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9 毫秒
1.
民族复兴话语要立足大历史观,以理论、历史与现实三重逻辑,建构具有坚实理论基础、深厚历史根基、重大现实意义的话语叙事体系。从理论逻辑来看,民族复兴话语是一种大历史观下的辩证思考与整体性建构,要以强有力的理论话语叙事增强民族复兴的理论自信;从历史逻辑来看,民族复兴话语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引领与中国式现代化鲜活实践的交互演绎推进,要从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维度揭示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趋势,增强民族复兴的历史主动;从现实逻辑来看,民族复兴话语要打破西方“二元对立”的话语陷阱,增强民族复兴的行动自觉,并应进一步从话语传播理念、话语内容体系、话语传播策略等方面,加紧建构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更加匹配的国际叙事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2.
吕晓斌 《探索》2023,(6):14-27
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需要遵循中国式现代化自身的发展逻辑与理论体系自身的学理逻辑。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首先要明确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引领,还要明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并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理念。其次要明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资源基础。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和人类现代化文明有益成果所提供的理论资源和实践智慧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理论来源。再次要用中国特色话语来表达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中国特色话语表达方式要关照现代化概念体系及内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注重中国式现代化标识性概念的发掘与提炼,增强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中国话语与世界话语的良性互动。这种话语表达的具体内容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主要范畴,包括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和经验、内涵和特征、布局和策略、动力和运行、目标和意义等方面。最后需要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这个理论体系不仅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成就与历史经验的全面总结,为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支撑与理论指...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实践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遵循世界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又具有内在特性,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经过新时代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新型现代化之路,科学解答了通过何种路径超越资本逻辑现代性危机和传统社会主义现代性困境的“世界之问”,对世界现代化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发展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的话语霸权;为世界现代化理论体系贡献了全新理论形态;为人类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是在中国谋求民族独立和复兴、国家繁荣与富强、人民解放与幸福的奋斗进程中所形成的符号体系,是具有表达自我政治价值诉求与阐发政治发展规律认识的重要价值系统。它既是学理化概念群、命题集簇与叙事方式的统一,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政治现代化发展实践与公共理性力量共同规约;又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政治发展规律的理性表达与知识呈现,在形态上呈现为意识形态、政治发展战略、公共政策与国际政治传播四大类型。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的丰富内涵与外延,决定其未来研究需沿着政治话语体系建构、跨文化政治话语交流与沟通、国际传播三大进路拓展推进。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话语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资源,伴随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深化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应运而生。就生成逻辑而言,道路自信是言之有物的现实基础,理论自信是言之有理的理论支撑,制度自信是言之有效的政治保证,文化自信是言之有信的精神滋养。在内容形态上,表现为对中国式现代化基本特征的实然阐释,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必然总结,对中国式现代化原则方法的应然明确。在功能导向上,作为相对独立的观念上层建筑,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反作用于“四个自信”,有助于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有助于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助于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相似文献   

6.
齐道新 《探索》2023,(2):1-13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集中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发展与理论发展。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不断形成,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极大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内容,使其展现出多样化、层次化、系统化的构成样态。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在功能指向上呈现出目标话语、本质特征话语、原则要求话语和路径方法话语相配合的构成样态,在外部形态上呈现出理论性话语、实践性话语、制度性话语、价值性话语相协调的构成样态,在内在属性上呈现出政治话语、学术话语、生活话语相统一的构成样态。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这些构成样态具有话语阐释功能、话语整合功能、话语导向功能、话语标识功能,全方位地描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图景,凝聚多元主体力量共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构成样态的不断丰富与其功能的不断增强,既体现又推动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王瑜贺 《学习论坛》2023,(5):95-101
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文明形态的论述深刻分析了人类文明的生成逻辑和发展脉络,在肯定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发现了其固有的内在冲突,并指出未来社会的文明形态将是一种非资本主义的替代性文明形态。资本主义文明是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区别于前现代的文明形态,其发展的内在限度决定了它必将被社会主义文明所取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开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对已有人类文明成果的扬弃,也是中国为解决人类未来发展问题而提供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其实践进路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彰显了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8.
《世纪桥》2016,(7)
建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不断回应社会发展现实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巩固与发展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础。话语就是一种权力,本文提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区别于以往简单的意识形态说教,让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在世界、国家、社会双向互动中的探索出立足中国立场,有效世界表达,回应时代诉求的创新思路和运作方法,实现理论性、实践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最后本文提出话语权与元理论阐释、民众理论自觉、对话与论战、精神文化共同体等四个理论命题,它们既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的核心构架,也是树立中国道路、制度和理论自信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百余年奋斗经验和历史成就过程中所得出的重大科学结论,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两个结合”彰显了唯物史观基本立场和唯物辩证法思维方式的理论特质,筑牢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底蕴,厘清了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前提,提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根据,体现了其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通过厘定话语创新和思想革新的建构前提、遵循社会运动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融通民本思想和人本理念,为21世纪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提供实践遵循。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现代化有着其内在的逻辑意蕴,是坚持“两个结合”的过程中孕育而来的。从理论层面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建构离不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做指引,其在世界观与方法论上和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一脉相传;从文化层面看,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迪,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化基因同根相连;从实践层面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范畴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基因的创新发展,并从五个方面开创了超越西方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1.
张晓委 《实事求是》2023,(6):104-112
中国式现代化是十八大以来党在理论和实践上创新突破的成果,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显学。十年来,我国学者从科学内涵、内在逻辑、意义阐释、实践路径、现实困境、经验教训等方面进行了多视域、全方位探讨,取得了可喜成果。但仍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概念界定不清晰,未厘清“中国式”与“现代化”的关系理路,缺乏系统性多学科融合的研究成果,没有建构起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为顺应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开展,迫切需要在对现代化一般规律的探索、与西方现代化的比较以及立足中国场域中建构起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现代性理论范式;在学科交叉贯通视域下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知识体系;在对照现代化国家的衡量标准与观照中国现实国情中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国家发展的现代化,更是关涉人民美好生活的现代化。从历史层面来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内含追求“温饱型”“小康型”以及“幸福型”美好生活的价值向度。从理论层面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为深层主题,激发美好生活的主体动力;以变革社会生活为内在追求,符合美好生活的价值诉求;以超越资本逻辑为显著特征,构筑美好生活的现实根基;以实现民族复兴为奋斗目标,契合美好生活的发展逻辑。从现实层面来看,中国共产党推进共同富裕、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彰显了建构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话语是一种独特的实践,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强而有力的话语表达。构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应吸取我国传统治理的智慧,立足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借鉴当今世界治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成功经验,转换话语场域、话语形态、话语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实现话语体系的系统化、科学化、大众化和国际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建构社会主义法治话语体系上的理论自觉与主体性坚持。习近平关于法治的论述通过重新梳理法治与改革的关系,引入“治理现代化”的全新理念,突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重要性,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法治的战略地位、全局意义、发展思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制度话语是制度建设理论的基石。话语转换反映了话语演进的客观过程,话语建构体现了话语创新的主体自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话语转换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反映了制度形态、制度思想、制度表达的内在一致性。建构新时代的制度话语体系,要深入挖掘其中的本体资源、主体资源、文化资源、介质资源,不断提升话语解释力,以抓住话语建构的起始点;不断提升话语传播力,以抓住话语建构的中介点;不断提升话语认同力,以抓住话语建构的落脚点。话语建构也要与提升制度自信意识紧密结合,切实将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转化为制度认同和制度自信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相似文献   

16.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的结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实现中国民族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或结合,既是构建未来中国文化之理想形态的内在需要,也是现实理论的发展向人们提出的一个崭新的课题。从当代中国的文化现实来看,传统民族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是两种势力最大、影响最深广的理论学说,同时也是两种最切合中国实际和中国...  相似文献   

17.
滕林彤 《奋斗》2023,(4):16-17
<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既是中国实践的理论结晶、中国理论的时代精华,也是新时代中国最鲜明的思想旗帜、最响亮的时代话语;既是引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和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总纲领”,也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发展道路、认识中国发展方向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18.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大国外交的核心逻辑。探究中国式现代化大国外交的核心逻辑,需要从多维度多层面系统把握。走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理论基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渊源、“两个大局”现实观照、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经验系统总结的四重逻辑体系,建构了理论—历史—现实—实践“四位一体”的中国式现代化图式,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特色,向世界生动诠释了中国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对西方侵略掠夺、殖民扩张型现代化之路的全面超越。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伟大斗争话语建构,彰显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战略清醒、自警的政治品格和宽广的世界胸怀,承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历史使命,是增强话语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必要举措。新时代伟大斗争话语建构,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夯实理论根基,以中国理论构筑学理支撑,以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为源头活水,以总体性、时代性、人民性和公共性为话语建构原则。新时代伟大斗争话语作为行动中的语言,能够转化为改变世界的现实物质力量,对于凝聚斗争共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形象叙事、推动伟大斗争话语吐故纳新避免落入历史惯性思维窠臼、对外讲好伟大斗争故事廓清西方认知迷雾、解决世界公共性难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问题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问题,其研究成果也构成了中国化与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纵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整个历程,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探究体现为从理论整体性到实践整体性的转变。作为理论体系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也毫不例外地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果,因而,实践成为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钥匙”与基石,进而言之,理论整体性在实践向度必有一种实践整体性与其桴鼓相应。实践以其全社会性、全过程性、主客体辩证一体性与演化一体性特质,昭示了一种非理论面貌的实践整体性形态。故而,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既是作为历史生成的整体性,亦是作为逻辑结构体系的整体性,是历史生成与逻辑结构相统一的实践整体性。将马克思主义实践整体性思想运用到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协调发展,既是源于马克思主义实践整体性的理论要求,亦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整体性的自觉遵循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