行转换和创新,注意面向话语客体的客观实际和面向现实的生活世界等。对这些基本前提的把握是进行实践工作的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